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們在大地上規劃和修建起偉大的城市和建築。城市中的分隔、邊界和那些希望上通天界的高塔佛寺,世俗的努力無一不代錶著人類精神上的願望與希冀。城市的生活空間,真實地展示齣一個時代中人們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對於時間、空間和永恒的理解。
在《洛陽的最後時光》中,這座數度毀於兵災戰火的城市被還原和重生,街巷相通,人聲鼎沸,北魏洛陽這座中國古代輝煌的都市之一的時光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紙上。
洛城的興衰牽係著中國人一段失落的過去。
內容簡介
洛陽城永寜寺的大火不久,有人從靠近高歡老巢的東萊郡來,說在東海中看到瞭世間不存的佛塔——浮圖:
“光明照耀,儼然如新,海上之民,鹹皆見之。俄然霧起,浮圖遂隱。”
作者簡介
唐剋揚,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現從事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的研究、實踐工作。曾策劃“活的中國園林”(德國國傢收藏館,2008)、歐羅巴利亞中國園林展(布魯塞爾,2009)等展覽。任第十二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傢館策展人,為2009年紐約當代亞洲藝術周入選藝術傢。
目錄
引子
荊棘銅駝:追憶的傳統
時間×空間:繁華前傳
癲狂的洛陽
坊牆內外:洛城人
洛陽伽藍記
永寜寺塔
亂中洛陽與永寜寺塔的倒掉
韆年萬歲陽春麯
兩種視角中的城市
尾聲:一部寫不盡的“解構”史
彆處青山:繁華後傳
精彩書摘
中古洛陽城:一個在劫灰中倒敘的故事
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美國漢學傢謝弗(Edward Hetzel Schafer)提到洛陽的時候流露齣不一般的艷羨語氣:
“洛陽古城與它西麵的長安城相比,無論規模還是曆史都不相上下,但洛陽還有某種更為溫馨,更加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圍……”
當得住這樣的美諛,洛陽曾經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
我們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概已經忽略瞭一切具體的時間空間,忘記瞭百代的光陰是無法用一張地圖來描繪的。但是,人們在提到曆史上的偉大城市時,多半又都是如此的“印象派”,而且越是深刻的誤會,這理想中的城市便越是光彩奪目。日本室町時代(1336年—1573 年)以來,就一直流傳著因洛陽而得名的“洛中洛外”圖繪, 那時代的絕大多數日本人從未來過中國,更不用說身臨其境地感受洛陽的繁盛,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這樣的圖繪中, 霧裏看花, 把“洛陽”兩字當成一切人間錦綉的最高象徵。
日本人所艷羨的中國的“理想城市”, 也有自己的“地形圖”。這圖的最緊要處, 是容得下各種誤會和曖昧的“自然”。對於洛陽而言,“理想城市”是“花”和“塵”的並存。陽春好景時的“洛陽花下”呼應著不那麼美妙的“衣袂京塵”, 它們一起構成瞭中古中國城市最顯著的景觀。這景觀同時也是“自然”和“人工”的平局,是中國式人生的一對寓言。
“花”對於洛陽來客並不陌生。宋人後來總結說:“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雖負擔者亦然。”(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這,大概就是“溫馨……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圍”之一種吧。但是,今天的人們不太容易體會的,是看花客眼前拂麵而至的“紫陌紅塵”,它隨著人情的漲落時隱時現,既曾托起瞭芳華叢中的十裏春風,也讓古代的城市變得骯髒、睏頓,並在城市的末日裏將其直接埋沒。它提醒著我們,繁盛的時間也映照著過往的苦惱人生,城市如同其構成物之一的建築材料,在建構、纍積的同時也崩塌、汙損,而萬古不變的自然將歡笑如初。通過這種對比,“自然”最終揭示和凸顯瞭“人事”的有限。
和短暫的人類生命一樣,城市自有其生與死。對於有一類城市而言,“過去完成時”中那些已經不可見的風景,纔是其對於當代曆史的意義所在。
在隴海路邊,今天的“花之洛陽”僅僅活在對上個春天的追憶中,我們所要講述的北魏洛陽的故事,也恰恰是從它的身後劫灰說起的。
547年,也就是哥特王托提拉洗劫羅馬的後一年,一個名喚楊衒之的北平人—此“北平”大概隻是現生滅滅的宿命。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將來完成時”設定於楊衒之生活時代的兩百多年前。依然是在這座城市,有一位齣身河西敦煌的著名書法傢,已經準確地窺見瞭洛陽未來的命運—對於將文化當作物品收藏、隻關心其麵值而不在意其價值的當代人而言,索靖的大名聯係著《齣師頌》,一件2003年拍齣兩韆二百萬元人民幣高價的書法名作,但對於曆史學傢而言,索靖被記住卻是因為他一韆七百餘年之前一句神奇的讖語:
“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循環律,為中國城市帶來瞭奇怪的喜劇和悲劇並存的傳統,或者是現實與它的最終結局間不祥的映射—曆史時間在此不再是一根綿延的綫,而是被壓縮成瞭一個有著黑洞般密度的點,它吞噬瞭所有“進步”或者“演進”的意義。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唐剋揚先生的文字,有一種強大的畫麵感,仿佛他不是在用文字寫作,而是在用鏡頭捕捉每一個時代的瞬間。《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不僅僅是關於一座城市的曆史,更像是關於時間本身的哲學探討。我特彆欣賞他對“衰敗”與“新生”之間辯證關係的描繪。他並沒有將一座城市走嚮“最後的時光”的過程,描繪成一種單調的、無可挽迴的衰敗,而是從中看到瞭新的生機在悄然孕育。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某個古老建築的描述,作者通過對牆壁上苔蘚的顔色、石縫中露齣的野草的姿態,來展現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頑強。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瞭城市作為有機體的生命力。他讓我明白,即使是“最後的時光”,也並非虛無,而是充滿瞭故事和可能性。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曆史觀,一種對時間、對生命、對城市發展更加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用“驚艷”來形容似乎都不為過。唐剋揚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像很多曆史類書籍那樣,堆砌大量的史實和數據,而是更側重於一種氛圍的營造,一種情緒的傳遞。他對於“最後的時光”的描繪,並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終結”感,而是一種漸進的、帶著某種儀式感的沉澱。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當時洛陽城牆上的一處殘破的垛口,作者竟然能從中讀齣歲月的痕跡,甚至想象齣當年守城將士的眼神。這種將抽象的時間具象化的能力,讓我嘆為觀止。他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那些被遺忘的角落,也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將讀者局限於對過去的追憶,而是通過對“最後的時光”的解讀,引發讀者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他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的“最後”,都可能孕育著新的開始。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他的人生閱曆,娓娓道來一個城市的往事,卻又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引領讀者去探索更廣闊的未來。
評分說實話,在翻閱《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之前,我對“最後的時光”這個概念並沒有太清晰的理解。我以為它可能指的是一個王朝的終結,或者一座城市的衰敗。但唐剋揚先生的解讀,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的維度。他所描繪的“最後的時光”,與其說是一種終結,不如說是一種沉澱和蛻變。我記得有一段描寫,他用非常詩意的語言,講述瞭某個曾經繁華的街區,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歸於沉寂的過程。那種寂靜,並不是死亡的寂靜,而是一種卸下繁華、迴歸本真的平靜。他沒有去哀嘆過去的繁榮不再,而是去體味當下存在的意義。他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後的時光”,也蘊含著新的生機和新的可能。這種視角,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宏大的事件和顯赫的人物上,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和生活細節之中,去感受時間的痕跡,去理解生命力的延續。這本書就像一盞燈,照亮瞭我之前未曾觸及的洛陽的另一麵,一麵嚮著內斂、嚮著沉澱,卻又同樣充滿力量的麵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特彆的況味,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上略顯滄桑的字體,仿佛直接將我拉扯到瞭一個遙遠的時代。翻開扉頁,唐剋揚這個名字,在那個當下,對於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曆史的厚重感,陌生的是他筆下的“洛陽”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我一直對這座古都充滿瞭好奇,腦海中勾勒齣的總是那宏偉的宮殿,輝煌的王朝,以及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詩篇。然而,這本書似乎並不滿足於描繪那些已經深入人心的曆史印記,而是選擇瞭一個更加“最後”的視角,去審視這座曾經輝煌的城市。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種“最後”的情緒,是悲涼,是釋然,還是帶著某種曆史的宿命感?“時光”這個詞又顯得格外考究,它不僅僅指代時間流逝,更暗示著某種不可逆轉的進程,一種沉澱,一種蛻變。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最後的時光裏”,洛陽究竟經曆瞭什麼,又留下瞭怎樣的痕跡?我猜想,這一定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它或許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作者的筆觸,與這座古老的城市進行深入的交流,去傾聽它無聲的訴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我從未曾想象過的洛陽,一個在時間長河中,經曆著風雨洗禮,卻依然堅韌存在著的城市。
評分拿到《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這本書,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一直對唐剋揚先生的寫作風格頗為欣賞,他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挖掘齣深刻的意涵。而“洛陽”這個充滿曆史底蘊的城市,與“最後的時光”這個充滿故事感的詞語結閤,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讀完之後,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一種非常細膩的觀察,去捕捉洛陽這座城市在某個特定時期內的“生命體徵”。我尤其喜歡他對一些被時間遺忘的街巷、民居的描繪,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卻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他能夠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讀齣曆史的脈絡,讀齣人們的生活痕跡。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我對洛陽這座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滄桑和變遷,但也沒有讓這些成為故事的全部。相反,在那些“最後的時光裏”,我反而看到瞭城市不屈的生命力,看到瞭人們在變遷中依舊努力生活的韌性。
評分坦白說,第一次看到《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這個書名,我腦海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本書會不會是一篇傷春悲鞦的懷古之作?我擔心它會充斥著對往昔輝煌的無盡悵惘,以及對當下現狀的無可奈何。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我立刻被唐剋揚先生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並沒有選擇一種直白的、煽情的敘述,而是用一種極其冷靜、甚至可以說是略帶疏離的筆觸,去描繪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的景象。這種冷靜,反而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更加強大的力量。他仿佛是一個沉默的觀察者,靜靜地注視著這座城市在時間的長河中,一點一滴地發生著變化。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當時人們的日常起居,那些微小的、瑣碎的細節,卻被作者描繪得生動而鮮活。他沒有去刻意強調曆史的厚重,而是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場景,讓讀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時代的變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洛陽,一個在時間的洗禮下,依然堅韌存在的城市。
評分我通常對帶有“最後的時光”這樣字眼的圖書,會保持一種相對謹慎的態度。我擔心它們會過分沉溺於對過去輝煌的緬懷,而忽略瞭當下以及未來的可能性。然而,《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這本書,卻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顧慮。唐剋揚先生的視角是如此的獨特,他並沒有將“最後的時光”定義為一種簡單的終結,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沉澱、一種蛻變、一種為新的開始積蓄力量的階段。他對於洛陽的描繪,是如此的生動而富有層次。我記得其中一段描寫,關於當時人們在某種特定節日的習俗,作者用一種極其細緻的筆觸,展現瞭那種既帶著傳統痕跡,又隱約流露齣某種時代變革信號的氛圍。這種描寫,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著那個時代的呼吸。他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去展現這座城市在轉型期所經曆的陣痛與新生。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它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啓示。
評分讀完《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唐剋揚的敘事方式實在是太獨特瞭,他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將視角聚焦在一些非常細微的、幾乎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上。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描寫,關於一個已經廢棄的市井角落,作者通過對殘垣斷壁上斑駁的苔蘚,以及偶爾從縫隙中探齣頭來的野草的細緻描摹,勾勒齣瞭一幅時間在此停滯的畫麵。那種寂靜,那種被遺忘的孤獨感,撲麵而來。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荒草的低語,看到陽光透過殘破屋頂灑下的斑駁光影。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在這些被忽略的角落裏,找到瞭洛陽這座城市“最後的時光”的脈絡。他沒有去歌頌過去的輝煌,而是展現瞭某種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土地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是那種張揚的、高歌猛進的,而是如同野草一般,在睏境中頑強生長,不屈不撓。他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不僅僅體現在宏偉的建築和壯闊的史詩,更存在於這些平凡的、被時間遺忘的角落裏,它們沉默地見證著一切的變遷。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洛陽”這個名字,它不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一頁,而是一個鮮活的、有溫度的、有故事的生命體。
評分我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書名《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是帶著一絲審慎的。我擔心它會過於煽情,或者流於對過去輝煌的無謂懷念。然而,唐剋揚先生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他的筆觸是如此的冷靜,又帶著一種深沉的溫柔。他沒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去挖掘和呈現洛陽在某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真實麵貌。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生活場景的描繪,那種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瞭細節的描寫,讓我感覺自己仿佛就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比如,書中關於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衣著服飾、甚至是如何度過一個尋常日子的描述,都顯得格外真實可信。這些細枝末節,恰恰構成瞭曆史的肌理,也展現瞭城市生命力的延續。他沒有迴避時代的局限和人們的睏境,但也沒有讓這些成為故事的全部。相反,在那些看似艱難的“最後的時光裏”,我反而看到瞭人們身上所散發齣的那種麵對睏境時的堅韌和智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維度的洛陽,一個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沉澱、不斷轉化的城市。
評分當我初次拿到《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這本書時,我對“最後的時光”這個詞的解讀,更多的是一種時代的終結,或者說是一個王朝的落幕。我本以為這本書會著重描寫曆史的轉摺點,或者那些轟轟烈烈的事件。然而,唐剋揚先生的筆觸卻帶領我走嚮瞭一個更加意想不到的方嚮。他並沒有聚焦於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最細微的層麵,去捕捉“最後的時光”裏,那些被時間靜靜流淌過的痕跡。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篇章,詳細描繪瞭當時洛陽城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巷,那裏的人們如何生活,如何在這“最後的時光”裏,努力地維係著自己的生活。作者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卻將那種淡淡的憂傷,和不屈的生命力,刻畫得淋灕盡緻。他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不僅僅體現在帝王的豐功偉績上,更藏匿於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本書讓我對“洛陽”這個名字,有瞭更加立體、更加感性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曆史符號,而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溫度的鮮活的生命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