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智汇中国”知识管理丛书之实践案例篇·第二辑:知识+实践的秘密Ⅱ》分为三代知识管理实践发展、以互联网用户思维导向的百度知识管理实践、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宝钢知识管理实践、中粮集团标杆管理项目知识萃取、远东大学倾力为集团打造学习型组织等共11章。
《“智汇中国”知识管理丛书之实践案例篇·第二辑:知识+实践的秘密Ⅱ》通过案例、故事人物角度入手、促进其沉淀为文学、出版成书得以传承,使得后人能够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知识管理领域水平。
作者简介
吴庆海,博士,孙行者平台创始人兼CEO,原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CKO、西门子中国高级核心专家。国家知识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知识管理论坛》杂志副主编。国内*早的知识管理实践者之一(曾被称为国内知识管理三剑客),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和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咨询、实施和培训工作。率领西门子中国连续获得2011年、2012年中国MAKE及亚洲MAKE大奖;率领中粮获得2015年中国MAKE、亚洲MAKE及全球IOU MAKE大奖。出版《知识+实践的秘密》第一辑、《知识化生存》《好好学习》《架构之美》等书。
曾为中国部分地方政府(例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珠海市等政府部门)、西门子内部客户(ST、CHR、SMI、CT、GSS、CIT、SIS、MOB、SSME等)以及国内众多行业客户(例如首都机场、丽珠集团、中国航天、一汽集团、国家核电、中国移动、华为技术、中兴通讯、联想、爱立信、宝钢、武钢、Arup、金蝶、百度、新东方、京东方、中国人寿、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海马汽车、红河烟草、广州电网、芭田生态、翔鹭石化、黎明航发)等提供过咨询或培训服务。
王宝明,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管理实践者,连续创业者,前华为人,具有多年的知识管理产品、实施、运营经验。创新性地把互联网产品形态、企业业务实践、知识管理运营思维三者相结合,推动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有效落地。创办企明KMC知识管理产品、企明岛团队协作产品……曾先后负责实施华为、中石油、中软国际、金风科技、西门子、神华集同等多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
宫元年,创业者及天使投资人,前哈佛《商业评论》全国业务发展总监,品牌“元年”与“自然故事”创始人。多年致力于传播全球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帮助中国企业成功更新理念,实现变革,推动转型与创新。近年来,致力于传播企业及领导者所进行的正知正见的管理与经营,推动有价值的智慧、知识、经验的挖掘与分享,进而实现有效率的工作改进和升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只要能够将分散全球各地的智慧集中运用到项目之中,我们就会战无不胜。
——Tristram Carfra 奥雅纳院士
★技术是百度人的共同信仰。
——李彦宏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把知识财富传承下去,建设学习型企业。
——徐乐江 宝钢集团董事长
★作为管理者须身体力行,自觉成为知识管理践行者。
——赵晓钧 CCDI创始人、董事长
★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变成业绩,在远东至关重要。
——蒋锡培 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
★一个好的公司文化可以允许人们犯错误。
——凯飒 西门子总裁兼CEO
★发展世界一流企业大学,塑造卓越幸福用友人。
——王文京 用友软件董事长兼总裁
★传递知识,更传递竞争的力量,这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曾力 中兴通讯副总裁、HR负责人
目录
第1章 三代知识管理实践发展
导读
一、寻找组织不变的第一性原理
二、第一朵知识管理之花:知识资产化
三、第二朵知识管理之花:知识场景化
四、第三朵知识管理之花:知识生态化
五、三代知识管理的比较
第2章 奥雅纳:以知识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导读
一、关于奥雅纳
二、关于奥雅纳的知识管理
三、我们处理KM的方法
四、奥雅纳知识管理的价值
五、总结与展望
专家点评
第3章 以互联网用户思维导向的百度知识管理实践
导读
一、百度知识管理大背景
二、百度知识管理历程回顾
三、百度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愿景
四、百度知识管理实践做法
五、百度知识管理的价值观和未来展望
专家点评
第4章 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宝钢知识管理实践
导读
一、宝钢知识管理背景
二、宝钢知识管理历程回顾
三、宝钢知识管理目标
四、宝钢知识管理实践做法
五、宝钢知识管理实践启示
六、小结
专家点评
第5章 CCDI悉地国际打造“魔方型知识组织”的实践
导读
一、企业背景介绍
二、KM历程回顾
三、CCDI“魔方型知识组织”打造实践
四、面向不断变化的未来
……
第6章 中粮集团标杆管理知识萃取
第7章 远东大学倾力为集团打造学习型组织
第8章 折射工匠精神光辉的知识创新——西门子
第9章 用友大学用行动学习加速知识变现
第10章 知识管理——中兴通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第11章 重新认识和定义知识管理
后记 欢迎加入“知识+”圈子
前言/序言
知识经济时代共享新红利
房屋合租、上班拼车、知识分享……关于共享的话题,我们已经说了许多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最终每个人其实还是喜欢自己独享,占有欲如同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人类就像一列全速奔向悬崖的列车。我们难道还不警醒吗?
我们真的可以和别人共享东西吗?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通过分享梨子让世人知道凡事应该谦让的道理。《三国演义》里写,曹操率领百万雄师,在准备横渡长江、扫平四海之前大宴将士,且为激励手下,豪言许诺:“收服江南以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
1.知识经济时代发展
以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文为标志,关于知识经济的说法已经有20年了。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从业者KMer来说,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无疑会非常敏感。我们一方面要懂企业,深谙知识管理专业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等;另一方面更需要懂时代,把握知识经济大势之所向,观察互联网最近发生的新变化。
首先,用户使用从PC开始向移动互联转变。有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高达90.1%。随着4G、WiFi、智能终端的普及,IT基础设施有了保障。移动支付、移动消费也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习惯。许多人可能一边工作学习,一边用手机查信息、看微信、记笔记、刷朋友圈,并行多线程处理工作,已经变得非常普及。
《深度:在喧嚣时代构建有意义的生活》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被无尽的碎片化信息和短暂的即时满足所裹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层出不穷的新闻推送、随时随地的在线娱乐,它们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很忙碌,但内心深处的充实感却日渐稀薄。我们渴望更深刻的连接、更有意义的成就、更宁静的心灵,但往往被表面的热闹所掩盖,迷失在浅层信息的海洋中。 《深度:在喧嚣时代构建有意义的生活》是一本邀请你放慢脚步、回归内心的指南。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诀”的书,也不是一本灌输“正确思想”的教程。相反,它是一次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干扰的世界中,重新找回专注力、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并最终构建一种更深刻、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探索。这本书将带你审视现代生活模式的陷阱,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拨开迷雾,触及事物的本质,活出更具价值的人生。 第一部分:认识“浅薄”的陷阱 在信息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浅薄”的漩涡。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些陷阱,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注意力被稀释的代价: 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争夺注意力——手机通知、邮件提醒、社交媒体动态、新闻推送等等。每一次的切换,都会消耗我们宝贵的认知资源,降低我们深度思考和专注的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习惯于处理碎片化的信息,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有深度的思考。这种“多任务处理”的假象,实则是一种效率的损耗,让我们错失了许多深入学习和创造的机会。书中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心理学研究,揭示注意力分散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决策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度。 即时满足的诱惑与长远目标的失落: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加剧了“即时满足”的诱惑。无论是刷短视频的短暂快乐,还是网购的即刻拥有,都让我们习惯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例如掌握一项新技能、建立深厚的关系、或实现个人成长,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持续的努力和延迟满足的勇气。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短暂的快感时,那些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长远目标就容易被搁置,甚至被遗忘。这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并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重新找回对长远目标的坚持和投入。 社交媒体的“比较陷阱”与真实的自我: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展示“理想化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让我们暴露在他人精心构建的“完美生活”之下。无休止的比较,容易导致焦虑、嫉妒和自我怀疑。我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关注他人的动态,却忽略了自己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情感。书中将深入分析社交媒体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如何建立健康的数字习惯,找回独立思考和自我认同的方法。 “忙碌”的迷思: 很多人将“忙碌”视为成功的标志,甚至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然而,真正的“忙碌”往往是低效和无意义的重复。我们可能一直在应付各种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带来价值和成长的关键任务。这种“伪忙碌”的状态,让我们感觉自己一直在前进,但实际上却原地踏步。这本书将引导读者区分“忙碌”与“有成效”,识别无效的活动,并学会如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二部分:重塑专注力,拥抱深度 认识到“浅薄”的陷阱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主动地重塑我们的专注力,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深度工作”的实践指南: 借鉴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理念,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在工作和学习中创造不受打扰的、专注的时间段。这包括: 时间块规划法: 将一天的时间分割成若干个专注工作块,并为每个时间块设定明确的目标。 环境优化: 如何打造一个有利于专注的工作空间,减少外界干扰。 数字排毒策略: 如何有效地管理手机和网络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打断。 “单线程”工作的力量: 强调一次只做一件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抵制多任务处理的诱惑。 刻意练习与技能精进: 深度学习和掌握一项技能,离不开“刻意练习”。本书将介绍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理论,并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个人成长。这包括: 明确目标与反馈: 如何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走出舒适区: 识别并挑战自己的极限,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升能力。 反思与调整: 定期回顾练习过程,分析不足之处,并据此调整练习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进行独立思考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和方法: 信息来源的辨别: 如何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逻辑谬误的识别: 了解常见的逻辑错误,避免被误导。 质疑与探究: 鼓励读者对接收到的信息保持疑问,主动探究背后的原因和真相。 多角度思考: 训练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深度阅读的力量: 在快餐阅读盛行的当下,重拾深度阅读的习惯,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认知边界。本书将提供: 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如何根据书籍的类型和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主动阅读与互动: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提问题、与文本互动,加深理解。 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如何将阅读获得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思考体系,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三部分:构建有意义的生活 深度工作和深度思考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构建有意义生活的基石。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把焦点转向如何将深度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体验: 深层人际关系的经营: 在快节奏的社交互动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表面化的交流。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倾听与同理心: 培养真正的倾听能力,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真诚的沟通: 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建立信任。 共处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共同经历和创造回忆。 放下手机,回归当下: 在与人交流时,全身心地投入,给予对方完整的注意力。 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探索: 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从中找到价值和满足感。本书将提供: 连接个人价值观与工作: 如何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价值观相契合的工作,并从中获得意义。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注入创意和思考,提升工作的价值感。 工作与个人成长的平衡: 如何将工作视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不断学习和进步。 宁静与自我关怀: 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是抵御压力、保持活力的关键。本书将介绍: 正念练习: 如何通过正念来培养觉察力,活在当下,减少焦虑。 独处的时间: 创造有质量的独处时光,与自己对话,进行自我反思。 与自然的连接: 走进大自然,体验生命的宁静与力量。 身体与心灵的和谐: 关注身心健康,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来滋养自己。 拥抱“慢”的生活哲学: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忽视了“慢”的价值。本书将鼓励读者: 放慢脚步,细品生活: 体验过程的乐趣,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有意识地消费: 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选择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创造与表达: 投入时间进行创作,无论是写作、绘画、还是烹饪,都是一种深度表达。 珍惜与感恩: 培养感恩之心,关注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提升幸福感。 结语: 《深度:在喧嚣时代构建有意义的生活》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解决方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段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旅程。它鼓励你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挑战那些让我们陷于浅薄的习惯,并主动地去构建一种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存在。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知识+实践”的速成秘籍,但你会发现通往真正充实人生的那条路径——一条需要耐心、勇气和持续投入的道路。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在这段旅程中的一份有力支持,帮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深度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