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俗语言初探
:26.00元
作者:肖建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8726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它自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还记载、传承着其他的民俗事象。民俗语言是丰富多彩而反复多变的,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不能把它仅仅局限于一个静态的小小的圈子里,而要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而又深厚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相结合,进行动态的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其流变,让它走向广阔的社会。
本书则对俗语与民俗,民俗文化词语,社会交际词语与民俗,社会交际词语与民俗等内容进行了有关探析。
目录
章 绪论
节 诗词中的民俗事象
第二节 歇后语、谚语中的民俗事象
第二章 汉字与民俗
节 古文字中的民俗
第二节 汉字形体与民俗心理
第三节 汉字与命名习俗
第四节 几种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第三章 禁忌语、委婉语和口彩语
节 语言禁忌
第二节 口彩语
第四章 俗语与民俗
节 俗语与民俗的关系
第二节 歇后语、谚语与民俗文化
第五章 语音与民俗
节 语音崇拜
第二节 语音避忌
第六章 称谓语俗
节 称谓概说
第二节 称谓语俗的特征
第三节 中西方称谓语俗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汉语称谓语俗举隅
第七章 民俗文化词语
节 数字词语
第二节 颜色词与民俗
第三节 方位词与民俗
第四节 十二生肖动物与民俗
第八章 社会交际词语与民俗
节 方言土语与民俗
第二节 隐语行话与民俗
第三节 礼貌语与民俗文化
第四节 詈骂语与民俗
第五节 新词语与民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一种深入到文化“肌理”的回溯之旅。它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中流转的微小片段。作者对于“称谓语”的研究尤其精妙,他通过分析不同村落中对“伯、叔、兄”等词汇的细微差别,勾勒出了当地宗族关系的微妙层级与人际张力,这种社会结构层面的洞察,是通过语言这个最敏感的传感器捕捉到的。我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侦探般的执着,为了一个特定的词源,他愿意追溯数百年甚至更久的文献流变。全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赞叹。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我会说,书中对当代电子媒介对民俗语言影响的分析略显保守和片面,似乎更侧重于传统民间传播的路径,对于网络用语中模仿甚至戏仿传统语言的现象,若能纳入分析视野,无疑能让这部“初探”更具面向未来的视野和广度。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那淡雅的靛青色调,配上古朴的隶书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氛围。初次翻阅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地方性知识”与“口头传统”之间复杂关联的精妙梳理。他没有落入将民俗简单等同于乡野传说的窠臼,而是将视角聚焦于特定社群的语言实践如何内化了其世界观和伦理规范。书中关于某一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特定祈福语汇的音韵结构如何映射其祖先信仰体系的段落,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痕迹,从对语料的精确标注到对语境的层层剖析,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研究对象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现象,更像是在试图复原一套失落的认知图景。唯一让我感到略微遗憾的是,在探讨语言变迁与现代性冲击的部分,分析略显宏观,若是能再穿插几个鲜活的、具体的村落案例,使得理论与鲜活的民间叙事形成更紧密的对话,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或许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语言习惯的全新认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涉及复杂的社会语言学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的场景描绘来阐释。比如,书中对“禁忌语”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使用差异的对比分析,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要深刻得多。我尤其对其中探讨的“玩笑话”的社会功能一章印象深刻——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俚语和双关语,如何微妙地维护或挑战着群体内部的权力结构,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朋友间的每一次互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这个迷人的领域。不过,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引用的理论框架似乎略显陈旧,如果能适当地引入近十年在数字人类学和媒介传播领域的新兴理论来佐证观点,或许能让全书的学术前沿感更加突出,使其论证更具穿透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心编织的藤蔓,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它并没有采取传统按地域划分的僵硬模式,而是以“功能”为纲,围绕着语言在仪式、劳动、情感表达和身份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展开论述。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劳动号子”时,不仅记录了歌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声学分析揭示了其节奏与特定农耕动作的同步性,这不仅仅是语言学,简直是人类行为学与声乐学的完美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民俗语言”的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试图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类似的影子,这种自我反思的体验是阅读学术著作中难得的享受。唯一的瑕疵或许在于,部分章节的篇幅分配略显失衡,关于神话传说的语言研究部分信息密度过高,让人在短时间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消化,而其他章节则相对舒展,这种节奏的起伏略微影响了整体阅读的顺畅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语言学领域一直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片充满艰涩术语的蛮荒之地。然而,这部书却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冰冷的概念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方言中表达“愧疚”情感的词汇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如此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那种无声的、微妙的心理活动。这不仅仅是学术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幽微之处的“语言志”。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遗忘”的探讨,即当一种特定的民俗实践消失后,与其相关的语言如何随之消亡或被替代,那种对文化消逝的忧患意识,是贯穿全书的深沉底色。要说不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语言复兴”或“文化再造”的积极尝试。目前,对消亡的记录已经足够详尽,但如果能有一章探讨当代年轻一代如何以创新方式重拾或改造这些古老语言形式,或许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行动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