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35.00元
作者:叶子南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2328131
字数:350000
页码:38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第三版修订说明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第一章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2.直译还是意译
3.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4.重文形式还是重文内容
5.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6.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7.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第二章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2.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3.英汉语义对比
4.句法结构的对比
5.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6.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第三章文化与翻译
1.人类最基本冲动的相通性
2.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
3.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
4.各种比喻或形象语言的译法
第四章翻译的过程
1.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
2.分析理解文
3.头脑中图像的形成
4.译入语表达
第五章翻译的基本技巧
1.翻译技巧概述
2.解包袱法
3.词性转换法
4.增减重复法
5.反面着笔法
6.分合移位法
7.定语从句的译法
8.状语从句的译法
9.被动语态的译法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第六章翻译单位
1.翻译单位概述
2.音位
3.词素
4.词
5.词组
6.句子
……
第七章套语的翻译
第八章前景化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九章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第十章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十二章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
第十三章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实践
第十四章文学翻译简述
第十五章翻译前的文本分析
第十六章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实践篇
内容提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第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两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读者对象: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后在杭州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十多年来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除本书外,还著有《英汉翻译对话录》(北大版)、Introductionto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纽约版、台北书林版、外研社版,合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版)和《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台北书林版、北大版)。此外作者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教师培训班讲课。
与其他翻译书籍相比,我感受到了这本书中蕴含的“时代感”与“学术责任感”。它显然不是在重复前人的老生常谈,而是融入了最新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当我翻阅到关于特定文化负载词处理的章节时,我能明显感觉到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对等翻译”思维定势,引入更具包容性和情境化的处理方式。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更新,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国际交流中处理大量新概念和新语境的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鼓励译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者和调解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石,让我们能够自信地应对未来翻译领域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印象。我当时在书店里随意翻阅,目光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老牌教材特有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知识的重量。我注意到封面上印着“清华大学”的字样,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极高的期待。作为一个常年接触翻译理论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教材的体系性和严谨性,而这本初版就享有盛誉的“第三版”显然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学者的打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凭这种扎实的外部包装,我已经可以预见到它在学术深度上绝不会让人失望。它不像那些浮夸的新潮书籍那样追求花哨的排版,而是选择了最经典的学术风格,这恰恰是其价值的体现。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被初级教材忽略的、更深层次的翻译哲学与实践的交织点。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它的装帧工艺。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印刷清晰,即便是密集的理论阐述和复杂的例句分析,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精妙安排。它似乎遵循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逻辑,这种结构本身就引导着读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初翻目录,便能察觉到编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匠心。它不仅仅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翻译认知框架,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从“翻译工匠”蜕变为“翻译思想者”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无疑是最好的指路明灯。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零散的技巧手册,而是真正致力于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点从其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就可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感不仅仅体现在页数上,更在于其内容的密度。我喜欢那种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会的书,而这本正是我寻找的那种类型。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和“方法论”。例如,在讨论语篇衔接与连贯性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几条规则,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语言逻辑结构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自然度。这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语言敏感度和逻辑分析能力去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渴望从“熟练”走向“精湛”的译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严峻但极其有益的思维训练。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你以为已经掌握诀窍时,又轻轻推你一把,让你看到更高远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学会”翻译技巧的速成指南,而是一部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之对话的学术伙伴。它的语言风格极为精炼,毫不拖泥带水,每一个术语的提出都伴随着严密的逻辑支撑。我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意义层次的转换”那部分,发现作者对原文的解读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精确程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是高级翻译所必需的素养。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彻底厘清那些在实际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模糊地带,比如如何在忠实与得体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以及不同文体对翻译策略的制约。这本书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化繁为简的魔力,同时又不失其学术的深度和复杂性,这种平衡掌握得相当高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