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5180
条码:9787511885180
图书名称: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
定价:38
作者:桂公梓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1-01
内容
本书是桂公梓的随笔集,内容涉及法官思想、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包括作者对于时事的观点,对于法治的体悟,对于爱情的感受,对于生活的期许,覆盖面广。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生活、有感悟的年轻法官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形散而神聚,分为四个篇章,其中,《金陵12区》获得“银河奖”,多篇文章改编自微信阅读量10万+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适读性。
目录
Contents
单行线
我如何成为了一名法官
法官的自我修养
法官的“千钟粟”与“万户侯”
我是技术控
情怀癌
请对法官好一点
法律人的“职业病”
由《辩护人》谈到“恶法亦法”
总有一种恶意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的积极意义
时光机
写给青春的墓志铭
“男神”返校记
奔跑吧,少年
摩天轮
爱的把手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再美的容颜都会经过岁月的洗礼
乱弹琴
金陵十二区
“高四”怪谈
时间的形状
吹过太平洋的风
这本书的书名,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它那种直击痛点又带着点戏谑的名字——《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尤其是基层法官,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无数的案件,判决书更是重中之重。但我们都知道,司法实践中,总有一些案件,它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或者说,最终的判决结果,并非那么泾渭分明,非黑即白。这个时候,法官的内心活动,那种纠结、权衡、甚至是一种模糊的边界感,才是最考验人的地方。这本书,从名字上就暗示了作者可能会触及到那些不那么“标准”的判决场景,那些隐藏在法律条文和事实证据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社会现实。我很好奇,桂公梓先生,这位作者,究竟是如何在不直接写下“判决”这两个字的时候,去描绘那些微妙的司法挣扎,去探讨法律在现实中的弹性与局限。这不仅仅是对司法程序的探讨,更是对司法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一种挖掘。2015年11月的出版时间,也意味着这本书诞生的背景,可能正处于某个重要的司法改革节点,或者说,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的出发点。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哲学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抽象的法律困境,以一种不写判决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真是太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也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法条堆砌。相反,它给我一种“接地气”的感觉,仿佛作者在与我们分享一些内心深处的思考,一些在处理法律事务时,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时刻。我一直在想,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总会有一些案件,它们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情节跌宕起伏,然后法官一拍板就定乾坤。很多时候,事实的认定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证据的收集可能存在瑕疵,当事人的陈述也可能真假参半。在这些时候,法官内心的天平是如何摇摆的?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模糊的证据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一个相对公正的结论?“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命题。它暗示着一种对司法过程中那些“灰色地带”的探索,一种对法官内心世界和职业伦理的审视。桂公梓先生,这位作者,我想他一定有着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才能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司法瞬间。2015年出版,也让我好奇,那个时期的司法环境,是否催生了作者这样独特的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不被判决书所记录的,却同样重要的,关于法律、关于正义、关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从一开始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没有直接抛出某个法律概念或者某个判决结果,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过程”。我们都知道,法律工作,尤其是涉及判决的部分,往往是最后的结果导向。但在这个结果诞生之前,有太多太多的思考、权衡、甚至是纠结。那么,当一个法官,或者一个法律人,在还没能形成最终判决的时候,他会在脑海中勾勒些什么?是那些错综复杂的事实线索?是不同法条的细微差异?还是当事人的表情和语气背后隐藏的情绪?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是一个引子,邀请我去探索法律实践中那些不那么“显性”的环节。桂公梓先生,我虽然对他不甚了解,但从这个书名和其出版时间(2015年),我能感受到一种对司法实践的深刻反思。他可能在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解读法律的复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那些隐藏在判决书之后的思想火花,那些关于如何理解证据、如何适用法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种种考量。这是一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像一般法律书籍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故事,能够让非法律专业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启发,理解法律的真正意义。
评分我本身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但对于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带有一定社会洞察力的书籍,总是很感兴趣。《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直接去讲某个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去分析一个典型的判决案例,而是巧妙地回避了“判决”本身,转而探讨在“不写判决”的时刻,作者会思考些什么。这给我一种可能性,就是作者可能是在分享他在处理一些复杂案件时的内心挣扎,那些关于证据的疑虑,关于当事人的情感,关于社会伦理的考量,以及最终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做出艰难抉择的过程。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硬性的法律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法律随笔,或者是通过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场景,来展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困境。我想,作者之所以选择“不写判决时”这个切入点,很可能是想深入挖掘那些判决书上看不到的,但却决定着判决质量的因素。桂公梓先生,作为作者,他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以及法律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2015年的出版时间,也让我想象,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或许是作者进行这些思考的重要土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关于法律的全新视角,让我看到法律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条文,而更是与复杂人性和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生动实践。
评分我特别关注这本书的作者,桂公梓。虽然我不是法律界的资深人士,但对法律的普及读物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类书籍,如果写得好,往往能让普通人也能窥见法律的内在逻辑和人性的深邃。而《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这类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回避了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转而从一个更有人情味、更贴近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我设想,作者可能是在讲述一些他所经历的,或者观察到的,那些在法律边缘游走的真实案例。也许是一些双方当事人的陈词,一些证人的证词,一些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而最终,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无可置辩的判决。这种“不写判决”的状态,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法律的目的是什么?正义的实现是否总是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完成?当法律遭遇复杂的人情世故,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法律背后的人性,以及人在法律面前的挣扎与选择。作者在2015年出版这本书,或许也正是在反思那个时代社会转型期中,法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这是一种用故事和哲思来解读法律的方式,我相信,这比单纯的法律普及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