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SJZ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经典作品
畅销50万册、影响千万读者的佛学经典《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016全新修订,布面豪华精装典藏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等联袂推介百万畅销书《正见》作者,D今SJZ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作品,一位让你CD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法导师,他是QQ习佛者Z爱追随者的精神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那种损失,将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可惜。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ZS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荡脑力。
本书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于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JQ的综观。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WQ改观;如果你是佛教徒,请已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今SJZ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经典作品
畅销50万册、影响千万读者的佛学经典《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016全新修订,布面豪华精装典藏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等联袂推介
百万畅销书《正见》作者,D今SJZ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作品,一位让你CD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法导师,他是QQ习佛者Z爱追随者的精神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那种损失,将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可惜。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ZS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荡脑力。
本书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于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JQ的综观。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WQ改观;如果你是佛教徒,请已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1.D今SJD具影响力的佛教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2.《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是宗萨蒋仁钦哲仁波切深入人心的佛学力作,入选各大佛学BD推荐榜单,提升你的生命品质,印证你的修行方法,长年位居畅销书排行榜。
3.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中外近百所ZM高校备受欢迎的心灵导师!
4.不丹、尼泊尔、新加波、韩国、印度、印尼、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洲、巴西、加拿大及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千万佛教徒推崇备至。
5.李连杰、孙俪、陈坤、赵薇、杨幂、王菲、安意如、周迅、梁朝伟、刘嘉玲、苏有朋、胡因梦、赖声川、张德芬等GJJX、ZM作家诚挚推荐
6.十余年来,阅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作品成为一种现象,他深深影响了全SJ千万佛教徒,帮助无数人摆脱人生烦恼,让无数散乱、麻木、困惑和受苦的心,重新获得平和、柔软、自在与安宁。
7.《新京报》: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的活佛之一,被公认为D今SJ*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SJ,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译者序
序:自我的观点
上 篇 正确的见地
D1章 见地
D二章 两种见地
D三章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D四章 空性
D五章 四圣谛
D六章 佛性
D七章 业力
D八章 转世再生
D九章 轮回与涅槃
D十章 见与道
下 篇 道
D十一章 道的选择
D十二章 出离与虔诚
D十三章 善知识
D十四章 心的训练
D十五章 禅修
D十六章 止观
D十七章 慈、悲、菩提心以及
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D十八章 金刚乘
DSJ章 上师、灌1;CY =CY及象征
D二十章 次D与证悟
序:自我的观点
宗萨蒋扬钦哲
D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种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吗?Z重要的是,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观点吗?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FC重要,因为你的观点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觉与行动的基础。由于你的生命WQ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动所组成的,所以任何决定你的观点和看法的事物,对于你的生命也一定有J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可能你认为自己并不是个容易被操纵的人,也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样知道这点的呢?我们可能一直都受着影响却毫不知情。通常D我们被影响时,自己WQ不知道,因为我们想象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环境互相分离的,所以各种影响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溜了进来。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于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认不出它们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个D立的人,WQ地忠于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你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其他人?你的政治见解从哪里来?你为什么会被某种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么样取舍孰是孰非?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种汽车或住在某个地方才行?你对于成功、失败的看法从哪里来??如果你对自己WQ诚实,J会知道,几乎没有一种“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们大部分都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影响力的结果。
J算我们接受你WQ不受外物的影响,但是你仍然从“自我”的观点来判断、观察及体验SJ。你可能会想:“那有什么不对?自我难道不是我自己吗?也J是那个会哀伤、高兴、骄傲、沮丧、振奋、进步、丧气、伤心、被人赞美的自己吗?自我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自我J是我,很明显的,它并不是由学校、父母、社会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来的。从自我观点而来的体验,是我W一的体验,因此它一定是真实的,哪来什么问题呢?”
现在,先暂时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响的总和,也许你应该考虑,从自我观点所体验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实、有什么价值。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做,无法放松地任事情自然发展;而只有D自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才不会再小题大做。例如,自我可能会觉得,如果它表现得很冷静、不生气,别人J会很佩服它;为了这样,它可能去寻找一些状况,让别人要求它帮忙,或打扰它、侵犯它的领域,这些都是它认为很严重的事,目的J是要让自我有机会说:“没问题,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无法让它假装成小事,它才不会这样说!这种情形并非是道德或伦理上的对错与好坏,经过仔细观察,我们J会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起自于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再把这些根本没有实质的事物小题大做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质J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J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的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D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J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舐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WQ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WQ的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J”;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J是你,而你J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Z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W一没有希望的。这J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J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D一章 见地
在讨论正确或错误的见地之前,1先要知道什么叫作“见地”,以及为什么任何哲学、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需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J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J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SJ。
除非哲学或教义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图,否则J无法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它所设定的Z终目标,它1;CY =CY多只能送给你几种不同的车子,让你在一堆没有街名的迷宫中行驶。这J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盘医理来治病的医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据你的某些症状J随便从柜子上拿些东西给你的医生之间的差别。
假设你约定某个时间去应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谈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谈时该如何应付他——要是没有这种消息,你J只能盲目地处于那个状况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许很刺激、震骇、富有异国情调又多彩多姿,这些方法也能够产生许多结果。但是,没有基本的见地,你J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而没有基础和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娱乐而已!JT有许多自称是老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们讨论过自我的见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和反应。接着,自我J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J或证悟。
我们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们从开始J很健全,如今也一样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是经过不断训练、不断滋养的因、缘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D一个弟子向老师抱怨,为什么精进修行十二年还是烦恼炽盛、大乐仍旧遥不可及时,老师反而觉得好笑——如果学生灵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进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J成佛了。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只要对于“无我”有一点了解,J能够切断自我的多重面具,而发现: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没有!知道了这一点,真令人振奋:自我是个道地的大骗子,它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无我才是我们真正的状况,面具可以拿下来——没戴面具根本J没有面具可拆。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传统性的见地”,J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从人类到蚊虫,每个众生都有他D特的见地。除此之外,还有群体的见地,这是指某个特定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相似观点。绝大部分的人类中,对于什么叫作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团体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观点。贪欲炽盛的人,认为女人FC可爱,把她们D作性对象;同样的一个女人,对于一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来说,J是丑陋、恶心、臭秽、不净的,有些宗教狂热分子甚至把女人D成低等生物。人类认为身体很珍贵,从蚊子的观点而言,人的身体J是一个卖着许多美味饮料的酒吧。
更JQ地讲,传统性的见地J是不受任何理论分析系统影响的见地。这种见地以常识来接近真理,不牵涉到分析,它认为事物表现出来的状况理所D然地J是真实的状况。譬如,农夫根本不用分析J知道牛有没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后把看到的现象D成事实;他也不会去想,到底牛角从哪里来,或是牛角的本性如何。
“理论性的见地”,J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分析系统去看待心、现象和组成“实相”的其他部分。这种见地包括了多数主要宗教(这是指除了纯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统的宗教),同时也包括了某些哲学体系与某些现代科学。
大体而言,我们对有些事物抱持着传统性的见地,对其他事物则抱持着理论性的见地,有的时候则在两种见地之间换来换去。
D二章 两种见地
根据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从两种观点来分析:“它的显现”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物都包含这两面,连你正在看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因为你所受到的影响,所以“它”显现为一本书;对于一只小虫子而言,它可能显现为一种食物。因为所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它的显现也J不同。与这共存的另一真理,则是CY一切影响的本性。
记住,一种见地,只有D有人持有它的时候才存在。假设甲、乙两个人同样看着某座雪山,甲用自己的肉眼直接看雪山,乙则戴了琥珀色的太阳眼镜。太阳眼镜干扰了乙对于山的观察,所以在乙的观点中,山呈现琥珀色。甲可以直接看山,没有干扰,所以“雪山的显现”对他而言是白色的,同时也是“山的本性”;乙虽然可能知道雪山应该是白色的,但只要他戴着太阳眼镜,J只能看到“山的显现”,而看不到“山的本性”。不仅这样,如果乙一出生J戴了有色眼镜,那么他根本J不知道什么叫作白色,对这样的乙来说,SJ上存在的雪山全都是琥珀色的。
事物的显现与事物的本性,并非分离的两种真理,而是一体的两面,只有D有非实相的见地时,才有所谓实相的见地。对甲而言,“山的显现”与“山的本性”WQ一致,因此,所谓两种真理,也J是有一种状况叫作实相,另一种则是歪曲掩盖实相的虚假状况的概念,根本无从产生。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甲所知道的白色的“山的显现”与“山的本性”一致,而乙所知道的琥珀色山J不是呢?那是因为我们明白琥珀色眼镜干扰了乙的色觉,使他根本不可能见到“山的本性”——乙的看法经过过滤,甲则没有。所谓看见“它的本性”,其实J是在观看时没有受到干扰罢了。
现在我们要用太阳眼镜和雪山的例子来说明两种真理,也J是古典佛教哲理中的两种见地。戴太阳眼镜看山的乙,代表了主体自我透过烦恼的滤光镜看客体SJ。如果主客体之间或是观察者与景色之间存在着某种干扰或滤光镜的话,所得到的见解J称为无效的或相对的真理;两者之间没有干扰或滤光镜存在,所得到的见解J是JD真理。换句话说,相对真理J是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显现”,JD真理则是实相没有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本性”。
“自我”是一种假设、一种决定、一种受干扰的见地。这表示自我的观点因为受到过滤,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场来判断自我是好、是坏,或者判断它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意义。一方面,如果你认为自我不好,J可能徒劳无功地责备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我不存在,执着虚无式的无我,可能会感到彷徨迷失,这也没有益处。所以,与其评断自我,不如检查它。
“自我”是一种误解,却被D成了正确的见解,它只是一个幻相。根据佛教观点,“我”和“我自己”的这种持续感,既是无明,也是无明的结果。无明J是不明白,没看到全豹——你可能只见到片断、零星的东西,却不了解全盘的情况。这J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D一个盲人摸到了尾巴,认为大象J像一条绳子;D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躯,认为大象J像一堵墙;D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认为大象J像一条蛇;D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认为大象J像一棵树。Z后,这些人为了争论大象到底像什么而互相杀戮。
D自我是主体的时候,它J是无明;D自我是客体的时候,它J是无明的结果。为了说明自我如何既D主体又D客体,我们再度用乙来代表那个戴着琥珀色眼镜看东西的主体。这一次呢,山也代表自我,客体自我是主体自我透过妄见滤光镜所见到的。自我在看其他东西的时候,它有主体的作用;自我看它自己的时候,它J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作用。自我的二元化角色,在这样的话里反映出来:“我无法控制自己”“有时候我并不了解自己”或是“我为我自己高兴”。
什么是“干扰”?自我又是如何被干扰的呢?1先,“我”“自我”“我自己”等名字无法指出实质的东西。通常,D你为某种事物命名时,总有个东西存在,因此能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时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细考量一下,我们J会了解:D我们说“我”的时候,连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一边说“我”,一边手指着自己的胸部,表示“我”J住在这个肋骨笼中。如果有人踩到了我们的脚,我们会说:“你踩得我好痛!”——“我”又变到脚趾上去了。这表示我们对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确定,同时,“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所或发源地。如果你打电话给好朋友,你可能会说:“喂,是我啊!”好像确定沿着电话线传播的声波J是你。如果女朋友离你而去,你可能会告诉别人:“D我失去她的时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个身体内。
这些话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但从较深的层次来看,它们表示了我们对于自己是谁、是什么、在哪里,隐藏着疑惑。
造成这种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感到自己是实质且真正的。特别是D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这种真实感这样的强烈,以至于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有个实体的东西存在,而不是幻觉,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错误见解。
问题还不只是幻觉而已!由于我们太习惯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所有的生命都以它为根本。我们在自我上投资庞大,所以与它片刻不离,而且不惜代价地保护它。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擦亮这一副琥珀色的眼镜,设计美丽的新镜框,一直相信事物透过眼镜所显现的样子J是事物的本性。
因为我们执着于这种幻觉,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我不是个幻觉,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收集某些情况下的证据,以证明自我的存在。有一种证明的方法,J是创造出一个自我可以比对的“对方”,这是以证明客体存在的方式,间接地证明了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也J没有客体,因此只要客体存在,主体也必定存在。(简单地说,我们现在是以自我为主体、现象界为客体,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同时D主、客体”的情况。然而,这两种情况并没有真正的差别,因为以现象界作为客体,只不过是把原来以自我作为客体的观念加以延伸,变成比较复杂的状况。)
分离的“自我”幻相存在的同时,“他人”也存在了;也J是有个分离的我“在这里”的概念,自然J产生了另一个东西“在那里”。因为要成为区别的、分离的状况,在你以外J必须要有另一个东西来区别和分离。如果大家都一样,J不能分离和区别了。在定义中说,主体伴随着客体,而自我则伴随着他人。
“他人”又逐渐分成了“她”“他”“他们”“它”等,然后把一些D成朋友、一些D成敌人,其他则D成微不足道的而加以忽视。太多的“他人”不但不能确立自我,反而有威胁,因此J在这些“他人”之中建立了种种的“我们”,以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感,并加强自我是一个实体的信念。“我们”的形式,包括了社会阶级、友谊、婚姻、宗教组织、政党、国家等。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制造了各种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社会制度等,以便把对他人的行为正D化、合理化。
自我创造了一个FC精密的生存体系,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让我们觉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不必提消灭自我了,仅仅去除一些习惯模式,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岁岁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来建立、扩展、支持和保护这个称为“自我”的大厦。
由于“无我”和我们的体验差异J大,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人很难捕捉“无我”的概念。试着去相信我们Z珍贵的自我可能不存在,会让我们感觉不踏实;除此以外,这整个概念听起来WQ荒谬,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我们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无我是佛法的精华,除非了解无我,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不论我们个人的感觉和信仰如何,理性地来看,除了我们对自我所持有的概念之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呢?佛陀的说法是,现象除了我们对它的概念、感觉、观察和体验外并不存在。否则,现象对我们而言J好比蓝色对天生的瞎子一样。瞎子对于蓝色根本没有概念,所以蓝色对他而言根本不存在(如果一个人本来有正常视觉,后来才变瞎,那么即使他不能够再看到蓝色,蓝色还是存在的,因为他对于蓝色仍然留有一些概念);同理,除非我们对现象有某种概念,否则那种现象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离于你的概念而D立地、真实地存在,那么它J一定离于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J端,因为存在和不存在是对一个主体而说的。真正存在的事物不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与否来证明它自己的存在——它CY了自他、主客、存在与不存在等二元对立。
D你谈到自我的时候,除了概念之外,J只有你的身体、你的心或名字了。但是如果在这些之中详细地搜寻“自我”,你永远找不到它。除此之外,如果你分析一下身、心和名字,你会发现,其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明确地指着它来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名字”——在一些没有本质的东西里去找自己的本质,看起来是不会有结果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我”并不一定代表自我不存在。“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依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FC重要的,否则,我们J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J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6世纪的印度学者月称①,以“二轮马拉战车七支”做了一番有趣的分析。JT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二轮战车了,所以J用汽车代替二轮战车来做说明。汽车J是轮子、车身、底板、座椅、方向盘、保险杠、引擎、车灯、电池等东西的连续现象。相对层面上,月称接受传统性的见地——车子J是车子。如果有人请他坐车,他不会经过一番理论的分析来证明车子是不存在的,只需上车J是了。月称常常引用《父子相遇经》里佛陀说过的一段话:“世人所说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存在的;世人所说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不存在的。”
在相对层次上,D人说“这是一辆汽车”时,“汽车”只是一个有用的标签,月称并不会为汽车是什么而争论。但是在分析JD真理的时候,会发现汽车中没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单D拿出来叫作车子;车轮是车轮,不是车子。再进一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各自成分,轮子又是由橡胶、铁、螺丝等组成的;Z后J能知道,我们所称的轮胎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基本物件可以叫作轮胎,J好像汽车里根本找不到任何基础可以叫作汽车一样。
你可能想问:“那又怎么样?你的分析很好,可是汽车还是在这儿!”月称并不担心有没有车子,相反的,他甚至可能想得到一辆车子——他担心的是,心执着于一个没有基础与根本的东西。人们争论着甲车比乙车好、丙车又比丁车快,认为某人有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J一定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甚至于夸张地认为,某一种车子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快乐。
好比湖中的月影,人们可以D它是月影来欣赏,而不用做一些不实的假设或者骤下无凭无据的结论,J像下面的故事中一群猴子所做的事一样:有一次,某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于是把这件事禀告猴王。猴王说:“我们必须拯救月亮来帮助这个SJ!”所以,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条树枝上,链子般地拉着前面猴子的尾巴,使Z后那只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突然间,爬满猴子的树枝断了,所有的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在月称的眼中,我们J像是那群猴子。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车子的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点车子的本质,那么D这些都放在一起的时候,J有车子了。月称辩解说,如果像螺丝这样的任何零件都含有车子的本质,而且它J是车子的一部分,那么同一颗螺丝J绝不能用来盖房子——假如把它拿来盖房子,那么这幢房子J成为车子的一部分了,因为本质是事物不变的特性,事物不能变成和它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知道,一颗螺丝可以用来做许多不同物体的零件,因此,事物的组成部分并不具备事物的本质。
如果某事物的本质是它特定的识别物,它J必须永远是这样,它必须真实、坚固、不能改变,而且只能做这个事物。月称对于我们“叫事物是什么,它J真实的是什么”不能苟同。因为如果同样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名字,J一定得是许多不同的东西;既然它的名字可以改变,那么这些不同的东西J不可能包含了某种不变的本质。假设“小孩”的特性是真正存在的,那么小孩JJD不能成为大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是会长大成人的。同理,一位女子既是她母亲的女儿,又是她男朋友的女友、她先生的太太、她女儿的母亲,这些身份都不能显现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他的宰相唱歌给他听,歌词说:“每一个人都是瞎子,连国王也是。”国王听了很生气,他想知道宰相为什么唱这样的歌。于是宰相用一块布包住自己的臀部和腿部,大家都说他穿了一条裙子;宰相用这块布包住头部,大家J说他戴了头巾;Z后,宰相把同一块布包在颈部,大家J说他戴了围巾——一块布竟有这么多称呼。国王立刻了解到:宰相示范的是,人们因为把事物D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所以变得盲目。
了解两种见地FC重要。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J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普通人不明白见地并非只有一种,因此经常认为佛教互相矛盾,这造成了许多误解。有时候佛陀赞美布施,有时候他又说没有什么叫作布施,因为没有给予的人、接受的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有时候佛法说禅定FC重要,有时候却又说没有理由去修禅定,因为根本没有禅定者。如果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从JD的观点、有些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的,那么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J不会再让你感到困惑了。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显示全部信息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光芒,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将那些深奥的佛法概念,雕琢得栩栩如生,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在的精妙。我尤为惊叹于书中对“智慧”与“慈悲”相互关系的阐释。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冷冰冰的理性分析,而是与温暖的慈悲紧密相连;而纯粹的慈悲,也需要智慧的指引,才能避免陷入情感的泥沼。这种辩证而统一的视角,让我对佛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关于“觉悟”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生命转化的另一种可能。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修行,逐渐显现的内在光明。这种希望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播撒,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花园,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采撷到最芬芳的花朵,滋养我疲惫的心灵。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内在宁静与生命觉醒的大门。
评分此书的魅力,在于它那股沛然莫之能御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生动、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将佛教的核心思想娓娓道来。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业力”与“解脱”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因果关系,以一种 relatable 的方式解读,让我不再将业力视为一种宿命的枷锁,而是理解为一种能量的流动,一种可以被转化和超越的力量。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意识到,我并非无助的受害者,而是拥有着改变命运的无限可能。同时,书中对于“禅定”的引导,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实践的路径。它并非要求我进入某种神秘的境界,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专注与觉察,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稳定。这种接地气的指导,让我看到了修行的可行性,也增强了我学习佛法的信心。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排毒”,那些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和错误的认知,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逐渐消散。
评分读罢此书,心中激荡难以平复。它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注入我干涸的心田,滋养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佛陀的教诲,而是将那些高深的哲理,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书中对于“修道”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并非教导我们刻意去“做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成为什么”。那种“随顺因缘,不强求”的智慧,如同醍醐灌顶,让我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执念和焦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人际关系、对待事业、对待生活琐事的方式。那些曾经让我烦恼不已的问题,似乎都在作者的引导下,找到了化解的钥匙。特别是关于“慈悲”的实践,我从中领悟到,慈悲并非仅仅是对他人的同情,更是对自己内在的接纳与理解。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教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真正自我的生命之书,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世界的宝典。
评分读到这本书,我恍然大悟,仿佛多年的迷雾被一扫而空。作者的文字,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内心深处的尘埃,让我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书中对于“轮回”的阐释,并非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以一种更深邃的视角,展现了生命流转的奥秘。它让我理解,我们所谓的“自我”,不过是无数因缘聚合的产物,而真正的“永恒”,并非固守不变,而是随顺流转的智慧。这种理解,让我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反而多了一份坦然与接纳。此外,书中对于“菩提心”的阐述,更是让我看到了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可能。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解脱,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一切众生的福祉。这种广阔的胸怀,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份慈悲与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佛教理论的讲解,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它引导我走出狭隘的自我,去拥抱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生命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光辉,我 dopiero 触碰,便已觉心海翻腾。并非我此前所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佛法的书籍,它以一种近乎于“破石而出”的力量,将我惯常的认知格局击得粉碎。读它,不像是在翻阅文字,更像是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场意识的重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见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视野,仿佛将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人类意识的深层奥秘,都以一种通俗易懂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那些关于“无常”的阐释,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流转,所有的执着都如同手中沙,越紧握越流失。而“空性”的探讨,更是颠覆了我对“实在”的固有认知,它让我看到,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暂现,并非独立永恒的存在。这种智慧的光芒,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充满痛苦的角落。我感到自己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平等而充满慈悲的姿态,引导我一步步走出迷雾,走向光明。这本书,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它是心灵的指南,是生命的导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