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一部时间跨度达1700余年的内容丰赡的城市史和区域发展史;同时又是继张星烺、顾颉刚、吴文良等前辈之后,用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续写“泉州学”的尝试与努力。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学术领域涉及城市仪式时空研究、乡村民族志、历史人类学、物论、民族学、中国西方论、比较神话学、社会理论等。著有《草根卡里斯玛》(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心与物游》(2006)、《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帝国与地方世界》(2009)、《人生史与人类学》(2010)、《超*“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2012)、《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英文版,2014)/《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2016)等。
再版自序
致谢
1. 引论
经验与反思
历史、文化与权力
叙述的框架
2. 历史的场景
建制沿革
人口规模的变迁
区域发展周期
城市空间的变动
3. 边陲世界的拓殖
边陲的拓殖
“朝代周期”的空隙
宋元地方政府与商业社会
文化多元时代
新世界的发现
4. 海禁的绥靖实质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绝对主义统治
内部监控体系的早熟
5. 正统的空间扩张
理学与文化一元化
城市空间的象征营造
官方正统祠、庙、坛的仪式组合
6. 风水传说的真相
风水传说中的抗争
海上商盗势力的发展
飘流于海外的平民
7. 民间仪式的秩序
正统符号的异端潜势
民间化的天、神、鬼与祖先
铺境宫庙及其祀神
神诞、普度与分类械斗
民间剧场、善书与签诗
8. 近代文化的浪击
从传教到鸦片战争
经济与文化的变迁
秘密社团的抵抗运动
清末政治、经济与社会
9. 乱世亡灵的超度
对于幽魂的恐惧
“承天万缘普度”的发起
赦牌与地方社会的整体动员
立坛与竖幡
承天寺的七旬仪式
游魂的回归
跨世纪的危机
10. 文化边疆的革命
民族主义的兴起
1911—1927年的区域性动态
平权主义与北伐战争
党争、民军与“闽变”
从联合抗战到内战
11. 现代性的文化政治
“海上异端”的回归
老城的拆除
“迷信”与现代性文化政治
12. 结语
经济政治文化
有批判意味的历史
民间文化的见解
文化与历史
引文与注释
初次翻开《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书名所暗示的古老港口景象,而是王铭铭教授借由“刺桐城”这一地方性叙事,所铺陈开的宏大世界视野。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城市的故事,不如说是通过这个城市的独特脉络,去勾勒出中国东南沿海与广阔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了地方的命运与身份。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奠定的研究基调——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深邃洞察,以及对宏观叙事中那些被忽略的微观力量的关注。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在谈论“全球化”时,究竟是在讨论什么?是数据流的奔涌,是资本的跨国转移,还是文化符号的互译?而王铭铭教授,他似乎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扎根于土地、渗透于日常的理解方式。他没有直接抛出惊世骇俗的论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织匠,将无数细小的线索缓缓织就,最终展现出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方”的讨论感到着迷,在普遍追求“普适性”和“标准性”的当下,对“地方”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强调,显得尤为可贵。这种“地方性”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其与外部世界互动、融合、甚至抵抗的动态过程。刺桐城,这个曾经的繁华之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潮起潮落,恰恰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的一个缩影。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刺桐城具体历史的梳理,来揭示这种地方与世界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他对史料的运用,对研究方法的创新,都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拿到《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书名所吸引。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从微观到宏观,从地方到世界的视野转换。王铭铭教授通过对“刺桐城”这一特定区域的深入研究,意图揭示的正是中国滨海地区与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地方”与“世界”的互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简单的贸易往来,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观念冲击?我被作者在引言中所展现的学术关怀所打动,他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分析,而是试图去理解地方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自身独特的韧性和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繁荣”与“逝去”的辩证思考感到好奇。刺桐城曾经的繁华,它究竟是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繁荣的“逝去”,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也孕育着新的可能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关于如何理解地方性历史变迁的深刻洞见,以及这种洞见对于我们当下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作者的叙事方式,似乎是一种娓娓道来,又充满智慧的引导,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刺桐城的故事。
评分《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这本书,着实颠覆了我以往对中国历史叙事的认知。王铭铭教授的“刺桐城”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文化基因和全球视野的复杂载体。我常常在阅读中停顿下来,试图捕捉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与波澜壮阔的世界史联系起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学术技艺,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料功底,更要有超越宏大叙事的敏锐洞察力。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本书中,并非是在简单地讲述一段段陈年旧事,而是在试图揭示一种深层次的逻辑:地方性的独特性是如何在全球互联的背景下被塑造、被表达,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虽然看似联系日益紧密,但“地方性”的价值似乎并未被削弱,反而可能因为这种紧密的联系而变得更加珍贵。刺桐城,它曾经的“逝去的繁荣”,是否也蕴含着对当下我们如何理解“地方”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启示?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关于如何重新认识和构建我们与所处地方之间关系的线索。作者对地方性叙事与全球化进程的结合,让我看到了理解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颖的切入点。
评分《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新颖视角。王铭铭教授通过聚焦“刺桐城”这一具体的地方,将其置于广阔的世界图景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了地方与世界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常常在想,在普遍追求宏大叙事的学术传统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处理“地方性”的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证明了深入挖掘一个具体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恰恰是理解更广阔世界图景的有效途径。我被作者对细节的关注所打动,那种对地方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细致梳理,使得刺桐城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同时,我也为作者如何将这些地方性的叙事,与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巧妙地连接起来感到惊叹。他没有将地方性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将其看作是与世界互动、碰撞、融合的动态过程。我一直很好奇,在“逝去的繁荣”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又会对我们今天理解“地方”与“世界”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启示。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新颖视角。王铭铭教授以“刺桐城”这一地方性叙事为轴心,巧妙地将其置于广阔的世界图景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了地方与世界之间深刻而动态的互动关系。我尤其被作者对“地方”概念的重新审视所吸引。在普遍强调“全球化”的当下,重新关注和理解“地方性”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非仅仅是由统一的国家意志或宏大的国际潮流所塑造,而是由无数个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区域,通过与世界的连接与互动,共同汇聚而成。我一直在思考,刺桐城曾经的“逝去的繁荣”,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又会为我们今天理解“地方”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怎样的启示?我对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地方性叙事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张力充满好奇,他是否能提供一种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理解框架?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打开了《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王铭铭教授以“刺桐城”这一具体地域为起点,试图构建一种地方与世界之间相互塑造的宏大叙事。我常常思考,当我们在讨论“中国”时,我们究竟在关注什么?是统一的国家叙事,还是多元的地方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地方性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方如何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展现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被作者对史料的精细打磨和对学术问题的深入追问所吸引,他并非简单地呈现事实,而是试图去揭示事实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意义。我一直在琢磨,刺桐城曾经的“逝去的繁荣”,它是否也蕴含着某种对于当下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地方的独特性并非是阻碍全球化的因素,而是可能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宝贵的资源和动力。我对书中关于贸易、移民、文化交流的探讨充满期待,这些都是地方与世界深度互动的生动例证。
评分初读《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我便被王铭铭教授构建的叙事世界所吸引。他并非直接展开一幅宏大的世界地图,而是选择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刺桐城”作为切入点,用以阐释地方与世界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我一直在琢磨,这种“地方性”的叙事,究竟能为我们理解“世界”带来怎样的不同?它是否能让我们摆脱那些过于抽象、过于宏观的论述,从而更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的温度?我被作者在书中对历史细节的关注所打动,他似乎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来勾勒出刺桐城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轨迹。我常常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方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否会消弭于无形,还是会以一种新的形式焕发生机?《刺桐城》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可能,一种关于地方性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保持自身独特性,并从中汲取力量的可能。我对书中关于贸易、移民、文化传播的探讨充满期待,这些都是地方与世界联系最直接的体现。
评分《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滨海地域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铭铭教授以“刺桐城”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地方性的叙事置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一直对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深感着迷,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我被书中对刺桐城历史变迁的细致梳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城市的兴衰,更是关于一个地方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地重塑自我、定义自我的过程。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在谈论“全球化”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地方性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刺桐城,这个曾经的贸易枢纽,它的兴盛与衰落,是否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地方性挑战与机遇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刺桐城具体历史事件、社会经济结构、文化观念的考察,来揭示地方与世界之间动态而复杂的共生关系的。他对“逝去的繁荣”这一概念的解读,无疑会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延续性与断裂性提供深刻的思考。
评分翻阅《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王铭铭教授以他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刺桐城”这个滨海地域,巧妙地编织进了全球贸易、文化交流乃至地缘政治的宏大织锦之中。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在讨论“中国”时,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是统一的国家意志,还是多元的地方实践?这本书提供的答案,无疑是后者。它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线型的,而是由无数个像刺桐城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共同塑造而成。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地方性叙事的高度重视。他并非将刺桐城简单地视为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跃的参与者,一个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义自身的主体。这种对地方能动性的强调,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历史和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迫切地想知道,刺桐城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来展现其独特的生命力的。他对海洋文化、商贸网络、人口迁徙的深入挖掘,无疑会为我们理解“中国”的丰富内涵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读罢《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我深切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鲜活的人文叙事。王铭铭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刺桐城这一具体的滨海地域,置于一个广阔的世界图景之中进行审视。这种“地方”与“世界”的并置,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我反复咀嚼书中的章节,总是在思考,那些看似遥远的地理空间、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渗透到刺桐城的肌理之中,又如何被这个地方性叙事所转化和吸收的。我对于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地方”与“世界”的张力感到由衷的敬佩。他没有将刺桐城描绘成一个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实体,也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世界大潮中的被动承受者。相反,他展现的是一种双向的塑造过程:世界性的力量如何影响地方,而地方的特质又如何回应、甚至重塑世界。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地方性”的意义?它是否仅仅是历史的遗存,还是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刺桐城》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一种关于地方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自身独特性,并从中汲取养分、实现再生的可能。我尤其对书中对商业、文化、人口流动的历史考察感到兴趣,这些都是地方与世界互动最直接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