基本信息
书名: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
定价:45元
作者:张永江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1671107
字数:280000
页码:33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n《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n《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内容提要
藩部是清代概念,具有政治、地理、边疆和民族等多重内涵。从政治意义上说,它涉及到清代的政治制度、边疆民族政策、行政区划;作为地理概念,它包括漫长的北方和西南边疆地带;从民族意义上说,它包含众多的少数民族,并涉及到民族关系。在清代,藩部主要的是被作为政治概念使用的,即主要指民族部落,但也作为地理单位指民族地区。因为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n《【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科学地探讨清代藩部的形成和政治变迁,对今天制订正确的边疆民族政策疑具有启发、参考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永江(1963-),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长江大学特聘教授。学术专长为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清史,清代边疆民族史。
n主要著作: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满族史研究》(日本)等外学术刊物上以中、日、英文发表过明清史、民族学、考古学诸领域的学术论文、译文近百篇;独立撰写、合著《清代藩部研究》《蒙古民族通史》等学术著作多部。
文摘
蒙牛未来星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 n
当然,和硕特汗国在西藏的力量毕竟有限,不能不给予系统以较大程度的自治权。毕竟是名义上的高政教,各级官员均由藏人担任,一般政务也由藏官处理。公正地说,这是一个蒙藏联合政权。联合的基础是二者均是黄教的敌人,但是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了,联合就将演为争斗——暗地的或公开的权力争夺,不仅是西藏内部的争夺,还有青海与西藏的争夺。顾实汗死后的历史,就是沿此线索展开的。 n
和硕特汗国汗位世系排列如下: n
顾实汗-达延汗-丹津汗-丹津旺札勒汗-拉藏汗 n
八、叶尔羌汗国 n
叶尔羌汗国也称“赛义迪亚汗国”,是1514年(一说1513年)由赛亦德建立的一个汗国。疆域包括今新疆维吾尔地区大部及其邻接的一些地区。统治民族是察合台汗国的后裔——早已完成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首都在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其基本居民是维吾尔族人。 n
叶尔羌汗国的出现,追根溯源,始自蒙元时代的察合台汗国。元初,西域地区有四股政治势力: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畏兀儿亦都护政权和元朝直辖行省。相互间只有大致的势力范围,并随着相互间力量的消长而时有变化。1280年亦都护政权被元室迁往甘肃永昌,高昌地区为元朝直辖。1304年,窝阔台汗国察八儿汗在察合台和元朝的夹击下失败,汗国灭亡。其封地大部分并入察合台汗国,其疆域囊括西域和中亚两大区域。元朝的直辖地和影响力日渐缩小,问题是汗部两大区域差异凸显,助长了内部的分裂和割据倾向。怯别汗统治后期,汗国的政治中心西移中亚。数年之后,答儿麻失里汗放弃了定期到东部游牧地区巡视的惯例,留居中亚的呼罗珊城不归。而且宣布放弃佛教,皈依伊斯兰教。这一变化标志着察合台汗室正式放弃蒙古传统而伊斯兰化了。但是,这一剧烈转向,引起了内部保守势力的反抗。其子不赞起兵发难,杀答儿麻失里汗。此后政局动荡,内讧不已。汗部又面临着黄金家族势力衰落和异姓的异密贵族强大带来的冲突。1347年,合赞汗被出身巴鲁刺思家族的大臣合扎罕弑杀,汗国遂分裂为东西两部。合扎罕集团控制着西部中亚城邦,蒙古都格拉特部贵族拥立察合台汗后裔秃鲁黑帖木儿为汗,在阿克苏建立了东察合台汗国,领有天山南麓的广大地区。元朝直接管理的哈密力、哈喇火州、北庭所在的天山东麓地区,也落人东察合台汗国之手。秃鲁黑帖木儿统治时期,东察合台汗国达到鼎盛,他先是率领16万部属皈依了伊斯兰教,接着两次西征西察合台汗国所在的河中地区,占领了撒马尔罕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等广大地区,实现了汗国的统一。随后不久,秃鲁黑帖木儿卒于阿力麻里。异密权臣怯马鲁丁反叛,控制了汗权。此际,西察合台汗国也为异密帖木儿篡权,建立了帖木儿王朝。帖木儿乘乱不仅夺回了河中地区,还六次兴兵东征怯马鲁丁。1389年终结束了怯马鲁丁的统治。同年,秃鲁黑帖木儿幼子黑的儿火者登上汗位。他与帖木儿联姻,关系得以缓和。接着,他以“圣战”名义侵并了吐鲁番地区。1405年,他本人也死在这场战争中。与此同时,帖木儿故去,强大的帖木儿王朝也走向了衰落。此后的东察合台诸汗改善了与明朝的关系,马哈麻曾与明有使者往还,1416年,其侄纳黑失只罕还接受过明朝的册封。其后,马哈麻之子歪思汗于在位期间东进北征,并长期与帖木儿王朝争雄,1428年,终死于战场。随后,东察合台汗国也在其二子争位斗争中走向分裂。歪思汗长子羽努思在与幼弟也先不花争夺汗位中落败,被迫投奔了中亚的帖木儿王朝。也先不花即位后多次发兵西征帖木儿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 n
…… n
序言
捧读《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隔阂,置身于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清代边疆。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藩部视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清朝政治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通过对藩部政策的演变,深刻揭示了清朝中央政府在巩固统治、维护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怀柔”与“强制”并存的治理策略的分析感到印象深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边疆民族,清朝政府如何灵活调整其统治手段,既展现了其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其面临的困境。书中对于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比如边界冲突、内部叛乱以及对外战争等,都与藩部政策的变迁紧密相连,让我对这些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本书的理论框架较为严谨,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研究不太专业的读者来说,需要花些时间去消化,但其所揭示的藩部与中央政权的互动关系,无疑是对我理解清代历史的宝贵贡献。
评分《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这本书,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是一种对历史逻辑的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政治变迁”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细致地落实到对具体藩部的治理策略上。从初期“因俗而治”,到中期“改土归流”,再到后期更趋严密的管控,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需求。书中对于这些政策转变的动因分析,以及对各地藩部因应不同政策所产生的具体影响,都让我觉得非常扎实。例如,对某些区域的行政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变化,书中也探讨了其对当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文化认同的长远影响。读到这里,我更能理解为何“藩部”的研究对理解整个清朝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尽管书中某些章节的学术术语略显生僻,需要借助工具书,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价值,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清代政治运行的独特视角。
评分《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清朝政治肌理的窗户。作者以“政治变迁”为主线,将广袤的藩部纳入了考察范围,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藩部政策的比较研究,例如,将西北地区的蒙古与西南地区的土司政策进行对比,能够清晰地看到清朝中央政府在因地制宜和统一管理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对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地方官员的策略以及藩部自身的反应等,都有细致的描写。我从中体会到,所谓的“政治变迁”并非是政府单方面的意愿,而是多方力量角逐、互动的结果。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如准噶尔之乱、大小金川之役等,如何深刻影响了藩部政策的调整,都给予了深入的论述。虽然全书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密集,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支撑,让我觉得每一页都充满了价值,是对我理解清代政治格局的一次重要拓展。
评分读罢《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历史回溯,感触颇多。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藩部”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将“政治变迁”这一主线贯穿其中。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庞大的帝国体系中,遥远的藩部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中央的政治走向?作者在书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梳理从康熙到嘉庆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在对待藩部问题上的不同政策导向,我看到了统治者在维护统一与应对挑战之间的权衡与挣扎。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边疆事件发生时,书中对各方势力博弈的呈现,让我不禁屏息凝视。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层面的震荡,作者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虽然全书的学术性较强,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理解某些理论推导还需要反复琢磨,但其所提供的丰富史料和深入分析,足以让我对清代藩部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产生新的认知。
评分这本《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读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初翻开,书名便吸引了我的目光,它预示着一场关于边疆与中央、自治与控制的深刻探讨。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层层剥开清朝统治下广袤藩部的复杂面貌,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史实,更是试图挖掘其背后驱动政治变迁的深层原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藩部政策的对比分析,例如,从早期笼络羁縻到后期强力收束,这一过程中的微妙之处,作者都通过详实的史料加以佐证,让我对清朝中央政府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策略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生平与决策的解读,也颇具深度,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或是如何因时局变化而作出重大调整,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尽管我对一些具体史料的考证细节尚有疑问,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清代边疆治理的窗口,其宏观的视角和对政治变迁的聚焦,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