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条码:9787511873422
图书名称: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
定价:45
作者:杨正根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01-01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论文选编,主要是国内民族法学界在2013年度的新研究成果,收录的主要是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少数民族习惯法、民族法制基本理论方面的文章,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民族法治的现状、特点、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对于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和民族法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目录
民族法制的理论与实践
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马玉祥马志鹏
对中国民族法制的几点基本认识李鸣
被害人量刑建议权之法理依据与制度建构
——兼评民族地区刑事习惯法中的损害赔偿规则韩轶
试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调研为例郑天锋王喜
重温彭真民族法制思想破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难题
张俊杰
关于民族干部选拔与培养的思考王永才田艳
湖北省民族地区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
郑洲蓉黄元姗
浅析民族法学对民族高校法学专业发展的意义宋丽弘
民族地区经济协作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引发的思考冉艳辉
民族法制体系基本理论初探郑毅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法治化探究文晓静王永才
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
民族区域自治构成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
——与乌力更同志商榷敖俊德
保障民族乡合法权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何晓芳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行使的阻却因素与调适对策
——基于系统理论的分析潘弘祥
“本民族内部事务”提法之反思沈寿文
现代化进程中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之理论障碍与解构闫永安
民族事务管理与少数民族权利保障
辽宁省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讨马剑
民族事务法治化:民族自治地方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可行路径
王允武
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高向东李伟民
我国的民族成分政策与少数民族的族籍权益保障陆平辉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法制保障
——以福建省为例刘培芝
民族事务地方行政立法实证研究
——以新疆与西藏为例张步峰
语言权利的理据及其所针对的问题郭友旭
和谐社会构建中蒙古族权利保障的思考阿茹罕
民族地区非法移民治理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为例王令兴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法律文化研究
论民族自治立法中的权利变迁
——以自治州自治条例修改为视角刘玲
民族习惯法的双重困境及其程序破解
——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涂少彬
民国初年苗疆之“寨款”理讼
——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程泽时
尊重“主体”的创造性:彝族地区法制变革的关键李剑
文化多元视野中的民族性
——读《论民族性》李思川
唐律“化外人”条对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启示傅智文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北京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张泽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经验
——以恩施自治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司马俊莲
文化权利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蔡世鄂
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调研报告崔洁
国外民族法研究
论《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第31条的保护对象及其制度设想
严永和
曼德拉:以法反种族隔离的践行者廖敏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少数人权利保护机制的特点
张颖军许可
后记
我对《民族法学评论》这个系列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每次看到有新的卷本出版,都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民族法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智慧的领域,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法律的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它与人类社会丰富多样的文化息息相关。杨正根先生在这一领域的耕耘,让我对他和这套评论集都充满了敬意。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承诺,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第十卷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一卷能够带来一些新的学术突破,或许是在理论研究上,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又或者是在方法论上,能够尝试一些新的研究路径。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深入分析,比如在深化依法治国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也可能,它会关注一些更加微观的层面,如基层民族地区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如何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权利意识。我相信,这样的研究,不仅对学术发展至关重要,对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每次看到《民族法学评论》这个名字,总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法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统一的、普适的,但“民族法学”这个词,却暗示着法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我一直认为,真正深刻的法律研究,必须能够触及到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肌理。杨正根先生的这部著作,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尝试。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渠道,也让我能够方便地获得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我希望《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能够延续前几卷的优良传统,在学术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我想象它可能会深入探讨某个特定民族的传统法律制度,比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社区自治等方面,并分析其在现代法律体系下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它会关注当下一些热点问题,如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相协调,以及如何在法律层面为这种协调提供保障。对我来说,理解不同民族的法律实践,就是在理解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这比单纯记忆法律条文要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
评分读过《民族法学评论》的前几卷,总觉得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世界。民族法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不仅仅关乎法律条文,更关乎人、文化、历史的根脉。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下,法律是如何生长、演变,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互塑造的。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这份《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深入探索。我希望它能够涵盖更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不仅仅是传统的案例分析或理论梳理,更希望看到一些跨学科的对话,比如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洞见融入民族法学的研究中。我想象中的这一卷,或许会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下,边缘化民族的法律权利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又或者,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如何避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法律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挖掘,不仅能丰富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更能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法律制度提供现实借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接触《民族法学评论》这个系列,是因为我对法律体系的“标准化”感到有些厌倦,总觉得有些重要的、鲜活的东西被忽略了。而民族法学,恰恰提供了一个反思传统法律思维的契机,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与具体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杨正根先生的学术声誉,以及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品牌,让我对接下来的这本《民族法学评论(第十卷)》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一卷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更加贴近现实,去关注那些真正发生在基层、发生在不同民族社群中的法律实践。例如,在涉及土地、资源、文化遗产的争议中,民族习惯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或者,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我甚至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民族身份认同与法律权利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对我而言,这本评论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理解我们国家复杂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
评分这套《民族法学评论》系列,我一直在关注,尤其对第十卷的到来充满了期待。过去几卷的积累,已经让我对民族法学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杨正根先生的学术洞察力和深邃思考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品质保证,也让我对这次的购买体验充满信心。我希望这一卷能够延续以往的严谨风格,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关照上都有新的突破。民族法学,作为一个连接着文化、历史与法律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理解和处理不同民族的法律习惯、文化认同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特别期待看到本卷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一些前沿性、争议性问题的探讨,比如在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法律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又或者,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族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统一?我相信,通过杨正根先生及其学术团队的努力,这一卷定能为我们提供一份极具价值的学术答卷,也为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