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

中国古代诗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潜,张克,崔博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诗歌
  • 唐诗
  • 宋词
  • 诗词鉴赏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诗人
  • 古代文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摆渡人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15333
商品编码:285811695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诗人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33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诗人很多,如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中国古代诗人》除了介绍上述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外,还介绍了白居易、三曹和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诗人》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中国古代诗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陶渊明与田园诗、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白居易与新乐府、三曹和建安七子五部分内容。
  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有要成就大事、报效祖国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他怀着大济苍生、为民造福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但是他出身于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忍受,不久就解职回家了。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
  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表明作者不愿离开本地到西荆去,对辅佐桓玄有悔恨之意。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401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403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号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于野,闭户高吟,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404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做了这样的事件,他高兴极了,在《荣木》第四章中写诗明志,说自己虽然已经40岁了,还默默无闻,但是没有什么可怕的,送给我名车与骏马,路途虽然遥远,但是谁不敢不来呢!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作则,预先下威严的禁令整顿,也起到了效果。“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陶渊明的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刘裕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进入幕僚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录为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女台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表明作者他看惯了这种不同寻常的黑暗社会,想着要隐居山泽。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并于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属吏告诉陶渊明要穿正装束带亲自迎接他。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授印辞去职位。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后,在辞赋《归去来兮舌辛》中,作者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贫苦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在他归田的初期,生活还能过得去,尚可维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些都是对其生活状况的鲜明写照。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至今脍炙人口。
  他天性嗜酒,而且每饮必醉。每当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是家中有酒,必与其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自己醉了,要先睡了,你一会可以自己回家吧。
  朋友只得自己离去,这些朋友都习以为常,并不计较。义熙四年(409年),陶渊明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玉京山麓)发生大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假如逢丰收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过着可以温饱的生活;如果遭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只能忍饥又挨饿。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敲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是劝他自己在家过着褴褛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自己高贵的表现,世间的事都是那样的是非不分,希望陶渊明能出仕做官,那样就不至于这样的生活窘迫了。他在《饮酒》诗中感谢老者的劝诫,说自己参与官场进行学习是可以的,但是违反自己的内心意愿就不好了。意思是说在此共饮就好了,我是不可能再回到官场中去了。陶渊明用温和而不窘迫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但是他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对于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做为一位贤者入世,如果天下黑暗则可以归隐,天下文明则就可以出仕做官了。现今你生在文明的世道上,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狠心,不出去做官?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用谦虚的口吻回绝了檀道的好意。在檀道赠送陶渊明食品时,陶渊明挥而去之,不留任何东西。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越老越坚定。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身体愈来愈衰老。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同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的品格,为他立谥号“靖节征十”。
  ……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寰宇星图:现代天体物理前沿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宇宙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代天体物理学最激动人心、最具突破性的研究领域。它并非对古代文人的吟咏,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星际航行,旨在揭示宇宙的终极奥秘和物质的本源规律。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与暗面——引力波与暗物质的追寻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两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核心议题:引力波天文学的崛起与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引力波,时空本身的涟漪,自爱因斯坦的预言到LIGO/Virgo的首次探测,彻底开启了观测宇宙的新窗口。我们详细解析了双黑洞并合、中子星碰撞等事件的物理过程,阐述了引力波信号如何成为我们理解极端物理环境的“听诊器”。书中不仅梳理了从初步探测到多信使天文学(Multi-messenger Astronomy)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更探讨了引力波数据对修正广义相对论、检验量子引力效应的深远意义。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占据宇宙约27%质量的“暗物质”。本书系统回顾了从星系旋转曲线异常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各向异性所推导出的暗物质存在的必然性。我们详细对比了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轴子(Axions)等主流候选者,并对直接探测(如地下实验室的氙气实验)、间接探测(如高能伽马射线观测)和对撞机实验(如LHC)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书中特别分析了“缺乏证据”的现状对标准模型带来的挑战,以及一些激进理论(如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灭与元素的起源——从主序到超新星遗迹 恒星,宇宙中最活跃的工厂,其生命周期决定了星系的演化。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恒星演化的复杂路径。 我们首先从恒星的形成区——分子云的坍缩机制讲起,细致描绘了原恒星阶段的吸积盘与双极喷流。随后,重点解析了主序星的能量来源——核聚变过程。书中以详尽的核反应网络图示,解释了质子-质子链和CNO循环的能量输出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决定恒星的质量与寿命。 本书的高潮在于恒星死亡的壮丽景象。对于大质量恒星,我们剖析了核心“洋葱层”结构的形成,以及如何导致核心坍缩超新星(Type II)的爆发。通过对蟹状星云等典型超新星遗迹的最新X射线和射电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探讨了恒星爆发所产生的激波如何加速粒子,并讨论了超新星对星际介质的化学丰度重塑作用。 此外,对于质量较小的恒星,我们探讨了白矮星的冷却曲线、热核爆发(Type Ia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以及双星系统中的密近伴星对物质的吸积过程。 第三部分:星系与宇宙学——结构的形成与时间的尽头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拉升至宇宙的宏大结构层面,探讨了星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我们对宇宙终极命运的理解。 我们详细阐述了宇宙学标准模型——Lambda-CDM模型的核心要素:暗能量(Lambda)和冷暗物质(CDM)。通过对CMB的最新普朗克卫星数据的解析,我们重申了早期宇宙的暴胀理论,并解释了宇宙年龄、哈勃常数等关键参数的精确测定方法。 星系结构部分,我们分类讨论了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形成与动力学特征。重点分析了星系合并与并合如何驱动星系形态的转变,以及星系团、超星系团等大尺度结构如何在暗物质晕的引力主导下形成“宇宙网”(Cosmic Web)。 关于暗能量,书中回顾了Sloan数字巡天(SDSS)和暗能量巡天(DES)等项目如何通过星系团分布和重子声学振荡(BAO)来测量暗能量的性质——它表现出一种恒定的负压,正在加速宇宙的膨胀。我们对未来任务(如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将如何更精确地刻画暗能量状态方程(w参数)进行了展望。 第四部分:系外行星与生命探寻——类地世界的遥远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之外,探索系外行星的物理学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我们详尽介绍了开普勒、TESS等任务如何通过凌星法和多普勒频移法发现数千颗系外行星。书中细致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系外行星——超级地球、热木星、海洋世界等的形成机制与大气物理。我们探讨了行星的“宜居带”概念,并讨论了未来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进行光谱分析,寻找生物标记物(如氧气、甲烷等)的潜力与挑战。 最后,本书触及了天体生物学的交叉领域,讨论了生命起源的地球化学模型如何映射到其他天体上。它不是对文学意境的描摹,而是基于物理和化学定律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的严肃科学探讨。 总结: 《寰宇星图》是一部面向所有对宇宙奥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科普巨著。它以严谨的科学逻辑为骨架,以最新的观测数据为血肉,带领读者领略从量子力学尺度到宇宙学尺度的所有壮阔景象,是理解21世纪天体物理前沿进展的必备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诗歌风格演变的分析。从《诗经》的质朴写实,到汉乐府的民歌风情,再到唐诗的意境高远,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通俗俚语,这本书都做了细致的阐述。让我明白,诗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分析,让我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零散的作品,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框架中去审视,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流于枯燥的叙述,而是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逸闻趣事,让这些千古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比如,关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关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关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未酬,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在阅读中充满了乐趣,也更能体会到诗歌与诗人本人的紧密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名家名作,更在于它能带领读者去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去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比如,书中对唐代诗人创作盛况的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开放,以及诗歌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表达情感、参与政治的重要载体。又比如,在解读宋代词人如何从诗歌转向词,以及词风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段落,让我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堆砌,而是对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次系统梳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翻开书页,字迹清晰,排版疏朗,读起来感觉格外舒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诗歌情有独钟,从《诗经》的质朴无华,到楚辞的瑰丽浪漫,再到唐诗的辉煌灿烂,汉魏六朝的古韵悠扬,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洒脱不羁,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明珠。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润如玉的引路人,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诗歌世界。

评分

当我翻到关于李白的部分,仿佛听到了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呼喊,感受到了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与洒脱。而杜甫的诗句,又让我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以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哀思。苏轼的词,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壮怀激烈;时而又“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泪千行”,深情款款。每一个诗人,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