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海粟与蔡元培
:18.00元
作者:李安源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74062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蔡元培与刘海粟皆为开拓性人物,颇富传奇色彩。刘、蔡二人的友谊,堪称佳话。刘、蔡二人在艺术教育上的建树,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他们的交往中。《刘海粟与蔡元培》通过梳理刘、蔡交往史实——“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指出二人的合作意义在于:一是西学引进,一是文化输出。前者,在“五四”前后西学传播过程中,刘、蔡二人以上海美专为平台,用“闳约深美”的教育理念,将西方以“科学主义”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形制引入中国,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个案与典范;后者,二人通过合力打造柏林中国美术展,将中国传统艺术向西方世界输出,反映了二人自觉的民族与历史意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播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海粟与蔡元培》在钩沉刘、蔡二人交往史实的同时,也用力于清理刘、蔡艺术思想的心路历程,进而挖掘刘、蔡行谊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安源,1972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美术史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著有《艺术概论》(与顾平合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读历史人物的传记,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看到他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又如何在相互的联系与张力中,共同书写历史。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以其奔放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而蔡元培先生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更在思想启蒙和人格塑造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这本书《刘海粟与蔡元培》,我更看重的是它如何将这两位似乎有些不同轨迹的人物,进行有机的结合,展现他们之间除却简单的“相识”之外,更深层次的关联。是他们共同的教育理念的契合?是他们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共同愿景?还是在特定历史事件中,他们各自发挥的作用,又如何相互映衬?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细致的细节,比如他们在一场艺术展览上的对话,或者在一次教育改革的讨论中的观点交流,甚至是他们之间某封书信的往来。这些细节,往往能最直接地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和时代的温度。
评分作为一个对民国时期艺术与教育发展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蔡元培先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和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刘海粟先生作为当时一位充满活力的青年画家,是如何在他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理念下,受到影响,又如何在他自己的艺术探索中,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产生某种共鸣或者分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两位先生的思想轨迹,特别是他们各自在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发展。例如,蔡元培先生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对于当时的艺术界,尤其是像刘海粟这样勇于挑战传统、追求创新的艺术家,是否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支撑和情感上的鼓舞?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史料和案例,来展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思想交流,或者至少是他们共同的时代精神?我非常想看到,他们的个人经历是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对艺术与教育的深刻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期艺术与教育复杂交织的迷人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们如何看待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及他们如何构想未来教育的蓝图充满好奇。刘海粟先生作为一位极具前瞻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大胆创新,而蔡元培先生作为一位开明且富有远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影响深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两位先生在各自领域内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例如,刘海粟先生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主张,是否受到了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的启发?或者,蔡元培先生在推行新教育的过程中,是否也借鉴了艺术领域的一些开放性和包容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又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跨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也更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评分初拿到《刘海粟与蔡元培》这本书,我便被它厚重的封面所吸引。两位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的重量和学术的深度。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两位大师在艺术、教育、乃至社会变革的交汇点上,留下了怎样的思想火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他们各自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我尤其好奇,作为一位在艺术领域大胆革新、不拘一格的画家,刘海粟与另一位以严谨治学、倡导新文化运动著称的教育家蔡元培,他们的“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思想的碰撞,还是理念的融合?这本书是否有迹可循地展现了他们共同探讨艺术教育、培养新兴艺术人才的场景?亦或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又如何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对于《刘海粟与蔡元培》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一种“并置”而非简单的“串联”的视角。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了两位人物各自的生平事迹,而是能够展现他们之间在思想、行动、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上的某种“对话”或者“张力”。例如,刘海粟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海派”风格,充满了自由奔放的精神,而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也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体现。那么,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在他们各自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书中是否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例证,比如他们对某个艺术流派的看法,或者对某位年轻艺术家的培养方式,来展现他们之间思想的交汇点?亦或是,当他们的观点存在差异时,这种差异又如何促进了中国艺术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刻的解读,让我能够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他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