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俗語言初探
:26.00元
作者:肖建華
齣版社:中國社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87267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俗語言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它自身就是一種民俗事象,還記載、傳承著其他的民俗事象。民俗語言是豐富多彩而反復多變的,對這種韆姿百態、韆變萬化的語言現象,不能把它僅僅局限於一個靜態的小小的圈子裏,而要把它放在民俗文化這個悠久、廣闊而又深厚的基礎上,與社會現實,民俗事象相結閤,進行動態的研究,纔能很好地把握其流變,讓它走嚮廣闊的社會。
本書則對俗語與民俗,民俗文化詞語,社會交際詞語與民俗,社會交際詞語與民俗等內容進行瞭有關探析。
目錄
章 緒論
節 詩詞中的民俗事象
第二節 歇後語、諺語中的民俗事象
第二章 漢字與民俗
節 古文字中的民俗
第二節 漢字形體與民俗心理
第三節 漢字與命名習俗
第四節 幾種與漢字有關的民俗事象
第三章 禁忌語、委婉語和口彩語
節 語言禁忌
第二節 口彩語
第四章 俗語與民俗
節 俗語與民俗的關係
第二節 歇後語、諺語與民俗文化
第五章 語音與民俗
節 語音崇拜
第二節 語音避忌
第六章 稱謂語俗
節 稱謂概說
第二節 稱謂語俗的特徵
第三節 中西方稱謂語俗的差異比較
第四節 漢語稱謂語俗舉隅
第七章 民俗文化詞語
節 數字詞語
第二節 顔色詞與民俗
第三節 方位詞與民俗
第四節 十二生肖動物與民俗
第八章 社會交際詞語與民俗
節 方言土語與民俗
第二節 隱語行話與民俗
第三節 禮貌語與民俗文化
第四節 詈罵語與民俗
第五節 新詞語與民俗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封麵那淡雅的靛青色調,配上古樸的隸書字體,立刻營造齣一種沉靜而富有曆史感的氛圍。初次翻閱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對“地方性知識”與“口頭傳統”之間復雜關聯的精妙梳理。他沒有落入將民俗簡單等同於鄉野傳說的窠臼,而是將視角聚焦於特定社群的語言實踐如何內化瞭其世界觀和倫理規範。書中關於某一西南少數民族祭祀儀式中,特定祈福語匯的音韻結構如何映射其祖先信仰體係的段落,簡直令人拍案叫絕。那種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痕跡,從對語料的精確標注到對語境的層層剖析,都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研究對象的敬畏之心。它不僅僅是在記錄語言現象,更像是在試圖復原一套失落的認知圖景。唯一讓我感到略微遺憾的是,在探討語言變遷與現代性衝擊的部分,分析略顯宏觀,若是能再穿插幾個鮮活的、具體的村落案例,使得理論與鮮活的民間敘事形成更緊密的對話,那麼這本書的感染力或許會更上一層樓。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啓瞭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語言習慣的全新認知。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涉及復雜的社會語言學概念,也能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日常的場景描繪來闡釋。比如,書中對“禁忌語”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使用差異的對比分析,遠比教科書上的定義要深刻得多。我尤其對其中探討的“玩笑話”的社會功能一章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俚語和雙關語,如何微妙地維護或挑戰著群體內部的權力結構,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與朋友間的每一次互侃。這種深入淺齣的錶達,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進入這個迷人的領域。不過,在某些章節中,作者引用的理論框架似乎略顯陳舊,如果能適當地引入近十年在數字人類學和媒介傳播領域的新興理論來佐證觀點,或許能讓全書的學術前沿感更加突齣,使其論證更具穿透力。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語言學領域一直持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一片充滿艱澀術語的蠻荒之地。然而,這部書卻以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將那些原本冰冷的概念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方言中錶達“愧疚”情感的詞匯時,所使用的語言是如此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仿佛能讓人真切感受到那種無聲的、微妙的心理活動。這不僅僅是學術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情感幽微之處的“語言誌”。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遺忘”的探討,即當一種特定的民俗實踐消失後,與其相關的語言如何隨之消亡或被替代,那種對文化消逝的憂患意識,是貫穿全書的深沉底色。要說不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語言復興”或“文化再造”的積極嘗試。目前,對消亡的記錄已經足夠詳盡,但如果能有一章探討當代年輕一代如何以創新方式重拾或改造這些古老語言形式,或許能給讀者帶來更多的希望和行動的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匠心獨運,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精心編織的藤蔓,層層遞進,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它並沒有采取傳統按地域劃分的僵硬模式,而是以“功能”為綱,圍繞著語言在儀式、勞動、情感錶達和身份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展開論述。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討論“勞動號子”時,不僅記錄瞭歌詞,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聲學分析揭示瞭其節奏與特定農耕動作的同步性,這不僅僅是語言學,簡直是人類行為學與聲樂學的完美結閤。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民俗語言”的邊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試圖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尋找類似的影子,這種自我反思的體驗是閱讀學術著作中難得的享受。唯一的瑕疵或許在於,部分章節的篇幅分配略顯失衡,關於神話傳說的語言研究部分信息密度過高,讓人在短時間內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消化,而其他章節則相對舒展,這種節奏的起伏略微影響瞭整體閱讀的順暢感。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是一種深入到文化“肌理”的迴溯之旅。它摒棄瞭宏大的曆史敘事,轉而關注那些在民間口耳相傳中流轉的微小片段。作者對於“稱謂語”的研究尤其精妙,他通過分析不同村落中對“伯、叔、兄”等詞匯的細微差彆,勾勒齣瞭當地宗族關係的微妙層級與人際張力,這種社會結構層麵的洞察,是通過語言這個最敏感的傳感器捕捉到的。我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偵探般的執著,為瞭一個特定的詞源,他願意追溯數百年甚至更久的文獻流變。全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參考文獻的廣度和深度都令人贊嘆。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我會說,書中對當代電子媒介對民俗語言影響的分析略顯保守和片麵,似乎更側重於傳統民間傳播的路徑,對於網絡用語中模仿甚至戲仿傳統語言的現象,若能納入分析視野,無疑能讓這部“初探”更具麵嚮未來的視野和廣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