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老師曾國藩,學生李鴻章
定價:27.00元
作者:李輝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0846475
字數: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曾國藩和李鴻章,是中國晚清曆史天空中閃耀著熠熠光輝的雙子星座,無人能齣其右。
曾國藩、李鴻章都擁有一套為人處世、做事為官的絕學,這使得他們能從蕓蕓眾生之中脫穎而齣,成就其豐功偉業。如今他們做人做事的絕學仍然是我們走嚮成功、走嚮的處世瑰寶,為那些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指明瞭一條達到內聖外王的道路。
本書曾國藩,治國安邦的名臣,為您講述其為人處世的絕學;李鴻章,走嚮世界的舵手,為您講述其做事為官的絕學!
內容提要
曾國藩,被稱為“封建社會的後一尊道德偶像”,其道德、學問、為官、做人,不僅在晚清中國,甚至在長達兩韆多年的體製曆史長河中,皆為士大夫的不二楷模;李鴻章,曾國藩的得意門生,自謂大清帝國的“裱糊匠”,執掌晚清洋務、外交、軍事大權三十餘年。
曾國藩、李鴻章二人,既為師徒,又為同僚,承前啓後,皆為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帝國倚為肱股大臣。麵對內憂外患,他們是早一批自我覺醒的士林精英,“曾國藩試圖以人格事功,而李鴻章因事功而淹沒瞭人格”,他們的言行做派,今天已經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因為都根植於幾韆年傳統中華文化的沃土,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悲喜劇,已經遠遠超過瞭其個人的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吾敬李鴻章之纔,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梁啓超
文摘
事業、功名、學問、金錢、官位,無論把哪一樣當做人生的追求,其實都無可厚非,無謂對錯,隻要取之有道。而能否取之有道的前提,是做人的態度。
曾國藩,被譽為“封建社會的後一尊道德偶像”,他的一生,做學問、做官、做事,均達到瞭“人皆欲師之”的境界。而且他還教給子孫後代做人的操守秘訣,讓他們也受益匪淺。
做學問,曾國藩不僅為晚清的理學大師、“湘鄉派”鼻祖,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可以留下自己濃重的一筆。其學問體係堪稱龐雜博大,蔚為壯觀。
做官,為“武英殿大學士”(正一品)、直隸總督(領大清王朝督撫之首),一等毅勇侯(堪稱清代漢族文人封侯人)。
做事,則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又發軔開啓洋務自強運動。
在教育上,親自栽培的弟弟官居顯要,子侄中多有朝廷棟梁,弟子門生、幕僚親信,則是官居督撫者遍布神州,齣將入相,得意門生李鴻章更是承其衣鉢,實為具體操辦晚清洋務運動的旗手性人物。《曾國藩傢書》傳於後世,因其理念根植於數韆年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繼往開來,源遠流長,即便百年、數百年之後,仍可被同胞後人奉為傢教圭臬。至於其傢教理念對錯與否,後來人認同與否,都是另一個層麵的問題,對於曾國藩個人來說也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的傢訓已是研究、吸納中國傢族文化不可繞開的一座高山、一條大壑。
這些豐碩成果的取得,皆建立在曾國藩成功做人的基礎之上。
人生當激。改名明誌
古人雲:“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
人皆有惰性,如果沒有外力的刺激或震蕩,許多人都會四平八穩、無聲無息地走完一生。
曾國藩深諳其理。在曾國藩看來,君子立誌,應有包容萬物之胸懷,有“內聖外王”之勇氣和決心,然後方對得起父母的生育教養,不枉來此世上走一遭。他生於湖南湘鄉縣白楊坪一殷實地主之傢,為長子長孫。其父曾麟書四十三歲方中秀纔,之前落第十六次。曾國藩自小被傢族寄予厚望,自己也繼承瞭祖父輩百摺不撓、不氣不餒的頑強意誌,於第七次考中秀纔,僅比其父中秀纔晚一年。
……
序言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研究一直很感興趣。這兩個名字,幾乎是中國近代史的代名詞。曾國藩的“以聖賢之道治軍”,他的“勸學”、“勸誡”之語,以及他提齣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都深深地影響著後世。而李鴻章,這位洋務運動的旗手,在晚清內憂外患之際,一手操辦瞭諸多近代化事業,與列強周鏇,為清廷續命。這本書的視角落在瞭他們的師生關係上,這一點尤其吸引我。我很好奇,在那個兵荒馬亂、風雨如晦的年代,曾國藩是如何將他治學、治事、治人之道傳授給李鴻章的?他是否會將自己一生積纍的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李鴻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老師的?他是將曾國藩視為亦師亦友的楷模,還是在學習其長處的同時,也看到瞭老師的局限性,並開始走齣自己的道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他們之間的互動事件,而是能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齣兩人之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甚至可能是理念上的分歧。我想看到,在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裏,師徒二人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中,相互扶持,又或許是各自為政,留下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敘事感,仿佛在訴說著一段關於傳承、關於成長、關於曆史的故事。
評分《老師曾國藩,學生李鴻章》這本書,讓我對這兩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史書,這本書更側重於從“師生”這一獨特視角切入,深入挖掘瞭曾國藩作為導師的影響力,以及李鴻章作為學生如何成長、如何超越。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曾國藩的刻畫,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聖賢”,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睏境的普通人,他對於李鴻章的教導,並非是刻闆的灌輸,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引導和適時的鞭策。書中可能描繪瞭曾國藩在深夜燈下,為李鴻章批改文章,或是與他徹夜長談,探討國傢大事的場景,這些細節的描繪,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而李鴻章,書中則展現瞭他非凡的學習能力和政治敏銳度,他如何在老師的悉心培養下,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麵的政治傢,又如何在關鍵時刻,展現齣超越老師的戰略眼光和改革魄力。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更多兩人之間的真實對話,以及他們在處理重大曆史事件時的相互影響,或許有贊同,也可能有分歧,但正是這些真實的互動,纔構成瞭這段意義非凡的師生情誼。這本書,無疑為理解晚清政治、軍事、文化的發展,提供瞭一個極其有價值的切入點。
評分這本《老師曾國藩,學生李鴻章》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心生好奇。曾國藩和李鴻章,這兩個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師生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純粹,還是夾雜著政治博弈和權力鬥爭的復雜?我之所以會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這個充滿張力的書名所吸引。總覺得,通過曾國藩與李鴻章之間的互動,我們或許能窺見晚清官場的運作邏輯,看到一代偉人是如何培養齣下一代精英,又或者,是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師徒之間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相互影響、彼此成就,又或是分道揚鑣。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頗具匠心,沉靜的色彩和古樸的字體,都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兩位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陳述,更希望能捕捉到他們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掙紮、抉擇,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情感交流。例如,在麵對國傢危難時,曾國藩是如何教導李鴻章“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在李鴻章嶄露頭角後,曾國藩是欣慰,還是有所擔憂?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是根據史實進行的閤理推測,來填充那些空白的細節?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讀到更多關於他們師生情誼的生動細節,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思想傳承和人生指導。
評分讀完《老師曾國藩,學生李鴻章》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晚清,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兩位偉大的曆史人物的教誨與成長。書中的文字,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煽情的橋段,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曾國藩的嚴謹治學、深謀遠慮,以及李鴻章的少年意氣、銳意進取,都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曾國藩作為老師的描寫,他並非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在指導李鴻章的過程中,既有嚴厲的教導,也有溫情的鼓勵,更有對弟子未來道路的深切期盼。我仿佛看到瞭曾國藩在書房中,為李鴻章講解兵法、經義的情景,又仿佛聽到瞭他在戰場上,對年輕的李鴻章進行戰術指導的言語。而李鴻章,書中並沒有將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追隨者,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獨立思考者,如何在老師的教導下,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事風格。書中對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諸多決策,以及他與列強打交道的策略,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他那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的真諦,也讓我看到瞭,偉大的導師和傑齣的學生之間,究竟是怎樣一種相互成就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老師曾國藩,學生李鴻章》,乍聽之下,似乎是對兩位曆史人物關係的簡單概括,但細細品味,卻蘊含著深厚的曆史底蘊和人文關懷。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兩位人物關係時的視角,既沒有將曾國藩神化,也沒有將李鴻章妖魔化,而是以一種更加客觀、更加貼近人性的方式,展現瞭他們之間亦師亦友、亦敵亦友的復雜情感。書中對曾國藩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他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掙紮,在承擔著國傢重任的同時,也麵臨著來自內部的猜忌和外部的壓力。而李鴻章,書中則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在亂世中求生存、謀發展的艱辛曆程,以及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迷茫與抉擇。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他們思想交流的描寫,曾國藩如何將自己的人生哲學、為官之道,以及對國傢未來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李鴻章,而李鴻章又是如何消化、吸收,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話的流暢,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充滿瞭曆史的韻味。它讓我看到瞭,在那個充滿變局的時代,兩位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曆史的大潮中,相互照亮,也相互砥礪,最終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