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二手時間
定價:55.00元
作者:[白俄] S.A.阿列剋謝耶維奇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1月
頁碼:592頁
裝幀:平裝
開本:32
ISBN:9787508658346
201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阿列剋謝耶維奇全新力作
《二手時間》是2015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白俄羅斯著名作傢S.A.阿列剋謝耶維奇全新作品,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講述瞭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身處關鍵曆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為夢想破碎付齣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齣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曆史賦予瞭人性的麵孔。
S.A.阿列剋謝耶維,1948年齣生於烏剋蘭,畢業於明斯剋大學新聞學係。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傢。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瞭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著有《二手時間》《戰爭中沒有女性》《鋅製男孩》《切爾諾貝利的迴憶》等。
曾獲得包括瑞典筆會奬、德國萊比锡圖書奬、法國“世界見證人”奬、美國國傢書評人奬、德國書業和平奬等在內的多項大奬。 2013年和2014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入圍終決選名單,2015年獲奬。作品已以43種語言在47個國傢齣版。
呂寜思,電視主持人和製作人、寫作人和翻譯人。現任鳳凰衛視資訊颱執行總編輯、副颱長;南京大學客座教授,西華大學客座教授。著有《鳳凰衛視新聞總監手記》和《總編輯觀天下》等。曾於三十年前翻譯阿列剋謝耶維奇作品《戰爭中沒有女性》(2015年再版)。
參與者筆記
第一部· 啓示錄的慰藉
街上的噪音和廚房裏的談話(1 9 9 1 —2 0 0 1 )
紅色裝飾內的十個故事
專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謎
兄弟和姐妹,劊子手、受害者和選民
耳語和呐喊……還有高興
孤獨的紅色元帥和三天就被遺忘的革命
施捨的迴憶和欲望的感覺
另一種和另一種信徒
殘酷的火焰與高尚的救贖
苦難中的甜味和俄羅斯精神的焦點
殺人者自稱替天行道的時代
一麵小紅旗和斧頭的微笑
第二部· 空虛的迷惑
街上的噪音和廚房裏的談話(2 0 0 2 —2 0 1 2)
沒有修飾的十個故事
羅密歐與硃麗葉……瑪格麗塔和阿布爾法茲
後共産主義時代,他們立刻變成瞭另一種人
與幸福很相似的孤獨
想要殺死他們所有人,又為這個想法而恐懼
紮著辮子的老太婆和美麗的姑娘
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瞭你傢門口
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剋粉末
難以汙名的死者和寂靜無聲的塵土
狡猾的無知和由此産生的另類生活
勇氣和勇氣之後
一個小人物的附錄
譯後記
1 9 9 1 年8 月1 9 日,我照例來到區黨委。在
她的復調寫作,稱為我們時代裏苦難與勇氣的一座紀念碑。
——諾貝爾文學奬頒奬詞
蘇維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剋謝耶維奇見到瞭他們……這部復調寫作的傑作,混閤瞭民眾的聲音、報道的談話、電視的片段,每種聲音都反映瞭某種真實。一種迷人的魅力就此顯現……這本書像河流一樣厚重、有力。
——《費加羅報》
阿列剋謝耶維奇的傑作《二手時間》在試圖濾去20世紀蘇維埃人作為人類的特殊曆,然後質問我們:如果烏托邦引來瞭災難,貪婪的資本主義模式把我們拖進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破壞瞭環境,造成瞭精神的虛無,還留下什麼路可以走?阿列剋謝耶維奇從來不隻是寫她的同胞。她關照的是我們所有人。
——德國書業和平奬頒奬詞
寫彆的民族的故事,需要厲害的作者。這種寫作者少之又少。我們可以迴想起那些光輝的報道,比如基塔·瑟倫利和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但白俄羅斯作傢斯維特蘭娜·阿列剋謝耶維奇可能是描繪時代本身為成功的一位……在她用三十五年寫就、幾乎耗其一生的作品《烏托邦之聲》中,她創造瞭一齣關於20世紀超大烏托邦的神劇。這是一部獨特作品。之前的“傷痕文學”從來沒有把那個社會描繪得那樣栩栩如生。
——瑞典《每日新聞》
走廊裏我就聽到各個樓層所有辦公室的收音機都開著。女秘書告訴我,“一號”(書記)讓我去他那兒一下。我過去瞭。“一號”的辦公室開著電視機,音量很高,他一臉愁容,坐在收音機旁邊,一會兒調到“自由電颱”,一會兒調到“德國之聲”和B B C ,有啥聽啥。桌上放著國傢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名單。他對我說:“隻有瓦連尼科夫讓我尊敬,畢竟是將軍,在阿富汗打過仗。”這時,第二書記和組織部長陸續進來瞭,我們開始談話。“太恐怖瞭!會流血的。血流成河。”“不會所有人流血,但必須有人流血。”“早就該挽救蘇聯瞭。”“會堆屍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瞭,終於有正常人齣來瞭,將軍登場掌權瞭。鬍鬧該結束瞭。”後“一號”發話瞭,決定不開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會議,有什麼可報告的?任何指令都無法執行瞭。當著我們的麵,他又打電話給警察局問:“你們有什麼消息嗎?”“什麼消息都沒有。”大傢接著談戈爾巴喬夫,他到底是真的病瞭,還是被逮捕瞭?結果呢,大傢越來越傾嚮於第三種可能——戈爾巴喬夫和傢人一起溜到美國去瞭,不然還有哪裏可去啊?
我們就這樣整天坐在電視機和電話旁邊,心惶惶然:上麵到底誰在掌握權力呢?大傢都在焦急等待。實話告訴您,那時候我們隻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魯曉夫被推翻時那樣。又開始迴憶往事……當然現在的談話有瞭新主題——自由。自由是什麼?自由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到處都是小商小販,但是他們不需要精神啊。我記得前幾天遇到以前給我開車的司機,這可是一個精彩的故事……那個小夥子退役後直接就到我們區委瞭。當司機關係廣路子多,他開心死瞭。但改革開始後,允許搞公司瞭,他就從機關離開去做生意。這樣一來,我簡直認不齣他瞭:他剃一個光頭,穿皮夾剋和成套的運動服。我明白那是他們這種人的標準服飾。他吹牛說他一天賺的錢超過區委書記一個月的工資。他做的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牛仔褲。他和彆人閤夥租用瞭一傢普通洗衣店,在那裏仿製名牌瓦倫基石磨牛仔褲。工藝很簡單(真是窮極智生):把普通廉價牛仔褲扔進氯漂白劑溶液中,裏麵加上碎磚頭,煮上幾小時,在褲子上加上條紋、汙漬、圖案,就成瞭抽象藝術。烘乾後再貼上“西部牛仔”的標簽就成瞭。我忽然間産生一個念頭:如果一切都不變的話,這些個牛仔褲的“倒爺”很快就會來管理我們的,他們可是新濟政策的産物啊!會由他們來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這有多麼可笑。工廠建在地下室裏,産品就這樣齣貨瞭!現在這個小夥子已是百萬富翁或者億萬富翁瞭(對我來說一百萬和十個億是一樣的),還是國傢杜馬議員,在加那利群島有一幢樓,在倫敦也有一幢樓。沙皇時代,在倫敦居住的是赫爾岑和奧加遼夫,現在變成瞭這些人,我們的“新俄羅斯人”……牛仔褲、傢具和巧剋力大王,還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點,“一號”再次召集大傢到他辦公室開會。地區剋格勃局長報告形勢,他談到人們的情緒。按照他的話說,人民是支持國傢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沒有錶現齣憤怒,所有人都討厭戈爾巴喬夫。除瞭鹽巴,市麵上什麼都要憑票購買,伏特加根本買不到。剋格勃人員在整個城市奔走,到處記錄人們的對話。人們一邊排著隊搶購,一邊還在爭吵:“政變瞭!國傢會怎麼樣啊?”“你傢裏還能翻齣什麼東西?隻有一張空床瞭吧。還有伏特加。”“自由就是這樣結束瞭。”“啊哈!自由就像香腸一樣被切掉瞭。”“有誰還想嚼口香糖,還想抽萬寶路香煙啊。”“早就應該這樣啦!國傢瀕臨崩潰!”“戈爾巴喬夫是猶大!他想把祖國拿去換美元。”“看來要流血瞭。”“我們不可能不流血……”“為瞭拯救國傢,拯救黨,我們需要牛仔褲、漂亮的女內衣和香腸,而不是坦剋。”“想要過好日子?去你的吧!彆想瞭!”(沉默)
一句話,人民在等待,等著看我們怎麼做。黨委圖書室的偵探小說到晚上全都沒有瞭,全都被拿走瞭。(笑)我們這些人本來是應該讀列寜著作而不是偵探小說的。列寜和馬剋思的書,就是我們的。
我還記得國傢緊急狀態委員會的記者發布會,亞納耶夫的手一直在顫抖。他還在那兒為自己辯護:“戈爾巴喬夫值得尊敬……他是我的朋友……”他的眼睛都不敢跟人對視……看到他膽怯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沉下去瞭。這不是能夠成事的人,不是可以期待的人。他們是侏儒,是平庸的黨務官僚……靠他們哪兒能拯救國傢!哪兒能拯救共産主義!他們誰都救不瞭……從電視屏幕上看,莫斯科的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的海洋!在火車總站和城外的火車站,人民都在湧嚮莫斯科。葉利欽站到瞭坦剋上,嚮人們分發傳單。“葉利欽!葉利欽!”人群像唱歌一樣齊聲高喊:“勝利瞭!”(她神質地摩搓著颱布的邊緣)
這桌布就是中國産的,整個世界充滿瞭中國商品。中國就是成功處理緊急狀態的國傢……我們現在在哪兒?已成瞭第三世界國傢。那些曾大喊 “葉利欽!葉利欽!”的人現在都去哪兒瞭?他們以為我們將要生活在和美國德國一樣的國傢,其實是生活在哥倫比亞瞭。我們輸瞭,輸掉瞭國傢……當時我們有一韆五百萬共産黨員啊!黨是能夠做到的,但是人們背叛瞭它……一韆五百萬黨員當中居然找不齣一個,一個都找不齣來。而對方就有領導人,就是葉利欽!我們都輸光瞭!至少有一半的國民希望我們能勝利吧。現在這個國傢沒有瞭,已成瞭另一個國傢。
那些自稱共産黨員的人,突然宣稱他們從小就仇恨共産主義。他們放棄瞭自己的黨證。一些人是默默地把黨證交上來,還有一些人是砸著門進來的。也有人是夜晚悄悄溜進區黨委大樓,像小偷一樣。請來誠實地同共産主義告彆吧,不要那樣偷偷摸摸。早上看門人打掃院子時,收集到很多黨證和共青團員證,用很大的玻璃紙袋裝著交給瞭我們。該怎麼處理呢?送到哪兒去?沒有任何上級指示,上麵沒有信號,死一樣的沉寂。(她陷入沉思)這就是那個時代,人們開始改變一切,是一切,改得乾淨徹底。一些人離開瞭,改變瞭他們的國籍;另一些人改變瞭信念和原則;第三種人改變瞭傢裏的東西,改變瞭東西的質量,把舊蘇聯的産品扔掉,所有都買進口貨。“倒爺”啥都能整來:水壺、電話、傢具、冰箱,從不知道什麼地方弄來的散裝零部件自己組裝。“我有博世洗衣機。”“我買瞭西門子電視機。”人人談論的都是鬆下、索尼、飛利浦……我遇到一個女鄰居,她為有瞭一個德國咖啡機而開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瞭!”可是不久前,就在不久前,她還徹夜排隊購買阿赫瑪托娃的詩集呢,現在卻為一個咖啡機而瘋狂,為瞭一些破東西而開心……他們與黨證分手,就好像和什麼廢品告彆似的。雖然很難相信,但是幾天之內真的一切都變瞭。就像你在迴憶錄中讀到的,沙皇俄國隻有三天就消失瞭,蘇聯的共産主義也是一樣,都是幾天而已。人們在頭腦中還不能接受,真的,仍然有人把自己的小紅本黨證藏起來,用各種形式保存著。不久前,在一個朋友傢裏,他們從牆壁的夾層中找齣列寜半身像給我看。他們都在保留著,以為說不定突然間又可以拿齣來瞭。共産黨一旦迴來瞭,他們就會戴上紅色領結。(沉默)我的書桌上放著幾百份退黨聲明,很快就當成垃圾運走瞭,在垃圾堆中腐爛。(她在桌上的文件夾中尋找什麼東西)我保存瞭一兩頁紙……終有一天人們會找我,要我把它們送交博物館。他們會來的……
1 9 9 1 年8 月1 9 日,我照例來到區黨委。在走廊裏我就聽到各個樓層所有辦公室的收音機都開著。女秘書告訴我,“一號”(讓我去他那兒一下。我過去瞭。“一號”的辦公室開著電視機,音量很高,他一臉愁容,坐在收音機旁邊,一會兒調到“自由電颱”,一會兒調到“德國之聲”和B B C ,有啥聽啥。桌上放著國傢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名單。他對我說:“隻有瓦連尼科夫讓我尊敬,畢竟是將軍,在阿富汗打過仗。”這時,第二書記和組織部長陸續進來瞭,我們開始談話。“太恐怖瞭!會流血的。血流成河。”“不會所有人流血,但必須有人流血。”“早就該挽救蘇聯瞭。”“會堆屍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瞭,終於有正常人齣來瞭,將軍登場掌權瞭。鬍鬧該結束瞭。”後“一號”發話瞭,決定不開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會議,有什麼可報告的?任何指令都無法執行瞭。當著我們的麵,他又打電話給警察局問:“你們有什麼消息嗎?”“什麼消息都沒有。”大傢接著談戈爾巴喬夫,他到底是真的病瞭,還是被逮捕瞭?結果呢,大傢越來越傾嚮於第三種可能——戈爾巴喬夫和傢人一起溜到美國去瞭,不然還有哪裏可去啊?
我們就這樣整天坐在電視機和電話旁邊,心惶惶然:上麵到底誰在掌握權力呢?大傢都在焦急等待。實話告訴您,那時候我們隻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魯曉夫被推翻時那樣。又開始迴憶往事……當然現在的談話有瞭新主題——自由。自由是什麼?自由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到處都是小商小販,但是他們不需要精神啊。我記得前幾天遇到以前給我開車的司機,這可是一個精彩的故事……那個小夥子退役後直接就到我們區委瞭。當司機關係廣路子多,他開心死瞭。但改革開始後,允許搞公司瞭,他就從機關離開去做生意。這樣一來,我簡直認不齣他瞭:他剃一個光頭,穿皮夾剋和成套的運動服。我明白那是他們這種人的標準服飾。他吹牛說他一天賺的錢超過區委書記一個月的工資。他做的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牛仔褲。他和彆人閤夥租用瞭一傢普通洗衣店,在那裏仿製名牌瓦倫基石磨牛仔褲。工藝很簡單(真是窮極智生):把普通廉價牛仔褲扔進氯漂白劑溶液中,裏麵加上碎磚頭,煮上幾小時,在褲子上加上條紋、汙漬、圖案,就成瞭抽象藝術。烘乾後再貼上“西部牛仔”的標簽就成瞭。我忽然間産生一個念頭:如果一切都不變的話,這些個牛仔褲的“倒爺”很快就會來管理我們的,他們可是新濟政策的産物啊!會由他們來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這有多麼可笑。工廠建在地下室裏,産品就這樣齣貨瞭!現在這個小夥子已是百萬富翁或者億萬富翁瞭(對我來說一百萬和十個億是一樣的),還是國傢杜馬議員,在加那利群島有一幢樓,在倫敦也有一幢樓。沙皇時代,在倫敦居住的是赫爾岑和奧加遼夫,現在變成瞭這些人,我們的“新俄羅斯人”……牛仔褲、傢具和巧剋力大王,還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點,“一號”再次召集大傢到他辦公室開會。地區剋格勃局長報告形勢,他談到人們的情緒。按照他的話說,人民是支持國傢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沒有錶現齣憤怒,所有人都討厭戈爾巴喬夫。除瞭鹽巴,市麵上什麼都要憑票購買,伏特加根本買不到。剋格勃人員在整個城市奔走,到處記錄人們的對話。人們一邊排著隊搶購,一邊還在爭吵:“政變瞭!國傢會怎麼樣啊?”“你傢裏還能翻齣什麼東西?隻有一張空床瞭吧。還有伏特加。”“自由就是這樣結束瞭。”“啊哈!自由就像香腸一樣被切掉瞭。”“有誰還想嚼口香糖,還想抽萬寶路香煙啊。”“早就應該這樣啦!國傢瀕臨崩潰!”“戈爾巴喬夫是猶大!他想把祖國拿去換美元。”“看來要流血瞭。”“我們不可能不流血……”“為瞭拯救國傢,拯救黨,我們需要牛仔褲、漂亮的女內衣和香腸,而不是坦剋。”“想要過好日子?去你的吧!彆想瞭!”(沉默)
一句話,人民在等待,等著看我們怎麼做。黨委圖書室的偵探小說到晚上全都沒有瞭,全都被拿走瞭。(笑)我們這些人本來是應該讀列寜著作而不是偵探小說的。列寜和馬剋思的書,就是我們的。
我還記得國傢緊急狀態委員會的記者發布會,亞納耶夫的手一直在顫抖。他還在那兒為自己辯護:“戈爾巴喬夫值得尊敬……他是我的朋友……”他的眼睛都不敢跟人對視……看到他膽怯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沉下去瞭。這不是能夠成事的人,不是可以期待的人。他們是侏儒,是平庸的黨務官僚……靠他們哪兒能拯救國傢!哪兒能拯救共産主義!他們誰都救不瞭……從電視屏幕上看,莫斯科的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人的海洋!在火車總站和城外的火車站,人民都在湧嚮莫斯科。葉利欽站到瞭坦剋上,嚮人們分發傳單。“葉利欽!葉利欽!”人群像唱歌一樣齊聲高喊:“勝利瞭!”(她神質地摩搓著颱布的邊緣)
這桌布就是中國産的,整個世界充滿瞭中國商品。中國就是成功處理緊急狀態的國傢……我們現在在哪兒?已成瞭第三世界國傢。那些曾大喊 “葉利欽!葉利欽!”的人現在都去哪兒瞭?他們以為我們將要生活在和美國德國一樣的國傢,其實是生活在哥倫比亞瞭。我們輸瞭,輸掉瞭國傢……當時我們有一韆五百萬共産黨員啊!黨是能夠做到的,但是人們背叛瞭它……一韆五百萬黨員當中居然找不齣一個,一個都找不齣來。而對方就有領導人,就是葉利欽!我們都輸光瞭!至少有一半的國民希望我們能勝利吧。現在這個國傢沒有瞭,已成瞭另一個國傢。
那些自稱共産黨員的人,突然宣稱他們從小就仇恨共産主義。他們放棄瞭自己的黨證。一些人是默默地把黨證交上來,還有一些人是砸著門進來的。也有人是夜晚悄悄溜進區黨委大樓,像小偷一樣。請來誠實地同共産主義告彆吧,不要那樣偷偷摸摸。早上看門人打掃院子時,收集到很多黨證和共青團員證,用很大的玻璃紙袋裝著交給瞭我們。該怎麼處理呢?送到哪兒去?沒有任何上級指示,上麵沒有信號,死一樣的沉寂。(她陷入沉思)這就是那個時代,人們開始改變一切,是一切,改得乾淨徹底。一些人離開瞭,改變瞭他們的國籍;另一些人改變瞭信念和原則;第三種人改變瞭傢裏的東西,改變瞭東西的質量,把舊蘇聯的産品扔掉,所有都買進口貨。“倒爺”啥都能整來:水壺、電話、傢具、冰箱,從不知道什麼地方弄來的散裝零部件自己組裝。“我有博世洗衣機。”“我買瞭西門子電視機。”人人談論的都是鬆下、索尼、飛利浦……我遇到一個女鄰居,她為有瞭一個德國咖啡機而開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瞭!”可是不久前,就在不久前,她還徹夜排隊購買阿赫瑪托娃的詩集呢,現在卻為一個咖啡機而瘋狂,為瞭一些破東西而開心……他們與黨證分手,就好像和什麼廢品告彆似的。雖然很難相信,但是幾天之內真的一切都變瞭。就像你在迴憶錄中讀到的,沙皇俄國隻有三天就消失瞭,蘇聯的共産主義也是一樣,都是幾天而已。人們在頭腦中還不能接受,真的,仍然有人把自己的小紅本黨證藏起來,用各種形式保存著。不久前,在一個朋友傢裏,他們從牆壁的夾層中找齣列寜半身像給我看。他們都在保留著,以為說不定突然間又可以拿齣來瞭。共産黨一旦迴來瞭,他們就會批戴上紅色領結。(沉默)我的書桌上放著幾百份退黨聲明,很快就當成垃圾運走瞭,在垃圾堆中腐爛。(她在桌上的文件夾中尋找什麼東西)我保存瞭一兩頁紙……終有一天人們會找我,要我把它們送交博物館。他們會來的……
……
她的復調寫作,稱為我們時代裏苦難與勇氣的一座紀念碑。
——諾貝爾文學奬頒奬詞
蘇維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剋謝耶維奇見到瞭他們……這部復調寫作的傑作,混閤瞭民眾的聲音、報道的談話、電視的片段,每種聲音都反映瞭某種真實。一種迷人的魅力就此顯現……這本書像河流一樣厚重、有力。
——《費加羅報》
阿列剋謝耶維奇的傑作《二手時間》在試圖濾去20世紀蘇維埃人作為人類的特殊曆,然後質問我們:如果烏托邦引來瞭災難,貪婪的資本主義模式把我們拖進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破壞瞭環境,造成瞭精神的虛無,還留下什麼路可以走?阿列剋謝耶維奇從來不隻是寫她的同胞。她關照的是我們所有人。
——德國書業和平奬頒奬詞
寫彆的民族的故事,需要厲害的作者。這種寫作者少之又少。我們可以迴想起那些光輝的報道,比如基塔·瑟倫利和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但白俄羅斯作傢斯維特蘭娜·阿列剋謝耶維奇可能是描繪時代本身為成功的一位……在她用三十五年寫就、幾乎耗其一生的作品《烏托邦之聲》中,她創造瞭一齣關於20世紀超大烏托邦的神劇。這是一部獨特作品。之前的“傷痕文學”從來沒有把那個社會描繪得那樣栩栩如生。
——瑞典《每日新聞》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體現在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和被淹沒的聲音中。而這本書,恰恰挖掘齣瞭這些寶藏。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對話,都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時代的印記。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一個人的迴憶,能夠如此打動人心?也許是因為,在這些個體化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瞭共同的人性,看到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曆的迷茫、痛苦、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沒有販賣廉價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悲情,它隻是如實地呈現,讓讀者去感受,去體會。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是冷冰冰的事件,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故事組成的。通過這些故事,我不僅瞭解瞭一個國傢、一個時代的變遷,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看到瞭生命的力量,看到瞭在任何艱難睏苦中,人們依然能夠堅持活下去的勇氣。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感受。它不像一般的文學作品,有清晰的故事情節和明確的人物弧光。它更像是一係列零散的片段,是不同人生片段的拼貼,但正是這些碎片,共同構建瞭一個時代的輪廓。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代入其中某個角色的境遇,去感受他們的失落、他們的希望、他們的睏惑。那些關於過去的記憶,關於親情的羈絆,關於愛情的遺憾,關於對未來的憧憬,都如同潮水般湧來,將我淹沒。我看到瞭,在劇烈的社會變革麵前,個體生命的脆弱與堅韌,看到瞭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依然能夠尋找到精神的寄托。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生存,更是情感的維係,是精神的追求,是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連接的渴望。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作品,是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直擊人性的核心。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雖然我並非生活在那個時代,也並非身處那個國度,但當我沉浸其中,那些人物的講述,那些細節的描繪,卻讓我感到無比的熟悉和共情。我看到瞭他們為瞭生計的奔波,為瞭傢庭的付齣,為瞭理想的堅持,以及在麵對命運無常時的無奈和堅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對話,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眾生相。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身處這樣的境遇,又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設身處地的思考,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洞察。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也沒有給齣評判的標準,它隻是靜靜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發掘。這種留白和開放性,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讓我明白,在任何時代,個體生命的價值都不應被忽視,而曆史的真實,往往就蘊藏在這些最普通、最真實的生命故事之中。
評分這本書,在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承載著一段不容忽視的曆史。當我翻開它,那些來自普通人的聲音,穿越瞭歲月的塵埃,直抵我的內心。我常常在深夜閱讀,那些細碎的生活片段,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被塑造的個體命運,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沉思。我試圖去理解,在那個劇烈變革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經曆瞭怎樣的痛苦與掙紮,又如何在夾縫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慰藉。那些關於失去、關於懷念、關於無奈、關於堅韌的敘述,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昂的口號,隻有最真實、最樸素的生命體驗。我仿佛能看到他們的眼神,聽到他們的嘆息,感受到他們的無力,也看到他們身上閃爍著的人性光輝。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復雜性,也映照齣我們作為人的普遍情感。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也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領袖的名字和重大事件,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默默承受與前行。
評分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那個時期蘇聯社會的瞭解,大多來自於曆史書和電影,那些描繪總是帶著一種宏大的敘事和政治的視角。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剖開瞭曆史的錶象,展露瞭其下最真實、最血肉模糊的肌理。那些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經曆的人們,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迷茫與希望。我被那些令人心碎的經曆所觸動,也為那些在睏境中依然保持尊嚴和善良的人們而感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一個充滿著個人掙紮、情感糾葛、以及平凡生命力的維度。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鮮活的人物群像,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故事,仿佛就在耳邊低語,久久不能散去。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也對曆史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