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后七年余华全新长篇小说
比《活着》更绝望
比《兄弟》更荒诞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海报:
/> />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全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余华,1960年4月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3年开始写作,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是蜚声的小说家。
——美国《出版商周刊》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很为尖锐辛辣的。
——法国《读书》杂志
★余华的想象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法国《文学双周》
★余华是中国在上很出名的小说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德国电台
★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魄力。
——德国《纽伦堡日报》
★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作家。
——意大利《日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
——意大利《左派》杂志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班牙《阿贝塞报》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埃菲社
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我在持续的轰然声里似睡非睡,天亮后打开屋门时轰然声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上轰然声的开关。随后看到门上贴着这张通知我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上面的字在雾中湿润模糊,还有两张纸条是十多天前贴上去的,通知我去缴纳电费和水费。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我走向公交车站,一些人影在我面前倏忽间出现,又倏忽间消失。我小心翼翼走了一段路程,一个像是站牌的东西挡住了我,仿佛是从地里突然生长出来。我想上面应该有一些数字,如果有203,就是我要坐的那一路公交车。我看不清楚上面的数字,举起右手去擦拭,仍然看不清楚。我揉擦起了自己的眼睛,好像看见上面的203,我知道这里就是公交车站。奇怪的感觉出现了,我的右眼还在原来的地方,左眼外移到颧骨的位置。接着我感到鼻子旁边好像挂着什么,下巴下面也好像挂着什么,我伸手去摸,发现鼻子旁边的就是鼻子,下巴下面的就是下巴,它们在我的脸上转移了。
浓雾里影影幢幢,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听到很多汽车碰撞的声响接踵而来,浓雾湿透我的眼睛,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到连串车祸聚集起来的声响。一辆轿车从雾里冲出来,与我擦肩而去,冲向一堆活生生的声音,那些声音顷刻爆炸了,如同沸腾之水。
我继续站立,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心想这里发生大面积的车祸,203路公交车不会来了,我应该走到下一个车站。
我向前走去,湿漉漉的眼睛看到了雪花,在浓雾里纷纷扬扬出来时恍若光芒出来了,飘落在脸上,脸庞有些温暖了。我站住脚,低头打量它们如何飘落在身上,衣服在雪花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天。可是我没有净身,也没有穿上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外面这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走向殡仪馆。我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车祸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203。我穿越了过去。
我回到出租屋,脱下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光溜溜走到水槽旁边,拧开水龙头,用手掌接水给自己净身时看到身上有一些伤口。裂开的伤口涂满尘土,里面有碎石子和木头刺,我小心翼翼把它们剔除出去。
这时候放在床上枕头旁边的手机响了,我感到奇怪,因为欠费已被停机两个月,现在它突然响了。我拿起手机,摁了一下接听键,小声说: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杨飞吗?”
“是我。”
“我是殡仪馆的,你到哪里了?”
“我在家里。”
“在家里干什么?”
……
“我在净身。”
“都快九点钟了,还在净身?”
我不安地说:“我马上来。”
“快点来,带上你的预约号。”
“预约号在哪里?”
“贴在你的门上。”
对方挂断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快,这种事情还要催促?我放下电话,继续清洗身上的伤口。我找来一只碗,用碗接水后冲刷那些残留在伤口里的碎石子和木头刺,清洗速度加快了。
……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辨识度的。它不同于那些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游戏,反而更偏向于一种克制到极致的冷峻和精准。作者似乎厌倦了所有陈词滥调,他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词汇,搭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叙事空间。这种语言的“去修饰化”,反而带来了一种更强烈的真实感和冲击力。我注意到,书中有大量的短句和并列结构,它们像一连串的快枪射击,节奏感极强,毫不拖泥带水。在描述暴力或者痛苦时,他选择了一种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客观,这反而比任何夸张的形容词都更具杀伤力。这种冷静到近乎麻木的叙事腔调,恰恰是作者最高明的技巧,因为它迫使读者跳脱出旁观者的位置,亲身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留白的、关于恐惧和绝望的感受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简直令人窒息,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作者胸腔里硬生生挤出来的血泪。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煽动情绪的人,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剖析,揭示了人性中最幽暗、最难以启齿的部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同平静的河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时而又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你卷入混乱和绝望的漩涡。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时间”的方式,那种拉伸感和破碎感,让人真切体会到个体在宏大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这本书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明确的答案,它只是冷峻地将现实摆在你面前,逼迫你去直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逃避的真相。每次合上书页,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沉重的氛围中抽离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成就。它不是一本适合消遣的书,而是一次必须经历的、近乎洗礼的精神探险。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挑战我们对历史和个人经历的固定认知。故事中充斥着模糊不清的记忆片段、被篡改的叙述,甚至是被集体遗忘的事件。这让人开始质疑,我们所坚信的“真实”,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基于事实,又有多少是基于我们构建的、用以自我保护的谎言?这种叙事上的不确定性,使得读者始终处于一种探索和解构的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铭记”的哲学探讨。每一次阅读,似乎都会发现新的层面被揭开,旧有的理解又被推翻。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迷宫般的阅读体验,让你在试图找到出路时,却发现自己越陷越深,但这陷落本身,却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着迷的必然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小说的结构精巧得令人拍案叫绝,仿佛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关乎整体的运转。我一开始还担心叙事线索会不会过于跳跃,导致阅读体验破碎,但很快就被作者高超的编排能力所折服。他巧妙地运用了意象的重复和场景的互文,使得看似不相干的片段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突然连接起来,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感。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和伏笔的铺陈,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作者从一开始就为你设下了一个精妙的局,而你,作为读者,也心甘情愿地被他牵引着,一步步走向那个早已注定的终点。文字的密度非常高,初读可能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巨大信息量的句子,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层层递进的逻辑和情感链条牢牢锁住的感觉,是其他许多作品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其魅力在于它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我们对“日常”的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并没有聚焦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将笔触深入到那些最平凡、最被忽视的生活细节之中——一顿饭、一个眼神、一次沉默的对视。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的碎片,被作者用一种近乎病态的敏锐捕捉并放大,从而揭示出隐藏在温情面具之下的、令人心悸的结构性困境。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做到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如此精准而又不过度渲染的刻画的?那些人物的行为逻辑,初看或许有些荒谬,但细想之下,又觉得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必然反应。这本书就像一面特殊的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故事里的人物,还有我们自己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庸碌中,慢慢失去棱角、乃至失去灵魂的。它对“存在感”的探讨,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