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畅销书 跟不安的自己谈谈 何为安全感以及如何获得安全感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暖心之作

心理学书籍畅销书 跟不安的自己谈谈 何为安全感以及如何获得安全感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暖心之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笑松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安全感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温暖
  • 治愈
  • 畅销书
  • 人际关系
  • 独立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春风化雨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5434
商品编码:28263532727
出版时间:2017-11-30

具体描述



品参数

书名

跟不安的自己谈谈

ISBN编号

 9787516815434

条形码

 9787516815434

是否套装

定价

32.00元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出版社名称

台海出版社

作者

林笑松

开本

32

作者地区

中国

译者

编者

 

 


 

编辑推荐:

☆你为什么总是缺少安全感?

·为什么害怕对别人展现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那么敏感,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他人指责?

·为什么总是对别人充满怀疑?

·为什么总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无比焦虑?

 ☆如何获得安全感?缺乏安全感都在看的书!

·缺乏安全感带来焦虑、自卑、过度敏感、烦躁、压抑不安等情绪,它讲影响你的工作与社交!

·不要向别人要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你自己!

☆专业心理学视角,全方位分析、测试、提升你的安全感!

 

   内容简介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也是我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本书从现代社会人们安全感缺失这一实际问题出发,从心理学角度讲述了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以及应该怎样获得安全感等问题。书中既有各种生活化的案例,也有人们在感情、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为何会缺少安全感的详尽分析。读者将通过对本书的阅读,逐渐学会调整心态,建立积极的力量,最终掌控自己,获得安全感。

作者简介

 

林笑松,80后,中文专业,资深撰稿人。作者关注心理学并对相关内容有所研究,其写作手法多样,多从身边和生活中入手,以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揭示心理学原理,擅长将复杂的原理简单化,以方便读者阅读。视角敏锐,文风犀利,观点独到。作品有《销售中的心理学》《领导中的心理学》《管理中的心理学》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什么是安全感

1. 你有没有安全感?  /  003

2. 安全感的定义和解读  /  015

3. 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  /  021

4. 安全感的“人本主义理论”  /  026

5. 安全感与神经症  /  031

第二章 没有安全感时,你会做什么

1. 总是害怕与别人关系亲近  /  039

2. 安全感与焦虑症  /  044

3. 不自控地向别人投射自己的负面情绪  /  050

4. 为什么有人喜欢用情感绑架别人?  /  055

5. 不知道为什么会具有攻击性?  /  060

第三章 让现代人不安的安全感

1. 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  067

2. 哪些人容易失去安全感?  /  072

3. 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观来自父亲  /  077

4. 为什么女人更缺乏安全感?  /  083

5.男人也会缺乏安全感  /  089

6. 现代人为什么会缺少安全感?  /  095

第四章 女人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1. 不焦虑,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  /  103

2. 给你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  109

3. 让你一天天更喜欢自己  /  114

4. 安全感是一种强大的守护力量  /  119

5. 安全感不能建立在别人身上  /  123

第五章 “先有安全,后有感觉”的爱情

1. 爱得越深越没有安全感  /  129

2. 男人的安全感是崇拜,女人的安全感是爱  /  134

3. 没有安全感,你就是爱情中的乞丐  /  139

4. 对于双方来说,爱是一种安全的依赖  /  144

5. 在爱中怎样才能获得安全感?  /  149

第六章 人际交往中你为何没有安全感

1. 自卑导致的安全感缺失  /  157

2. 童年的阴影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  /  163

3.给自己和别人一点自由的空间  /  169

4. 人际间的信任出现了问题  /  173

5. 性格不独立造成安全感缺失  /  178

第七章 掌控生活,建立我们想要的安全感

1. 安全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  185

2. 安全感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内心  /  190

3. 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安全感  /  195

4. 学会运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  200

5. 将自己抽离出来会更好  /  204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2. 安全感的定义和解读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人嘴里喊着需要安全感,但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要想了解安全感,对安全感进行正确的解读,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小李和小王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在大学期间谈起了恋爱,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让两个人认为彼此就是相伴一生的伴侣。于是两个人毕业以后决定马上结婚,虽然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但是两个人还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结婚以后两个人开始独自承担生活压力,这时候两个人才发现生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先是两个人没有房子,因为选择在大城市工作,所以两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只能选择租房子住,而且这两个刚刚毕业的社会新人还只能选择租一个条件较差的房子住。

这让两个人的心理产生了落差,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一门心思想找到一个好工作,多赚一点钱。但是现实又给他们沉重的打击,因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在经验上还是在其他能力上都相对缺乏,所以很多优秀的企业都不愿意接受他们。

为了生存,两个人只好先随便找份工作干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原来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现在不但没有过上,还每天不得不为了生活而早出晚归,为了柴米油盐而奋斗,于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了,时而还会发生争吵。

争吵爆发为激烈的时期是小王怀孕的时候。小王不想要孩子,认为孩子是负累。但是小李希望要孩子,自己养不了可以给父母带,他认为慢慢一切都会好的,而小王认为隔代带孩子不靠谱,更无法接受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于是,一直积郁在两个人内心中的所有不满,直接被这个问题引爆了:每天开始不停地争吵,小王开始埋怨小李不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给自己安全感;而小李则埋怨小王自私、要求太多。于是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巨大的裂缝,终选择了离婚。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现实社会和心中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投射到他们的心里使得这种落差不断放大,终导致两个人都缺乏安全感,直至关系破裂。

安全感是现代社会人们口中被提及多的词语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我们应该怎样全面地理解安全感?

安全感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现在我们来解读一下安全感。

先要说明的是,安全感并不是一个我们能真真切切触摸到的东西,而是一种感觉、心理。比如在婚恋中,就是一种一方给另一方的心理感觉,一方在另一方面前表现出的优秀,符合TA的心理,那么TA就会有放心、舒心、依靠、相信的感觉,并且会从自己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次是安全感到底能不能产生是多方面决定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对方相信你。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只有别人相信你,你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安全感,否则安全感就无从谈起,因此信任是安全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要相信别人这是一个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产生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信任,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过程。

后是物质上的满足。物质不等于安全感,有时候太多的物质享受反而会让人感觉焦虑,但是物质层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在物质上都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没有安全感的。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才会关注精神上的感受,所以物质是安全感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安全感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一方面是物质。

从精神层面来讲,人们都想得到精神上的安全感,但是这非常难,而当一个人在精神方面得不到安全感,那么这个人就会更加关注物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物质女孩”就是这样的。

而从物质层面来说,当人们无法追求精神安全感的时候,物质安全感就是基本的保障,而物质安全感仍然无法满足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彻底失去安全感。有一部分人终会找到新的替代品来满足自己在安全感上的缺失,很多时候这些替代品可能是不健康的,带来的安全感也是不稳定的,比如酗酒、吸毒等。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双重安全感,其中的一种路径就是结婚,婚姻是确定两个人关系的非常稳定的因素,因为它有亲友的祝福、法律的保障,所以很多人才会用结婚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结婚了就有安全感的原因。

我们不否认结婚确实能给一个人在心理上带来慰藉,很多时候婚姻也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婚姻并不一定等同于安全感,因为婚姻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绝对的保证。

综合而言,安全感是现代社会人普遍追求的一种心理感觉,当前社会能带来安全感和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却并不容易。

3. 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

对于安全感,很多心理学家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些心理学家们对于安全感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了解这些心理学家的安全感“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感和终获得安全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1.弗洛伊德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焦虑,而这些焦虑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影响。

小孩子是逐渐成熟的,而在成熟的过程中,他在世界认知方面还不完全,所以就会出现诸如:个体弱小、自卑情结和男孩的阉割焦虑,而一个人在承受这些焦虑和刺激的时候本身会有一个界限。如果这些焦虑能够被控制在这个界限之内,并得到很好的解决和释放,那么这个人在焦虑上就会减轻,随着时间的增长,安全感也会变强。

但是如果这个人所接受的刺激超过了界限,人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随着创伤的增加整个人的焦虑就会增加,终就会产生诸如“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等。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冲突、焦虑和个人的防御机制等是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心理状态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一个人在年幼到成年的阶段,在欲望的控制、满足等方面没有安全感造成的。

2.弗洛姆理论

弗洛姆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他所关注的是整个家庭环境对于儿童人格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没有生存能力,事事都要依赖父母,而父母会根据自身的认识给孩子施加各种禁忌和界限,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在自由上有时候会受到限制,但是安全感并不缺失。

随着逐年地长大,孩子也渐渐变得独立起来,拥有了自己思想,所以他们同父母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而父母对他的限制变得越来越弱。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逐渐降低,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自保能力,又脱离了父母的保护。

在这时候他们要学会自己独立面对社会,现代社会给人的自由越来越大,但是这种被放大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少,人在社会中就会变得孤独,会感受不到安全,这样人的不安全心理就会产生。

3.霍妮的理论

霍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也是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她的思想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深,但是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她曾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一书中提出了“基本焦虑”这一概念。

所谓的“基本焦虑”,就是认为孩子在幼小时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感和满足感。而作为一个孩子,这两种需求的满足必须完全依赖于父母,但是父母不可能洞察孩子的心意,他们对于孩子基本需求的照顾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终导致的就是孩子“基本焦虑”的产生。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比如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尊重,缺乏真诚的指导,对孩子表现出轻视或者给孩子过多的负担等。这些行为就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基本的敌意。

但因为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成长,所以他们只能压抑住自己的这些敌意,这种被压抑的心理需要得到释放,终孩子选择的释放地点就是社会。所以孩子就会认为世界都是充满危险的,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

4.埃里克森理论

埃里克森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曾经研究出了一套被称为“心理社会期”理论。这套理论把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发展任务,终的结果是对世界产生信任。

而初的安全感是人在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受到了父母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一贯的良好照顾,那么婴儿就会在内心中生出一种舒适感和满足感,这就是初的安全感,这样婴儿就会对社会产生初的信任。

相反地,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得到一贯的、良好的照顾,那么婴儿就会在内心感受到不安,这样他们就感受不到初的安全感,也就不会产生对社会的信任。

以上四种理论就是众多关于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得到认同多的几种。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安全感从我们小时候就是存在的,并且小时候的安全感的形成对于一个人成年之后会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随着人的认知的增加,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改变,进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告别焦虑,拥抱内心平静:一本让你与自我和解的深刻对话 你是否曾被内心的不安所困扰?是否常常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感,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步履维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外界的喧嚣和自身的思绪常常交织在一起,制造出难以言喻的焦虑。这种焦虑,有时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我们的思绪,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甚至阻碍着我们去追求内心的渴望。 这本书,并非一本告诉你如何“战胜”焦虑的指南,也不是一本充斥着空洞鼓励的鸡汤。相反,它更像是一次真诚而深入的自我对话,邀请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那个常常让你感到不安的自己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它不回避焦虑的真实存在,也不粉饰生活的艰难,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具同理心和理解力的方式,去审视和接纳那些让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刻。 何为真正的安全感?—— 拨开迷雾,看见内在的光芒 许多人将安全感寄托于外部因素: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段亲密的关系,丰厚的物质财富,或者他人的肯定与赞扬。然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这些外部的锚点,无论多么坚固,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动摇。当外部的支持系统发生变化时,内心的失落和恐慌便接踵而至。 这本书将带你深入探讨“安全感”的本质。它会引导你思考,那些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安全感,究竟是从何而来?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定义?你将了解到,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稳定,也不是来自于他人的施舍,而是一种源自内在的力量。它是一种能够承受不确定性、适应变化、并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平衡的能力。 书中会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引导,帮助你认识到,过度依赖外部安全感,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幸福和稳定拱手让人。每一次的求助,每一次的期待,都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短暂慰藉的同时,也埋下了更深层次的隐患。你将逐渐明白,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是一种“获得”,而是一种“建立”。它是一种自我赋能的过程,是将“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觉醒。 告别“外求”,拥抱“内建”—— 构建属于你的坚实堡垒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 这句看似决绝的话语,却蕴含着最深刻的智慧。它并不是倡导孤立或拒绝他人,而是指引我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在。当我们不再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能够给予我们安全感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本书将为你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深刻的见解,帮助你在这个“内建”的过程中,逐步夯实内心的基石: 理解并接纳你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恰恰是我们焦虑的根源之一。这本书会帮助你认识到,接纳不确定性,并非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以一种更平静、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变化。你将学会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它裹挟。 发掘和肯定内在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与他人的评价紧密相连。一旦失去他人的认可,我们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这本书将引导你深入挖掘自己独特的价值,认识到你的价值不应由他人来定义。通过回顾过往的成就,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付出,你将逐渐建立起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过度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会削弱我们的独立性。这本书会鼓励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形成自己的判断。当你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时,你内在的力量感将油然而生。 建立健康的边界: 边界是自我保护的屏障,也是维护内心秩序的关键。本书会帮助你理解,设定清晰的个人边界,并非冷漠或自私,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你将学会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内耗。 学会自我安抚和情绪调节: 当焦虑袭来时,很多人会本能地向外求助。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成为自己的情绪“疗愈师”。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练习,你将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信号,理解情绪的来源,并掌握自我安抚的技巧,在情绪的波动中找到平静。 重塑对“被抛弃”的恐惧: 对被抛弃的恐惧,是许多人寻求外部安全感的深层原因。这本书会以一种温和而理解的方式,帮助你审视这种恐惧的根源,并学习如何化解它。你将认识到,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你也不是全然孤立的,因为你拥有一个最可靠的同伴——你自己。 发展坚韧的内在力量: 真正的安全感,是一种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恢复的力量。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洞察,帮助你发掘和培养这种内在的韧性。你将明白,每一次的经历,无论好坏,都是塑造你内心力量的养分。 暖心之作,一路同行 这本书的语言温暖而富有力量,它不是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睿智的朋友,陪伴你一同探索内心的世界。它理解你的脆弱,懂得你的挣扎,并在字里行间给予你无声的支持和鼓励。它不评判,不指责,只是静静地倾听,然后用最真诚的话语,为你指点迷津。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温柔的自我发现之旅。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感到豁然开朗,也可能会在某个段落,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它鼓励你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并相信自己拥有改变和成长的力量。 这是一本写给每一个在不安中寻找平静的你。 如果你曾被焦虑蚕食,被不确定性束缚,如果你渴望找到一种不依赖于外界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全感,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它不会提供立竿见影的奇迹,但它会为你点亮一盏灯,指引你走向内心深处的宁静之地。在这里,你将学会如何与那个不安的自己温柔地对话,如何建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最终,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安宁。 它将帮助你明白,安全感并非是一种“拥有”,而是一种“成为”。成为那个能够依靠自己、拥抱变化、并始终保持内心平和的强大个体。这是一次关于自我和解的深刻旅程,一次关于内在力量的觉醒,一次关于真正获得心灵自由的实践。 愿这本书,成为你内心旅途中的一位温暖同行者,陪伴你告别不安,拥抱更坚韧、更平和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和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解药”,反而更像是在引导我一步步去探索自己内心的角落,去理解那些长久以来困扰我的不安究竟来自何方。我一直以为安全感是别人给予的,是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和物质的保障才能获得。这本书却像一记温柔的耳光,提醒我,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深藏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它不是一味地去索取,而是要学会一种向内的力量。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习惯性的担忧和焦虑,那些总是在耳边低语的“我不够好”、“我会被抛弃”的声音,不再试图用外在的东西去填补,而是静下心来,去倾听,去接纳。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找到了一盏属于自己的灯,虽然光芒不那么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行的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安全感源于对未知和失控的恐惧,而这本书恰恰教会我,拥抱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掌控感。它不是教你如何变得完美,而是如何与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并且欣赏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一种深刻的体悟,一种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治愈的力量,它让我觉得,即使是在最孤独的时刻,我也可以成为自己的依靠,找到内心的港湾。

评分

坦白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找解决方案”的心态去的。我以为它会像一本操作手册,告诉我“一步一步来,就能获得安全感”。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个最真实、最不设防的自己。作者并没有用“理论轰炸”的方式来呈现内容,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暖、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我们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里反复强调“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这个观点。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是最难实践的。我们习惯了在关系中寻找慰藉,习惯了通过别人的赞美来获得肯定,一旦这些外部因素消失,我们就瞬间跌入恐慌的深渊。这本书,就是试图帮我们斩断这种“外援依赖”,让我们学会向内看,学会从自己身上汲取力量。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经历。那些曾经因为害怕被抛弃而小心翼翼地迎合,那些因为害怕被否定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的日子,在书中的引导下,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不是不渴望连接,而是不再把所有的“存活”都押注在别人身上。这种感觉,就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虽然需要适应,但却无比轻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花园,里面没有惊艳的奇花异草,却处处弥漫着宁静和治愈的气息。我一直以为,“安全感”是某种外在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比如稳定的工作、亲密的关系、丰厚的存款。如果我拥有了这些,我应该就“安全”了。然而,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真正的安全感,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是一种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状态,它不依赖于外部的任何条件。我反复咀嚼“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这句话,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心灵的“刮骨疗伤”。我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因为害怕孤独而紧紧抓住一段关系,那些因为担心被拒绝而不敢表达真实需求的时刻,现在看来,都是在向别人索取我根本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得的“安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却触及了灵魂深处。它让我明白,与其在外围焦灼地寻找,不如向内探索,去发现那个本就存在的、坚实的自己。它鼓励我,即使在最不被理解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也要成为自己的依靠。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外表的坚硬,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与坚定。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不像一本冷冰冰的理论书,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充满智慧和爱意的语言,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曾经深受“不够好”的困扰,总觉得自己身上有无数的缺点,因此拼命地想从外界获得肯定,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内心那个阴暗的角落。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变得优秀”,而是引导我去审视那些我一直以来认为的“缺陷”,去理解它们的由来,甚至去接纳它们。关于“安全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不是靠“获得”的,而是靠“建立”的。而这种建立,完全是个人的内在工程,与外界无关。我开始尝试去理解,为什么我会如此渴望他人的认同,为什么我会如此害怕孤独。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出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和接纳那个完整的自己,包括那些所谓的“阴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对自我的全然接纳,来源于与那个不安的自己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并最终达成和解。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与其说是在“写”书,不如说是在“编织”一场属于心灵的旅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是在人群中寻找某种归属感,依赖他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本书,像一面清澈的湖水,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匮乏的根源。它没有罗列一大堆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过去的某个场景,某个让你感到不安的瞬间,然后随着文字的深入,我能理解到,当时的我,其实是在向外寻求一种根本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安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在他人那里“借”来的,更不是“抢”来的,而是在自己内部“生长”出来的。它是一种内在的安稳,一种对自己存在的肯定。当我开始放下对外部评判的过分在意,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奇迹就悄然发生了。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担忧,似乎不再那么具有毁灭性。我开始尝试着,即使在没有他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这本书没有给我廉价的安慰,而是给予了我一份更深刻的、更持久的力量,让我知道,即使面对风雨,我也能稳稳地站立。

评分

很好的吧

评分

很好的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吧

评分

很好的吧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的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