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 | 作者 | 刘守英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92471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351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是作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间,全面参与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设计和试验过程中形成的土地调查研究的案例集。书中以湄潭、成都、重庆、南海等地农村和城市土地改革试验区为切入点,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分析,全面反映了中国地方土地制度变迁和试验的历史。本书反映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底层和地方经验,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也是反映近十年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宝贵资料。 |
| 作者简介 | |
|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部副部长,《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 |
| 目录 | |
| 上篇: 农村土地问题调查 **章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 一、引言/ 二、1979—1984:短期政策的不断迭加/ 三、进一步变革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经济要求/ 四、制度供给:湄潭土地制度试验区/ 五、结论/ 第二章湄潭县“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试验调查分析/ 一、湄潭县“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试验的 背景与实施/ 二、调查区域的基本特征/ 三、“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对农村转型的影响/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调查/ 一、松江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与主要做法/ 二、家庭农场经营状况与效果/ 三、推行家庭农场的条件/ 四、松江家庭农场探索的意义与思考/ 第四章四川省成都市农地股份合作社试验/ 一、实行农地股份合作社的背景/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建与制度安排/ 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管理与经营方式/ 四、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收益与分配状况/ 五、对成都农地股份合作社试验的评论与建议/ 第五章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一、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二、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特点/ 四、政策建议/ 第六章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发展方式变迁调查/ 一、经济结构与农业投入的重大变化/ 二、农业经营形式急剧变化/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与效果/ 四、绥化现代化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五、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山东省供销社的服务规模化试验/ 一、单纯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 二、探索农业服务规模化:山东省供销社的试验/ 三、正确认识和客观把握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下篇: 城市土地问题调查 第八章浙江省土地财政与城市化调查/ 一、引言/ 二、90年代末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从 自动自发到介入/ 三、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化扩张的制度保障/ 四、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城市扩张的两大依托/ 五、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六、基于实地调研的几点政策考虑/ 第九章陕西省土地融资与城市化调查/ 一、引言/ 二、依赖基础投资和城市扩张支撑的高速增长/ 三、发育不充分的土地市场/ 四、土地税费及土地收益对地方财政的贡献/ 五、依赖金融和负债支撑的城市化/ 六、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利/ 七、基于调查的几点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十章20世纪90年代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调查/ 一、农地转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演进/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进程/ 三、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几种途径/ 四、土地农转非市场发展的几个政策问题/ 第十一章广东省南海区的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利:南海模式/ 二、南海土地股份制的实质/ 三、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 四、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困境/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广东省南海区集体土地入市与城乡一体化调查/ 一、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二、做法与效果/ 三、保护耕地和保障农益的措施/ 四、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调查/ 一、引言/ 二、宅基地商品化与土地资本化/ 三、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与农地非农化/ 四、政策意义/ 第十四章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调查/ 一、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面临的突出矛盾/ 二、朝阳区高碑店乡的做法与政策创新/ 三、解决“城乡结合部困境”的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重庆市统筹城乡试验与土地制度创新/ 一、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土地制度创新与绩效/ 二、改革试验的价值与面临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制度试验的建议/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的成书得益于作者和一众同仁30年来对中国土地问题不停歇的调查、思考、研究和记录,尽管调查对象不一,时期有别,但汇集到一起颇能看出中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本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收入本书的案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农村土地问题,另一部分是城市土地问题。作者采取的是一贯的笨办法: 一手抵近调查。农村土地案例主线围绕集体所有制何去何从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演化展开,探讨了包产到户以后中国农地制度的成员权集体所有制性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制度实施的效果,以及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服务主体规模化等农业经营制度的收益成本结构与制约。城市土地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南海集体土地上的工业化、郑各庄集体土地上长出的城市、浙江的土地财政与城市化、陕西的以地质押与城市扩张,揭示了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特征与问题。 这些鲜活案例的结集出版不仅是作者与同仁为这场不同段马拉松调查所付出的心血凝结,更是记录了充满争议的中国土地改革背后的真实变迁片段。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在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提及这本书,当时我对现有文献中那种对“产权清晰化”的盲目推崇感到厌倦。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极具批判性的反思。它没有回避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新困境——即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过程中,如何无意中牺牲了那些更依赖非正式保障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作者细致地描摹了在“现代化”的标签下,底层民众如何被迫学习和适应新的、往往对他们不利的规则体系。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通常所追求的“现代产权体系”,其背后的价值预设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天然地排斥了某些生存智慧和历史形成的社会保障模式?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沉重的认识:解决土地问题,远不止是技术层面的产权确权,它更是一场关于社会公平与历史延续性的深刻博弈。这种对技术修正主义的有力反驳,是本书最振聋发聩之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方式,对我这种习惯了清晰、线性逻辑的读者来说,一开始有些挑战,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如抽丝剥茧般的、略显散文化的记录方式,其思想的深度便逐渐显现出来。它不是那种直接给出结论的书,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证据清单,引导读者自己去拼凑出问题的全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案例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没有进行过度拔高或道德审判,而是沉浸在材料的肌理之中,让事实本身说话。比如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社区在土地矛盾爆发时的反应差异分析,那种精妙的对比,让人不得不承认,土地问题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被置于不同的历史脉络、人际网络和地方政治生态中,展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这种复杂性的展现,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让它远超一般的政策评论范畴,具备了更长久的阅读和参考意义。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厚重的,它要求读者付出持续的注意力和思辨的努力。它不适合快餐式阅读,更像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翻阅、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体会的经典。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维度”的把握。他不仅仅关注当前的问题,更将当下的土地纠纷置于几十年的变迁轨迹中去考察,清晰地展示了历史的惯性是如何持续作用于当下的。例如,某个看似是新近发生的纠纷,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某个政策调整或家庭变故。这种对历史纵深的强调,使得任何试图一蹴而就解决问题的论调显得单薄而幼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定、扎实的基础视角,让我们在讨论未来土地制度改革时,能够更加敬畏历史,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个微小的制度变动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它是一部关于耐心、关于细节、关于权力与被权力规约者的深刻著作。
评分这部著作的切入点实在是太妙了,它没有落入传统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微观、极其接地气的角度——“底层视角”来解剖复杂的土地问题。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那些在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中被抽象化、数字化的权益纠纷和生活挣扎,在这里被还原成了活生生的个体经验。作者显然花了大精力去田间地头、村社内部进行细致的民族志式考察,捕捉到了那些边缘群体在面对土地流转、征用或者产权模糊时的真实处境和应对策略。这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或法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关怀精神的社会田野记录。它迫使我们跳出精英阶层的理论框架,去重新理解“权利”是如何在基层社会中被协商、被侵蚀、甚至是被重新定义的。这种对实践中权利运作机制的深入挖掘,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观察窗口。那些关于“默认规则”和“非正式契约”的论述尤其精彩,它们揭示了正式法律条文背后那套更具韧性和渗透力的社会治理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久经风霜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冷静,但其内核却跳动着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关切。它没有采用那种激烈的控诉性文字,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精准呈现,构建了一种“不怒自威”的力量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集体”概念在不同法律解释和实际操作中的变异分析。这个“集体”,时而是一个可以被轻易被收编和代表的抽象实体,时而又是在实际利益分配中具有强大排他性的微观共同体。作者成功地揭示了这种身份的流动性如何被权力结构所利用。这不仅是土地研究,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如何在名义上保持一致性的同时,在操作层面实现精细化控制的一种深刻洞察。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被小心翼翼封存的、关于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操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