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汉语字典(双色插图本)
定价:39.8元
作者:陆书平,万森,张秋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7601166
字数:222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部学习型、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字典,适合广大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该书收列单字14575个,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字。共设8大板块,16个功能项。包括(1)属性 , 列出字形、字级、部首、结构、笔画数。(2)字体 ,一级字列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四种字体。(3)解形 ,介绍一级字字形演变及意义流变。(4)音义 , 列出汉字现代的音和义,释义,例证恰切。(5)提示 ,提醒注意易写错、易读错、易用错的字等。(6)语汇 字头下列出相关词语78587个,帮助学习词汇。(7)插图 配有插图362幅,精美呈现,帮助理解字义。(8)知识窗 介绍与汉字有关的成语、词语、文史知识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工具书的美学也有一定的要求,虽然内容为王,但一个好的设计能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愉悦感。我注意到那些被广泛推崇的权威汉语工具书,往往在装帧和内页设计上非常下功夫,即便是单色印刷,也能做到信息层级分明。我曾经对比过几本不同年代的版本,发现编纂者在处理那些结构复杂的汉字时,会特别注意图示的清晰度,力求让读者一眼就能辨认出笔画的起止和结构间的关联。这对于初学者或者需要强化记忆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当然,如果像我听说的,那本工具书加入了“双色插图”,我敢肯定,那些插图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的点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用于解释那些抽象概念或具象事物(比如某些植物、器物)的特定部件或用法,从而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尊重。
评分我购买字典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解决日常写作中那种“似是而非”的困惑。我最近在撰写一些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语言要求既要准确严谨,又不能显得过于生硬晦涩。在查阅某些专业术语的规范用法时,我发现市面上很多网络词典对这些规范的收录更新不及时,或者干脆就是以讹传讹。而我依赖的那些国家级权威版本,其标准性简直是无可挑剔的。比如,当我想确认一个成语的完整结构,或者一个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正确读音时,我会立刻翻到对应的页面。那种“咔嚓”一下翻开书页,直接定位到你想要的信息的感觉,带来了一种极大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尤其是一些不常用的生僻字,它会把笔画、部首、乃至异体字都一一罗列清楚,对于需要进行手写记录或者进行传统书法练习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这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语言规范教科书。
评分说真的,对于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尤其是需要经常处理大量文本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字典是检验我们专业素养的试金石。我最近在校对一本关于古代诗歌的学术论文,里面涉及大量古代的文学术语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同音异形字。我习惯在遇到拿不准的地方时,直接求助于纸质词典,而不是依赖搜索引擎那种碎片化的信息。那本陪伴我多年的权威词典,它的排版设计极其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精心计算,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对那些近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别,描述得极其到位。举个例子,区分“踌躇”和“徘徊”时,它会用精确的语言点明前者侧重于心理上的犹豫不决,后者则更偏向于空间上的往返不定。这种细腻的辨析能力,是任何快速检索工具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是简单地给你一个答案,而是引导你去理解词汇背后的逻辑和使用者的意图,这对于提升我作为编辑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这本工具书简直是我的案头必备,虽然我手头没有那本具体的“双色插图本”,但就我平日里接触的这类权威字典而言,它们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记得有一次在阅读一篇颇有些年代感的古籍整理文献时,遇到了几个生僻的词汇,连上网搜索都模棱两可。那时,我翻开手边那本厚厚的、装帧严谨的同类字典,那种踏实的触感和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我先是查了词条,确认了最原始的含义,然后细细品味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给出了简单的定义,还配上了经典的例句——那些例句往往出自名家之手,寥寥数语,便将词语的精髓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我甚至发现其中一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非常罕见了,但通过字典的溯源,我清晰地理解了它在历史语境中的分量。这种严谨、系统、且带有文化厚重感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中文表达精度的人来说,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它教会我的,不只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这个词该怎么用才不算辜负汉语的博大精深”。
评分对我而言,一本经典的汉语字典,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词汇的定义,更是一条通往中华文化深层的脉络。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语言历史的对话。我常常在查阅一个现代词汇的词源时,会意外地发现它与古代某个哲学思想或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越时空的知识连接,是碎片化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系统性和深度。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个法律术语的准确含义而与同事产生了分歧,最终通过查阅那本厚重的权威词典,我们找到了最符合国家标准的官方解释,成功避免了一个潜在的专业错误。这种在关键时刻提供“定海神针”般支持的能力,才是一个工具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在现代信息洪流中,保持语言精准度、坚守文化根基的最有力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