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系志安徽卷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成,张甘霖,王华 著
图书标签:
  • 安徽
  • 地方志
  • 土系志
  • 中国
  • 历史
  • 地理
  • 民俗
  • 文化
  • 古籍
  • 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3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85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土系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5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在对安徽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安徽卷》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安徽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壤性状与特征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和参比土种以及相应的理化性质。最后附安徽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 章 区域概况 3
1.1 区域概况 3
1.1.1 区域位置 3
1.1.2 土地利用 4
1.1.3 社会经济状况 6
1.2 成土因素 6
1.2.1 气候 6
1.2.2 地形地貌 10
1.2.3 成土母质 11
1.2.4 植被 12
1.2.5 人为因素 13
1.2.6 时间因素 14
第2 章 土壤分类 15
2.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15
2.1.1 20 世纪30~40年代 15
2.1.2 20 世纪50年代 15
2.1.3 20 世纪60~70年代 16
2.1.4 20 世纪80年代 17
2.1.5 21 世纪以来 18
2.2 本次土系调查 22
2.2.1 依托项目 22
2.2.2 调查方法 22
2.2.3 土系建立情况 24
第3 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 25
3.1 成土过程 25
3.1.1 有机物质积累过程 25
3.1.2 钙积过程 25
3.1.3 黏化过程 25
3.1.4 脱硅富铝化过程 26
3.1.5 潜育过程 26
3.1.6 氧化还原过程 26
3.1.7 漂白过程 26
3.1.8 熟化过程 27
3.2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27
3.2.1 暗沃表层 27
3.2.2 暗瘠表层 27
3.2.3 淡薄表层 27
3.2.4 水耕表层与水耕现象 28
3.2.5 漂白层 28
3.2.6 雏形层 28
3.2.7 聚铁网纹层与聚铁网纹现象 28
3.2.8 水耕氧化还原层与水耕氧化还原现象 28
3.2.9 黏化层 29
3.2.10 黏磐 29
3.2.11 钙积层与钙积现象 29
3.2.12 岩性特征 29
3.2.13 石质接触面与准石质接触面 29
3.2.14 变性特征与变性现象 30
3.2.15 土壤水分状况 30
3.2.16 潜育特征 30
3.2.17 氧化还原特征 30
3.2.18 土壤温度状况 31
3.2.19 腐殖质特性 31
3.2.20 铁质特性 31
3.2.21 铝质特性与铝质现象 31
3.2.22 石灰性 31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 章 人为土纲 35
4.1 铁聚潜育水耕人为 35
4.1.1 太白系(Taibai Series) 35
4.1.2 范岗系(Fangang Series) 37
4.1.3 油坊系(Youfang Series) 39
4.2 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41
4.2.1 坦头系(Tantou Series) 41
4.2.2 向阳桥系(Xiangyangqiao Series) 43
4.2.3 龙湖系(Longhu Series) 45
4.2.4 中垾系(Zhonghan Series) 47
4.2.5 九联系(Jiulian Series) 49
4.3 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 51
4.3.1 梅城系(Meicheng Series) 51
4.3.2 蜀山系(Shushan Series) 53
4.3.3 泉塘系(Quantang Series) 55
4.3.4 郑村系(Zhengcun Series) 57
4.4 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 59
4.4.1 双池系(Shuangchi Series) 59
4.4.2 兴北系(Xingbei Series) 61
4.4.3 西庄系(Xizhuang Series) 63
4.4.4 水东系(Shuidong Series) 65
4.5 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67
4.5.1 湖阳系(Huyang Series) 67
4.5.2 苏子系(Suzi Series) 69
4.6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71
4.6.1 新潭系(Xintan Series) 71
4.6.2 兴洋系(Xingyang Series) 73
4.6.3 陈文系(Chenwen Series) 75
4.6.4 小阚系(Xiaokan Series) 77
4.6.5 奕棋系(Yiqi Series) 79
4.6.6 驿山系(Yishan Series) 81
4.6.7 桐梓岗系(Tongzigang Series) 83
4.6.8 东胜系(Dongsheng Series) 85
4.6.9 杨村系(Yangcun Series) 87
4.6.10 泥溪系(Nixi Series) 89
4.6.11 瓦屋系(Wawu Series) 91
4.6.12 永康系(Yongkang Series) 93
4.6.13 大谢系(Daxie Series) 95
4.6.14 桃岱系(Taodai Series) 97
4.6.15 汪南系(Wangnan Series) 99
4.7 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 101
4.7.1 郭河系(Guohe Series) 101
4.7.2 青草湖系(Qingcaohu Series) 103
4.8 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105
4.8.1 白湖系(Baihu Series) 105
4.9 变性简育水耕人为土 107
4.9.1 康西系(Kangxi Series) 107
4.10 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109
4.10.1 七岭系(Qiling Series) 109
4.10.2 陈汉系(Chenhan Series) 111
4.10.3 金山系(Jinshan Series) 113
4.10.4 弥陀系(Mituo Series) 115
4.10.5 誓节系(Shijie Series) 117
4.10.6 双河系(Shuanghe Series) 119
4.10.7 谢集系(Xieji Series) 121
4.10.8 官桥系(Guanqiao Series) 123
4.10.9 崔家岗系(Cuijiagang Series) 125
4.10.10 拐吴系(Guaiwu Series) 127
4.10.11 蒋山系(Jiangshan Series) 129
4.10.12 炯炀系(Jiongyang Series) 131
4.10.13 孔店系(Kongdian Series) 133
4.10.14 桑涧系(Sangjian Series) 135
4.10.15 柘皋系(Zhegao Series) 137
4.10.16 正东系(Zhengdong Series) 139
4.10.17 庆丰系(Qingfeng Series) 141
4.10.18 洪家坞系(Hongjiawu Series) 143
4.10.19 双墩系(Shuangdun Series) 145
4.10.20 新河系(Xinhe Series) 147
4.10.21 昝村系(Zancun Series) 149
第5 章 变性土纲 151
5.1 砂姜钙积潮湿变性土 151
5.1.1 大苑系(Dayuan Series) 151
5.1.2 双桥系(Shuangqiao Series) 153
第6 章 潜育土纲 155
6.1 暗瘠简育正常潜育土 155
6.1.1 天堂寨系(Tiantangzhai Series) 155
第7 章 淋溶土纲 157
7.1 腐殖-棕色钙质湿润淋溶土 157
7.1.1 三门系(Sanmen Series) 157
7.2 普通钙质湿润淋溶土 159
7.2.1 仁里系(Renli Series) 159
7.3 饱和黏磐湿润淋溶土 161
7.3.1 前孙系(Qiansun Series) 161
7.3.2 上派系(Shangpai Series) 163
7.4 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 165
7.4.1 张家湾系(Zhangjiawan Series) 165
7.4.2 金坝系(Jinba Series) 167
7.4.3 漆铺系(Qipu Series) 169
7.4.4 渚口系(Zhukou Series) 171
7.5 红色酸性湿润淋溶土 173
7.5.1 箬坑系(Ruokeng Series) 173
7.6 红色铁质湿润淋溶土 175
7.6.1 谭家桥系(Tanjiaqiao Series) 175
7.6.2 罗河系(Luohe Series) 177
7.6.3 文家系(Wenjia Series) 179
7.7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 181
7.7.1 桃花潭系(Taohuatan Series) 181
7.8 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 183
7.8.1 顺河店系(Shunhedian Series) 183
7.8.2 大户吴系(Dahuwu Series) 185
7.9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 187
7.9.1 童家河系(Tongjiahe Series) 187
7.9.2 姚郭系(Yaoguo Series) 189
7.9.3 干汊河系(Ganchahe Series) 191
7.9.4 中埠系(Zhongbu Series) 193
第8 章 雏形土纲 195
8.1 变性砂姜潮湿雏形土 195
8.1.1 李寨系(Lizhai Series) 195
8.2 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197
8.2.1 刘油系(Liuyou Series) 197
8.2.2 曹店系(Caodian Series) 199
8.2.3 陈桥系(Chenqiao Series) 201
8.2.4 贾寨系(Jiazhai Series) 203
8.2.5 前胡系(Qianhu Series) 205
8.2.6 魏庄系(Weizhuang Series) 207
8.2.7 新城寨系(Xinchengzhai Series) 209
8.2.8 于庙系(Yumiao Series) 211
8.2.9 中袁系(Zhongyuan Series) 213
8.2.10 邹圩系(Zouwei Series) 215
8.2.11 官山系(Guanshan Series) 217
8.3 水耕淡色潮湿雏形土 219
8.3.1 太美系(Taimei Series) 219
8.4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 221
8.4.1 雷池系(Leichi Series) 221
8.4.2 砀山系(Dangshan Series) 223
8.4.3 马井系(Majing Series) 225
8.4.4 毛雷系(Maolei Series) 227
8.4.5 杨堤口系(Yangdikou Series) 229
8.4.6 永堌系(Y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一本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详细概述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地理学著作,深入剖析了安徽省境内土壤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分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以下主题的内容: 古代王朝的兴衰史: 本书专注于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不涉及任何中国古代王朝,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关于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将相、宫廷秘闻、战争策略、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内容,均不在本书的探讨范围之内。 地理奇观与传说故事: 本书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不包含任何关于安徽乃至中国境内奇特的自然景观的描述,例如著名的山脉(黄山、庐山等)、河流(长江、淮河等)、湖泊(巢湖等)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生态演替等科学解释。同时,本书也不涉及任何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歌谣民俗等非科学内容。 文学艺术的演变与代表人物: 本书的主题是土壤科学,因此不涉及任何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内容。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远流长,还是现代文学的蓬勃发展,都不在本书的探讨之列。关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赏析、诗词歌赋的创作技巧、戏剧曲艺的表演形式、绘画雕塑的艺术风格,以及各时期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传记,均不包含在本书的任何章节之中。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本书的侧重点是土壤的自然属性,不涉及任何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创新突破,以及它们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影响,均与本书内容无关。 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百态: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自然地理学的学术专著,不涉及任何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政策解读、产业规划。同时,本书也不包含关于安徽省或中国其他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社会伦理、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任何描写或研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社会变迁、经济活动、就业状况、教育医疗等议题,均不在本书的讨论范畴。 古代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本书是一部土壤科学领域的专业书籍,不触及任何关于古代哲学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理论阐述、思想精髓,也不涉及任何关于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的教义、发展、传播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关于道德伦理、人生哲学、精神追求等宏大命题,亦非本书的探讨对象。 军事战略与战争史: 本书聚焦于土壤的科学研究,不涉及任何军事理论、战术策略、战争历史。历史上发生的任何战役、冲突、军事改革,以及相关的军事人物、武器装备等内容,均与本书内容毫不相干。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本书的地理范围仅限于安徽省的土壤研究,不涉及任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不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进行任何分析或评论。 个人传记与回忆录: 本书是一部基于科学研究的集体成果,不包含任何关于作者、学者、历史人物或其他个人的生平事迹、个人经历、情感体验或主观回忆。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 是一部严谨、客观、系统地阐述安徽土壤的科学著作。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安徽土地的本质,为理解该地区的农业潜力、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本书的内容仅限于土壤的科学研究范畴,任何与上述提及的任何领域相关的具体信息或描述,均不包含在本书记述的任何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将“土”的概念,升华为一种“生命之源”的哲学思考。在阅读关于皖南山区,特别是那些喀斯特地貌的土壤时,我被书中描绘的“石缝中的生命”所感动。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地区土壤的形成特点,例如石灰岩风化、降雨侵蚀等,以及这些土壤的特点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植被分布。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梯田”的建造和维护。这些层层叠叠的梯田,不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更是为了适应特殊土壤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作者通过对梯田土壤的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排水性和保水性,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耕作,保持土壤的肥力。这让我联想到,当地人民为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智慧。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关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的记载,以及一些与“土”相关的民间习俗和传说。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土地不仅仅是物质基础,更是承载着人们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早已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骨血之中。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力量。我一直对那些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在阅读关于皖西地区,特别是那些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土壤时,我被其中描述的“贫瘠”与“顽强”所深深打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土壤条件相对艰苦的事实,而是详细分析了其成因,例如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并以此来解释为何在这些地区,人们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石板房”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依山而建,用当地特有的石块砌成的房屋,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是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回应。作者通过对石板房建筑材料的土壤学分析,揭示了为何这种材料能够如此持久耐用,并且与周围的山体环境融为一体。书中还提到了,这些地区的居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出特色农业,例如种植一些耐旱、耐瘠薄的山地作物,以及如何利用当地的草药资源。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生命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土地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源泉。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泥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奋斗,以及他们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土壤本身的梳理,更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将这“土”与人、与文化、与历史编织在一起。当我翻阅到关于皖南徽派建筑的章节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建筑的风格和布局,而是深入挖掘了徽派建筑之所以能够历经数百年依然屹立不倒的秘密——与当地土壤的紧密结合。那些坚实的马头墙,那些温润的青砖黛瓦,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使用了当地特有的夯土技术和粘土材料,通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使得建筑既能抵御潮湿,又能经受风雨。书中对不同时期徽州地区建筑材料的演变,以及对材料选择的“因地制宜”,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考察。我甚至能想象出,在古老的徽州村落里,人们是如何从田埂边、河岸旁,甚至是山体中,挖掘出最适合建造房屋的泥土,然后经过千锤百炼,最终筑就了那些充满诗意的居所。此外,书中关于皖北地区,如宿迁、徐州一带的土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一直对那片土地上广袤的农田感到好奇,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肥沃的黑土地,是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淳朴勤劳的性格,又是如何支撑起这片富饶的粮仓。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地方史料,甚至是一些口头传说,将土壤的地理属性与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我从中读出了土地的“记忆”,读出了土地的“馈赠”,更读出了土地与人类文明之间,那种深刻而恒久的情感羁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深邃的绿色如同大地最深处的泥土,触感细腻,仿佛能从中嗅到雨后的湿润气息。虽然书名直接点明了“中国土系志安徽卷”,但实际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地域画卷。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了解安徽这片土地根源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没有像许多地方志那样,仅仅罗列历史事件和地理坐标,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土”,这一构成我们生存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就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安徽各地土壤的形成过程,从地质构造、气候演变到植被覆盖,层层剥茧,将一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红土”成因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化学成分的分析,更是将当地特有的地貌、河流以及数千年来的农业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为何安徽的某些地区以出产特定的农作物而闻名,为何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民俗习惯都带有鲜明的地域印记,这一切,似乎都与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也体现在对不同区域土壤类型的区分上。比如,书中对皖南山区与皖北平原土壤差异的描述,就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在娓娓道来,从土质的疏松与板结,到有机质的含量,再到排水性和保水性的差异,每一种土壤的特性都被赋予了生命,仿佛我真的能触摸到那些泥土的质感,感受到它们各自的脾性。这种“具象化”的写作手法,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科学内容,变得极易理解和吸收,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土壤学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家乡”。我并非安徽本地人,但曾有幸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对那里的一切感知,都建立在脚下的“土”之上。在阅读到关于皖东沿海平原土壤的章节时,书中描述了那片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从一片滩涂逐渐变成良田。我至今仍记得,在那片土地上看到的广袤的稻田,金黄色的麦浪,以及那些勤劳朴实的渔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景象并非偶然,而是这片特殊土壤孕育出的独特生态系统。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沿海地区土壤的盐碱度、湿度等特性,如何影响了作物的选择,以及当地人民发展出的一些适应性强的耕作技术。我甚至能从中读出,那些祖辈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故事和地方传说,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海滨盐碱地如何改造”的记载,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围垦造田”的历史。这些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过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故乡”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坐标,更是由无数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对土地的热爱所共同塑造的。

评分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它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走进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在阅读关于皖北平原,特别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土壤时,我被书中对“黄泛区”历史的回溯所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对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问题的详细分析,解释了历史上几次重大黄河改道对该地区土壤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开始理解,为何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在历史上屡屡遭受旱涝灾害的侵袭,以及当地人民为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详细描述了,当地人民如何采用“深翻、改良、治碱”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我能从中读出,那些祖辈们在与土地的搏斗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农业技术演变的记载,例如“小麦、玉米等作物的适应性改良”、“水稻种植技术的引进”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在面对困难时,人类的智慧是如何激发出来的,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改善生存环境。

评分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这本书,最让我惊叹之处在于其“全景式”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宏观的地理和历史,更将目光投向了最微观的土壤构成。在阅读到关于皖中平原土壤的章节时,我被书中对“黑土”形成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作者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长期的农业实践等多个维度,层层剖析了这片肥沃土地的形成过程。我开始理解,为何这片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何它能够养育出如此庞大的人口。书中对黑土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类型,以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那些黑色的土壤如何孕育出蓬勃的生命,又如何将大自然的能量传递给作物。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农业技术演变的历史记载,例如“耕作制度的变迁”、“灌溉技术的发展”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是如何与土壤的特性相互作用,从而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土地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它在人类的活动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生敬佩的,是它所蕴含的“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在阅读关于皖南山区,特别是那些生态脆弱地区,如山区、丘陵地带的土壤时,我被书中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深入探讨所吸引。作者从土壤的侵蚀机制、侵蚀因素(降雨、坡度、植被覆盖等),以及侵蚀的后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何在一些山区,土地会变得越来越贫瘠,生态环境会日益恶化。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当地人民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措施,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封山育林”等。我能从中读出,那些祖辈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的记载,以及一些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民间谚语和歌谣。这些内容让我看到,对土地的保护,早已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心中。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人文关怀,更是推动我们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评分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启迪。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起来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泥土,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在阅读关于皖北平原,特别是苏北灌溉总渠沿岸地区的土壤时,我被书中对“冲积平原”土壤形成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作者从河流的演变、泥沙的堆积、以及沉积物的性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剖析了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我开始理解,为何这片地区能够成为重要的农业区,为何这里的土壤如此肥沃。书中对冲积平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矿物质成分,以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河流的滋养下,那些泥土如何孕育出蓬勃的生命,又如何将大自然的能量传递给作物。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农业技术演变的历史记载,例如“灌溉体系的建设”、“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轮作”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是如何与土壤的特性相互作用,从而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让我明白,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

评分

《中国土系志安徽卷》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见微知著”的智慧。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泥土,也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故事。在阅读关于皖西大别山地区土壤的章节时,我被书中描述的“红色土壤”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其颜色的惊叹,而是通过分析其矿物质成分,推测出该地区曾经的地质活动,以及为何这样的土壤能够孕育出独特的山地植被,例如那些珍贵的药材和茶叶。书中还提到了,这些红色土壤在不同时期,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甚至是人们的饮食习惯。例如,某些地区因土壤特性而盛产的作物,如何成为当地居民的 staple food,从而影响了当地的民间食俗和节日庆典。这种从土壤出发,层层递进,最终触及到文化的细节,让我对安徽这片土地的认识,瞬间变得立体而丰满。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不仅仅是我们活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无数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又不失诗意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讲述得清晰易懂。每当我读到一些关于土壤形成或演变的段落,我总能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感受到那滚滚泥流的磅礴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