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能武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汽車電子
  • 電子元器件
  • 識彆
  • 檢測
  • 汽車維修
  • 電路分析
  • 故障診斷
  • 汽車工程
  • 電子技術
  • 實操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泰州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8787
商品編碼:29161407278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7-01
頁數:201
字數:325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詳細介紹瞭汽車用傳感器、執行器以及電子控製單元的安裝位置、結構原理、檢測方法等內容。主要內容包括: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技術基礎、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自動變速器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ABS電子元器件的檢測、其他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等。

關聯推薦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一書從汽車識彆與檢測角度齣發,詳細介紹瞭汽車用傳感器、執行器以及電子控製單元的安裝位置、結構原理、檢測方法等內容。內容涵蓋瞭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技術基礎、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自動變速器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ABS電子元器件的檢測、其他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等。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一書主要有以下特點:全麵性,涵蓋新車型上的大部分傳感器;圖文並茂,易於閱讀和理解;一切從實際齣發,講解理論知識夠用即止,突齣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和運用。適閤初、中級汽車維修人員及汽車行業相關人員閱讀,也可供有關職業院校師生、高等工科院校、企業培訓人員參考。 
目錄

D一章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技術/001

D一節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方法與步驟001
一、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趨勢001
二、汽車電子元器件檢測方法與步驟002
D二節汽車電子控製係統的基本組成與控製方式011
一、基本組成011
二、控製方式011

D二章 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則/014
D一節概述014
D二節空氣流量傳感器016
一、空氣流量傳感器的作用、安裝位置及種類016
二、葉片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17
三、熱綫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19
四、卡門渦鏇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22
五、量芯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24
D三節溫度傳感器026
一、冷卻液溫度傳感器026
二、進氣溫度傳感器028
三、EGR監測溫度傳感器030
四、排氣溫度傳感器031
五、熱敏鐵氧體溫度傳感器033
六、雙金屬片式氣體溫度傳感器035
D四節壓力傳感器036
一、進氣歧管壓力傳感器036
二、大氣壓力傳感器041
三、蓄壓器壓力傳感器043
四、機油壓力傳感器044
五、機油壓力開關傳感器045
六、空氣濾清器真空開關傳感器046
D五節位置傳感器047
一、麯軸位置傳感器047
二、節氣門位置傳感器059
D六節爆燃傳感器065
一、爆燃傳感器的作用與安裝位置065
二、爆燃控製係統066
三、爆燃傳感器的結構與原理068
四、爆燃傳感器的檢測070
D七節碰撞傳感器070
一、碰撞傳感器的作用070
二、碰撞傳感器的安裝位置070
三、碰撞傳感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071
四、碰撞傳感器的檢測074
D八節氧傳感器076
一、氧傳感器的作用076
二、二氧化鋯式氧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076
三、二氧化鈦式氧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080
四、全量程氧傳感器082
D九節其他傳感器及開關信號086
一、稀薄混閤氣傳感器086
二、Dx傳感器087
三、煙度濃度傳感器089
D十節汽車發動機執行元器件的檢測092
一、噴油器092
二、電動燃油泵095
三、油壓調節器101
D十一節汽油發動機電子係統電子控製單元的檢測103
一、汽油發動機電子係統電子控製單元的組成103
二、汽油發動機電子係統電子控製單元的檢測104

D三章 汽車自動變速器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107
D一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係統傳感器的檢測108
一、變速器油溫傳感器108
二、車速傳感器109
三、油壓傳感器115
四、節氣門位置傳感器115
五、模式開關117
六、擋位開關118
七、超速擋開關120
八、其他開關量傳感器121
D二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係統執行器的檢測122
一、自動變速器執行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122
二、自動變速器執行器的檢測123
D三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係統及其控製電路的檢測125
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單元的功能及控製內容125
二、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單元的檢測127

D四章 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電子地器件的檢測/128
D一節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概述128
一、ABS的作用與類型128
二、ABS的組成及其功能128
三、ABS在汽車上的安裝位置及工作電路原理129
D二節汽車ABS傳感器的檢測130
一、輪速傳感器130
二、橫嚮加速度傳感器136
三、減速度傳感器137
四、傳感器的檢測注意事項及要點141
D三節汽車ABS執行器的檢測141
一、製動壓力調節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141
二、製動壓力調節器的工作過程147
三、製動壓力調節器的檢測147
D四節汽車ABS ECU的檢測155
一、ABS ECU的基本組成與功能155
二、ABS CEU的基本電路的作用原理155
三、ABS ECU的檢修157

D五章 其他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165
D一節汽車底盤位置傳感器的檢測165
一、方位和方嚮傳感器165
二、光電式轉角和光電式車高傳感器168
三、溢流環位置傳感器171
四、加速踏闆位置傳感器172
五、製動行程傳感器175
六、超聲波距離傳感器176
七、製動蹄摩擦片磨損檢測傳感器178
D二節ESP傳感器的檢測179
一、轉嚮盤轉角傳感器179
二、側嚮加速度傳感器180
三、橫嚮偏擺率傳感器181
四、製動壓力傳感器182
五、ESP按鈕開關183
D三節EPS傳感器與執行器的檢測184
一、EPS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184
二、EPS執行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185
D四節安全氣囊電子元器件的檢測187
一、安全氣囊係統的工作過程187
二、安全氣囊電子控製係統的組成與原理187
三、安全氣囊係統傳感器的結構與原理189
四、安全氣囊傳感器的檢測注意事項與檢測方法193
D五節電子控製懸架執行器的檢測196
一、電子控製懸架執行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196
二、電子控製懸架係統執行器的檢測200

參考文獻/201

顯示全部信息



《機械之心:走進精密機械的設計與製造》 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進程中,機械的力量如同其脈搏一般,跳動著時代的節奏,驅動著進步的齒輪。從古老的機械鍾錶到現代的精密儀器,從蒸汽機的轟鳴到航空航天的飛躍,機械無處不在,支撐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著我們的世界。而在這璀璨的機械文明背後,是無數工程師、技師和匠人對於精密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執著追求與不懈探索。 《機械之心:走進精密機械的設計與製造》正是這樣一本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機械工程腹地的著作。它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細分領域,例如汽車的電子元件,而是從更宏觀、更基礎的視角,揭示精密機械工作的奧秘,解析其設計原理,並詳述其製造過程。本書的核心在於“精密”,這個詞匯不僅代錶著極高的準確度和可靠性,更是無數科學原理、工程經驗和製造工藝集大成的體現。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精密機械的完整認知框架,理解它們是如何被構思、設計、計算、加工、裝配,並最終實現其復雜功能的。 第一章:精密機械的基石——材料科學與力學基礎 任何精密的機械都離不開優質的材料和紮實的力學基礎。本章將從材料的選擇與特性切入,介紹各種常用工程材料,如高強度鋼、鋁閤金、鈦閤金、工程塑料等,深入探討它們的機械性能,如強度、硬度、韌性、疲勞極限、耐磨性、耐腐蝕性等,以及這些性能如何影響機械部件的設計和使用壽命。我們會探討不同材料在特定工況下的適用性,以及如何通過熱處理、錶麵強化等工藝來優化材料性能。 緊隨其後的,是機械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力學原理。本章將迴顧和深入講解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等核心概念。我們將分析應力、應變、彈性模量、泊鬆比等基本參數,講解彎麯、扭轉、剪切、拉伸、壓縮等基本受力情況,並介紹如何通過理論計算來預測部件在各種載荷下的變形和強度。對於復雜的結構,我們將引入有限元分析(FEA)的基本思想,展示如何利用計算機輔助手段來模擬和優化設計的力學性能,確保機械在承受預期載荷時不會發生失效。 第二章:精密機械的設計藝術——從概念到藍圖 機械設計是一個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圖紙的過程。本章將係統地介紹精密機械的設計流程和方法。我們會從需求分析和功能定義開始,講解如何將用戶的需求轉化為機械的功能要求,進而進行方案構思和技術選型。 核心內容將聚焦於機械零部件的設計。我們將深入探討軸、齒輪、軸承、連杆、彈簧等基礎零件的設計原則和計算方法。例如,在設計齒輪時,我們會講解齒形、模數、壓力角、齒數等關鍵參數的選擇,以及如何計算齒輪的強度和壽命,確保其能夠承受預期的傳動載荷。在軸的設計方麵,我們將重點關注軸的強度、剛度、臨界轉速以及關鍵部位的應力集中問題。 本章還將詳細介紹機械的裝配性設計。一個設計精良的機械,不僅要在個體部件上做到精密,更要體現在整體的裝配協調性上。我們將講解公差與配閤的原理,如何通過閤理的公差分配來保證零件的裝配順利進行,並滿足工作時的精度要求。尺寸鏈的分析方法也將被詳細闡述,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控製多個尺寸參數的變化,從而保證最終的總尺寸精度。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應用也將貫穿其中,展示如何利用現代設計工具來繪製二維工程圖和三維模型,進行運動仿真和乾涉檢測,大大提高設計效率和質量。 第三章:精密機械的製造之道——工藝與裝備 有瞭精良的設計圖紙,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體,是精密機械製造麵臨的挑戰。本章將深入探討各種先進的製造工藝和裝備。 我們將從傳統的機械加工工藝入手,如車削、銑削、磨削、鑽削、刨削等,詳細介紹它們的原理、適用範圍、加工精度以及影響加工質量的因素。對於高速切削、五軸加工等現代高效加工技術,我們將進行專門的介紹,探討其在提高生産效率和加工復雜麯麵方麵的優勢。 除瞭切削加工,本章還將涵蓋非切削加工技術。這包括但不限於: 成形製造: 如鍛造、鑄造、衝壓等,以及它們在精密零件生産中的應用。 錶麵處理與強化: 如電鍍、陽極氧化、噴砂、激光強化、滲碳、氮化等,這些工藝對於提高零件的耐磨性、耐腐蝕性和使用壽命至關重要。 特種加工: 如電火花加工(EDM)、激光切割、水射流切割等,這些技術能夠加工傳統方法難以處理的硬質材料或復雜形狀。 增材製造(3D打印): 作為一項革命性的製造技術,3D打印在精密機械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本章將探討其在原型製造、定製化零件生産以及復雜結構製造方麵的應用。 在工藝的基礎上,本章還會涉及與製造工藝緊密相關的測量與檢測技術。我們將講解各種測量工具,如卡尺、韆分尺、百分錶、三坐標測量機(CMM)等,以及它們在尺寸、形狀和位置精度測量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章將介紹一些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如光學測量、激光掃描等,它們在高速、高精度測量中的應用。 第四章:精密機械的集成與調試——裝配、測試與優化 機械設計和製造的最終目的是將所有部件有機地組閤在一起,使其能夠按照設計意圖可靠地工作。本章將聚焦於機械的裝配、調試、測試和優化過程。 裝配是精密機械生産中的關鍵環節。我們將講解不同類型的裝配方式,如螺紋連接、焊接、鉚接、過盈配閤等,以及它們的特點和適用場景。對於復雜的機械係統,裝配順序的規劃和裝配過程中的質量控製顯得尤為重要。本章將介紹如何進行裝配工藝規程的製定,以及如何通過預裝配、中間檢查等手段來保證裝配質量。 調試是機械正式運行前的必要步驟。我們將講解機械調試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包括空載調試、負載調試、運行狀態監測等。對於具有運動功能的機械,我們將關注其運動平穩性、響應速度、精度等指標的調整。 測試與驗證是衡量機械性能的關鍵。本章將介紹各種性能測試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可靠性測試: 模擬長期運行條件,評估機械的耐久性和故障率。 精度測試: 評估機械在執行特定任務時的定位精度、重復定位精度、運動軌跡精度等。 效率測試: 衡量機械在完成任務時的能源消耗或時間效率。 環境適應性測試: 評估機械在不同溫度、濕度、振動等環境下的工作性能。 在測試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設計或製造上的不足。本章還將探討如何根據測試結果進行機械的優化與改進,通過迭代設計和工藝調整來提升機械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使其達到預期的精密水平。 第五章:精密機械的未來展望——智能化與綠色化 精密機械的發展從未停止。本章將帶領讀者展望精密機械領域的未來趨勢。 智能化: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精密機械正朝著智能化方嚮邁進。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傳感器、嵌入式係統、通信模塊等集成到機械中,實現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反饋,從而使機械具備自我診斷、自我學習、遠程監控和協同作業的能力。智能製造、工業4.0等概念將與精密機械的智能化發展緊密結閤。 綠色化: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本章將關注精密機械的綠色設計與製造。這包括開發更節能的機械結構和傳動係統,使用環保材料和可再生材料,減少生産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以及設計易於迴收和再利用的機械産品。 微型化與超精密化: 隨著科學技術嚮更微觀的尺度發展,微機電係統(MEMS)、納米技術等領域對超精密機械的需求日益增長。本章將探討微觀世界的機械設計與製造挑戰,以及相關的先進技術。 結語 《機械之心:走進精密機械的設計與製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精密機械從概念到現實的完整旅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能夠欣賞機械之美,理解其背後蘊含的科學智慧與工程創造力,並激發讀者對精密機械工程領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對機械世界充滿好奇,並緻力於推動機械技術不斷前行的人們的。它是一本關於力量、智慧與創造力的教科書,更是通往精密機械無限可能世界的一扇大門。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這本書,我感到有些齣乎意料,因為其核心內容似乎並沒有完全契閤“元器件識彆與檢測”這個書名。書中大部分篇幅被用來探討汽車網絡安全。從不同的攻擊嚮量,比如OBD接口的漏洞、OTA更新的潛在風險,到數據加密、身份認證、防火牆部署等防護策略,都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書中列舉瞭許多真實世界的汽車網絡攻擊案例,並分析瞭攻擊者是如何利用現有技術漏洞來入侵車輛係統的。對於如何構建一個安全的汽車電子架構,書中提供瞭不少架構設計上的建議,例如如何通過分層防禦來限製攻擊的影響範圍,以及如何利用安全芯片(HSM)來保護關鍵數據和算法。我原本期望的是能學習如何識彆一個具體的電子元器件,比如某個型號的MCU或者某個種類的功率MOSFET,並掌握相應的檢測方法,比如測量其電阻、電容、漏電流、擊穿電壓等。然而,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汽車信息安全的手冊,對網絡攻擊的防範和應對策略進行瞭深入的講解,而對於元器件本身的物理層麵的識彆和檢測技巧,則幾乎沒有涉及。這對於我希望提升硬件故障診斷能力的初衷來說,確實有些偏差。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是《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汽車電子診斷係統(OBD-II)原理與應用的科普讀物。書中詳盡地闡述瞭OBD-II標準的演進,從OBD-I到OBD-II,再到EOBD、JOBD等,以及不同診斷接口(如SAE J1962)的物理規範。書中還重點介紹瞭OBD-II係統是如何通過各種傳感器來監測發動機、排放控製係統等關鍵部件的工作狀態,並通過ECU來收集、存儲故障碼(DTC),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故障碼進行車輛的初步診斷。書中還列舉瞭許多常見的OBD-II故障碼及其對應的可能原因,並指導讀者如何使用OBD-II掃描儀來讀取和清除故障碼。我本來期待的是這本書能教我如何辨認一個具體的電子元器件,比如一個小小的貼片二極管,或者一個封裝復雜的車規級MCU,並且告訴我如何用萬用錶測量它的正嚮壓降、反嚮擊穿電壓,或者用示波器觀察它的工作波形。然而,書中對於這些具體的“元器件識彆”和“元器件檢測”的技術指導幾乎是空白的。它更多的是提供瞭一種“係統級”的診斷思路,即通過讀取故障碼來推斷問題所在,而不是深入到每一個元器件的物理層麵進行細緻的排查。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是《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然而我在閱讀過程中,並沒有找到關於汽車電子元器件的具體識彆方法和檢測技術的詳盡闡述。書中更多地聚焦於宏觀的汽車電子係統架構,例如講解瞭不同模塊(如發動機控製單元ECU、變速箱控製單元TCU、車身控製模塊BCM等)之間的通信協議,如CAN、LIN、FlexRay等。對於這些協議的原理、幀結構、時序圖等方麵有比較深入的介紹,還附帶瞭一些實際的通信數據抓包分析。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夠學習如何使用示波器、萬用錶等工具,對傳感器、執行器、微控製器等具體元器件進行功能和性能的檢測,例如判斷一個溫度傳感器的綫性度是否達標,或者一個驅動電機的PWM信號是否穩定。然而,這些實踐性的內容在書中幾乎是空白的。雖然瞭解係統架構和通信原理也很重要,但對於一綫維修人員或者想要深入理解元器件本身故障排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有些過於理論化,缺乏實操指導。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理解那些復雜的通信報文,但當真正麵對一個損壞的傳感器時,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去測量其關鍵參數。書中提及瞭故障碼(DTC)的讀取和分析,但這更像是一個軟件層麵的診斷,而非硬件層麵的元器件校驗。我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元器件選型、失效模式分析以及不同類型元器件(如二極管、三極管、集成電路、傳感器、執行器)的特性麯綫和測試方法。

評分

坦白說,《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這本書的內容,離我當初設想的“實操指南”還有一段距離。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介紹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例如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位置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並詳細講解瞭它們的工作原理,比如壓阻式、容阻式、霍爾效應、壓電效應等。書中還列舉瞭許多不同品牌和型號的傳感器,並對其技術參數和應用場景進行瞭對比分析,例如對不同類型發動機進氣壓力傳感器的響應速度和精度進行瞭詳細的比較。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識彆一個傳感器,比如通過其外觀、引腳定義來判斷它的類型,然後學習如何用示波器或萬用錶來檢測它的輸齣信號是否正常,比如檢查其基準電壓、信號幅值、頻率變化等。書中雖然提到瞭傳感器的“失效模式”,但更多的是從係統角度去闡述傳感器失效可能帶來的影響,而沒有給齣具體到元器件層麵的檢測步驟和判斷依據。對於一個維修技師來說,看到一個指示燈亮起,知道是某個傳感器齣瞭問題,下一步是拿齣工具進行測量,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顯得較為薄弱,更側重於原理和類型介紹。

評分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這本書的內容,給我一種“畫龍點睛,卻未點龍眼”的感覺。書中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講解汽車的整體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體係,比如ISO 26262標準的各個部分,詳細闡述瞭ASIL等級的劃分、安全目標(Safety Goals)、安全需求(Safety Requirements)、安全分析(Safety Analysis),以及DFMEA、FTA等風險評估工具的應用。書中通過大量圖錶和流程圖,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在汽車電子係統的開發過程中,係統性地識彆和管理潛在的危險,並采取措施來降低風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安全監測”(Safety Monitoring)和“故障響應”(Fault Response)機製的講解印象深刻,例如如何設計冗餘係統,以及在檢測到故障時,係統如何安全地降級或停車。然而,正如書名所暗示的,我期待的是能夠找到關於具體汽車電子元器件的識彆方法,例如如何通過元器件的標識符、封裝形式、引腳定義來確定其型號和功能,以及如何使用萬用錶、信號發生器、邏輯分析儀等工具來檢測元器件的電氣特性和工作狀態。書中雖然提到瞭“元器件故障”是導緻係統失效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未深入講解如何去識彆和檢測這些具體的元器件,例如如何判斷一個電容是否失效、一個晶體管是否漏電,或者一個IC是否工作在正常範圍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