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木家庭系统排列:核心原理、操作实务与案例解析9787122307729周鼎文

正版木家庭系统排列:核心原理、操作实务与案例解析9787122307729周鼎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鼎文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系统排列
  • 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周鼎文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
  • 精神分析
  • 咨询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7729
商品编码:2918350939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家庭系统排列:核心原理、操作实务与案例解析

定价:49.80元

作者:周鼎文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223077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由系统排列导师、道石国际系统排列学院(TAOS) 创办人周鼎文亲自执笔。2.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原理、实操,一本。

内容提要


家庭系统排列是一门透过现象“看到”真相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直达问题核心、根源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欧美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各地系统排列工作坊的开展也是如火如荼,但水平层次不齐。 本书由系统排列导师周鼎文教授执笔,亲授如何培养排列师的四大核心能力,从知识、技巧、观察感知与实操下手,其中特别选出华人家庭常见的议题,编写成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模板,让所有准排列师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有效掌握系统排列的操作,在排列中逐渐呈现问题的根源,找到真相,解决问题,对家庭系统排列技术的提升有帮助。

目录


章 系统排列概论

一、系统排列简介 002

二、系统排列的历史与发展 003

三、系统排列与中国文化 004

四、系统排列的工作方式 005

五、系统排列的信息场域 006

六、系统排列的应用领域 008

七、系统排列的四大意义 009

八、谁属于我们的家庭系统 009

(一)血缘关系系统 011

(二)非血缘关系系统 011

九、绘制属于自己的家族图 012



第二章 排列师如何养成

一、排列师心态养成 014

(一)排列师七大戒律 014

(二)助人心态“八大问” 014

(三)排列师“八大德行” 018

二、排列师的四大核心能力 020

(一)知识 021

(二)观察与感知 021

(三)实作 022

(四)经验 022



第三章 系统排列核心知识

一、良知 024

(一)罪恶感与清白感 024

(二)良知的分类与作用 025

1.个人良知 025

2.集体良知 026

3.灵性良知 026

(三)个人良知如何运作 027

(四)集体良知如何运作 028

1.完整性 028

2.平衡性 029

3.层级顺序 029

(五)灵性良知如何运作 030

二、生命五大法则——灵性灵知的运作法则 032

(一)整体法则 032

(二)序位法则 033

(三)平衡法则 034

(四)事实法则 035

(五)流动法则 036

三、认同与牵连纠葛 038

(一)什么是认同与牵连纠葛 038

(二)牵连纠葛的来源 039

(三)牵连纠葛的解除 040

四、情绪模式 041

(一)原始情绪 041

(二)替代情绪 041

(三)承接情绪 041

(四)情绪 042



第四章 系统排列核心技术

一、操作的四大步骤 046

步:“起” 046

第二步: “承” 047

第三步:“转” 048

第四步: “合” 049

二、转化阶段的十大技法 050

(一)鞠躬尊重法 050

(二)语言引导法 051

(三)情绪转化法 051

(四)面质挑战法 052

(五)回归序位法 052

(六)案主面对法 053

(七)联结祖先能量法 054

(八)提高层级法 055

(九)敲击震动法 056

(十)面对事实法 057

三、排列师操作时心中“五要问” 059

一要问:“是否要开始这个排列?” 059

二要问:“解决之道要从哪里切入?” 060

三要问:“爱在哪里?”“爱在哪里?”“爱在哪里?” 060

四要问:“要如何表达爱?” 061

五要问:“是否必须中断这个排列?” 061

四、一对一个案系统排列操作要点 062

(一)小人偶排列操作法 062

(二)白纸或彩色卡纸排列操作法 063



第五章 系统排列操作实务

一、华人家庭常见议题八大操作技术模板 066

(一)童年与母亲分离的经验:完成中断联结(IROM) 066

(二)重男轻女:接受自己,并请求祝福 070

(三)堕胎:表达情感,心中给位置 072

(四)退出父母冲突:回归序位 073

(五)伴侣分离,告别前任伴侣:承认、负责、心中给位置 075

(六)夫妻失和:彼此有责任,要一起面对 077

(七)协助孩子面对父母离婚:尊重与两个父母都爱 077

(八)亲人死亡:哀悼辅导 077

二、排列现场紧急状况处理实务 080

(一)代表状况处理 080

(二)案主问题状况处理 083

(三)团体成员问题状况处理 084

三、有关操作实务的指导建议 085

(一)对于代表的建议 085

(二)对于案主的建议 085

(三)对于排列师的建议 086

四、系统排列的定位与法律层面的注意事项 087



第六章 系统排列案例与解析

案例1 “单亲家庭”的孩子:拾回对爸爸的爱 090

案例2 “大龄圣女”:告别初恋的痛 096

案例3 “给自己一个机会!”:夫妻问题、沉溺酒瘾、开快车106

案例4 错站到儿子的位置:父亲未圆满的前任伴侣与孩子 112

案例5 “他为什么经常乱发脾气?”:丈夫承接了他母亲的愤怒115

案例6 孩子的便秘与口臭:无法释怀的死亡事件 117

案例7 与领导发生冲突,怎么解?——人际关系与父亲的关联120

案例8 我背不了你,但我会陪伴你:助人者的自我整理 124



第七章 如何提升观察力与感知力

一、 观察力与感知力 130

(一)排列师训练观察力与感知力的原因 130

(二)排列中观察感知的对象 130

二、如何训练感知力 133

(一)静心训练 133

(二)观摩当事人和实操当事人 133

(三) 排列中没有企图心 134

(四)日常生活训练 134

三、感知力提升练习 134

(一)AB扫描法 134

(二)情绪感知训练 135

(三)身份感知训练 135

(四)人物、地点、事件信息感知训练 135



第八章 系统排列操作中的团体练习

一、团体暖身练习 138

(一)相互问候 138

(二)等边三角形移动练习 139

二、身体觉知练习 140

(一)走路的觉知 140

(二)身体位置的觉知:基础版 140

(三)身体位置的觉知:进阶版 141

三、集体排列练习 142

(一)与妈妈或爸爸联结的排列 142

(二)面对疾病的排列 143

(三)与金钱关系的排列 143

(四)尊重家族女性长辈命运,活出自己生命的排列 144

四、内在排列冥想 144



第九章 系统排列参与者常见问题答疑

一、系统排列的效用如何发生 150

二、哪些人适合接受系统排列? 150

三、什么时候需要做排列? 151

四、做完一个排列后,我需要做什么 151

五、同样的议题可以多次排列吗? 151

六、如果本人不在场,是否可以做排列? 152

七、不同的系统排列师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吗 152

八、为什么"代表"可以感应到不认识的人的感觉? 152

九、系统排列是一种催眠技术吗? 153

十、不同的人担任代表,反应是否会不同? 153

十一、担任系统排列的代表是否有危险性? 153

十二、要学习成为一位优良的系统排列导师有什么要求? 154

十三、家庭系统排列参与者事先准备事项有哪些? 154

十四、学习系统排列读物有哪些? 155



附录 道石国际系统排列学院简介(TAOS Academy)156

作者介绍


系统排列导师道石国际系统排列学院(TAOS) 创办人亚洲系统排列大会主席中国系统排列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培训网系统排列训导师考试出题教授中国教练师协会系统排列研究会华人特级专家顾问中科院心理所首届家族系统排列高峰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

文摘


序言



深度探索人类心灵的隐秘图景:聚焦于人际联结、创伤疗愈与个体成长的综合指南 本书旨在为对人类心灵深层运作、复杂人际关系动力以及有效疗愈路径抱持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极具实践指导价值的知识框架。它立足于人本主义、系统动力学和深度心理学的前沿洞察,构建了一套多维度、跨学科的整合视角,用以理解个体在生命旅程中所经历的连接、断裂、创伤与重塑。 本书并非仅仅是某一特定疗法或理论的罗列,而是一部引领读者深入探究“人是如何成为他所是”这一宏大命题的案头伙伴。我们相信,个体的福祉与满足感,根植于其与原生家庭、社会环境乃至更广阔的宇宙的联结质量之中。因此,本书将重点剖析以下几个核心领域,力求提供超越传统治疗范畴的深刻洞察。 --- 第一部分:关系的原型与联结的本质(The Blueprint of Connection) 本部分致力于揭示人类关系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演化历程。我们探讨的焦点在于:是什么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模式? 1. 依恋理论的现代延伸与应用: 深入解析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斯的经典理论,并结合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阐释早期依恋关系(特别是与主要照料者的联结)如何在成人期转化为内在的工作模型。我们将详细描述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依恋模式的内在体验、外在表现及其对亲密关系、职业选择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重点将放在如何识别这些潜意识模式,并为个体化重塑奠定基础。 2. 权力、边界与角色动态: 人际系统(无论是家庭、伴侣还是工作团队)总是存在着权力分配、边界设定和角色期望的复杂网络。本书将细致分析家庭中的“隐性规则”——那些不言自明却具有强大约束力的规范。我们将探讨角色固化(如“英雄”、“替罪羊”、“调解者”)如何服务于系统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个体真正的需求。如何清晰、坚定而又不失慈悲地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个人边界,将是本节讨论的重中之重。 3. 沟通的深度层次: 超越语言的表层信息,我们深入探讨情绪的流动、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以及“情感涟漪效应”。如何识别关系中的“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及其在当前互动中的投射,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本书将教授一套精确识别和回应他人深层情感需求的技能,从而将对话从冲突导向转向理解导向。 --- 第二部分:创伤的印记与身体的智慧(The Residue of Trauma and Somatic Wisdom) 创伤并非仅仅是发生在记忆中的事件,它是一种刻入神经系统和身体组织中的生存状态。本部分着眼于创伤的生理、情感和存在层面的影响,并探讨整合路径。 1. 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创伤如何重塑大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理解“冻结”(Freeze)、“战斗/逃跑”(Fight/Flight)反应的生理机制,是进行有效疗愈的第一步。本书强调,身体并非创伤的容器,而是带着其智慧的向导。 2. 代际创伤的传承机制: 探讨“跨代影响”(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的概念,即祖辈和父母未解决的痛苦如何通过基因表达、养育方式和社会叙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代。我们将引入“创伤的继承者”概念,帮助读者辨识那些并非源于自身经历,却被不自觉背负的家族情绪负担。 3. 身体导向的整合方法: 本部分将介绍一系列强调身体在疗愈中核心作用的技术。这包括如何安全地“重新锚定”(Resourcing)身体,如何在不引起过度唤醒的情况下,温和地接触和处理被压抑的情绪能量。重点在于培养“内在的观察者”能力,允许身体信息浮现、被看见、并最终得到安抚和重新组织。 --- 第三部分:自我重构与意义的追寻(Reconstruction of Self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 最终,所有关系和创伤的探索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回归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我。 1. 叙事疗法与个人神话的重写: 人类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和自我。本书探讨个体如何构建和固化“自我叙事”,尤其是那些限制性的、负面的信念系统。我们将提供结构化的练习,引导读者识别这些旧有“神话”,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生活中的“反例证据”,从而建构一个更具赋权和未来导向的新故事。 2. 整合内在的破碎部分: 借鉴内部家庭系统(IFS)等模型,我们将引导读者识别内在的“受害者”、“批判者”、“经理人”等各种“内在自我部分”。我们强调,这些部分并非需要被消灭,而是需要被理解、被倾听和被接纳。学会与内在的冲突和解,是实现内在和谐的关键。 3. 伦理与存在的责任: 深入讨论个体在发现自身系统动力后,对自身生命和对更大共同体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真正的成长必然带来对“我是谁”以及“我将如何存在”的深刻反思。本书鼓励读者将个体疗愈的成果,转化为对社群、环境和未来世代的积极贡献。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包括: 致力于深度个人成长的普通读者;希望拓宽疗愈视野的心理咨询师、社工和教练;以及所有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渴望从根本上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联结规律的探索者。它不是一本快速解决问题的手册,而是一张通往内在复杂景观的、细节丰富且充满希望的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自我成长领域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在讲解“家庭系统排列”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心理治疗的范畴,而是将其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人生层面。书中对于“家族图腾”、“祖先印记”的阐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族历史的连接,以及这些连接如何影响着我的当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限制性信念”的探讨,他指出很多限制性信念并非源于个人,而是家族代际传递的结果,而系统排列正是打破这些限制性信念的有效途径。书中提供了很多可以自我进行的练习,比如“我与我的父母”、“我与我的事业”等,这些练习虽然简单,但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触及到内在的真实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充满了智慧和温暖,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安心和被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木家庭系统排列”的书,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个疗愈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作者在介绍核心原理时,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能量场”、“连接”、“归属感”等概念变得非常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原生家庭模式”的部分,它帮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上一些长期困扰我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并且理解了这些模式背后可能存在的家庭动力。书中关于“定位”和“流动”的章节,也让我对如何在排列中调整能量流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强调了排列师的“空性”和“觉察力”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系统排列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身心整合的体验。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尝试着去观察自己的内在感受,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一些简单的排列原则,比如在思考家庭决策时,会更有意识地去考虑整个系统的平衡和每个成员的需求。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以及对人心和家庭系统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健康议题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家庭动力并提供有效疗愈方法的书籍,这本书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对于“爱的序位”和“归属感”的阐述,让我对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指出,很多我们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其实是对家族系统的一种“爱的表达”,尽管这种表达可能是不恰当的。书中关于“显化”和“转化”的章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如何通过排列来释放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家族模式,并显化出更有力量的人生。我被书中作者的专业性和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家庭关系中,精准地找到那个“症结”所在,并通过排列引导系统走向健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对生命真相的深刻探索,也是一次对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宝贵指引。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疗愈方法有所了解的读者,在接触“木家庭系统排列”之前,我对它其实抱有一些审慎的态度。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彻底打消了疑虑。作者在书中对于“能量共振”、“潜意识连接”的描述,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妙,但通过他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变得不再难以理解。他将那些抽象的能量流动,具象化为“看不见的线”、“流动的河流”,帮助我建立了直观的认知。书中关于“断开与连接”的章节,让我明白了为何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感到痛苦和挣扎,以及如何通过排列来重新建立健康的连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尊重”、“臣服”的理念,这与我以往接触到的很多强调“改变”和“控制”的疗愈方法截然不同。作者鼓励我们去“看见”和“接纳”原本的样子,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寻找生命中的流动与和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和关系的全新哲学。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操的指导。我被书中大量的实操案例深深吸引,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复杂和棘手的家庭问题,而是详细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系统排列来梳理和化解。每一个案例都提供了详细的排列过程,包括代表的选择、他们被放置的位置、以及排列师与代表之间的对话。我通过阅读这些案例,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排列,从中学习到了如何观察能量的变化,如何捕捉那些微妙的身体反应,以及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来引导系统走向和谐。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无评判”的态度,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生活中常常习惯于评判他人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示。作者反复强调,系统排列的目标不是改变过去,而是理解和接纳,从而释放能量,让爱流动起来。书中关于“隐藏的忠诚”、“替代表达”等概念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有着深刻的家族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