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闓運縱談謀國大計,曾國藩以茶代墨,連書“狂妄,狂妄,狂妄”
鬍林翼迴到武昌後幾天便去世瞭。噩耗傳來,曾國藩哀傷不已,哭道:“潤芝赤心以憂傢*,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護諸將,天下再難找這樣的好人瞭。”又親撰*挽聯:“逋寇在吳中,是先帝與藎臣臨終恨事;薦賢滿天下,願後人補我公未竟勛名。”派貞乾代錶他帶著挽聯和奠金到武昌祭吊。
這時,駱秉章奉調督辦四川軍務。曾國藩去信,嚮他推薦劉蓉佐幕,並詳告劉蓉之纔可勝封疆大任。又與官文閤議,薦李續宜為鄂撫、毛鴻賓為湘撫。
這時楊載福由湖口來安慶哭臨,並與曾國藩道及“載福”二字犯瞭今上“載淳”的諱,擬改名嶽斌。又說鄧翼升本姓黃,幼年喪父,隨母改適鄧氏,遂從鄧姓,現已升至副將,例應復姓歸宗,請代嚮朝廷奏明。
曾國藩滿口答應:“改名嶽斌,是對皇上的尊崇;復姓歸宗,是對祖宗的孝敬。這都是大好事。尤其是鄧翼升的情況,湘勇中可能不少,要藉此廣為宣傳,鼓勵大傢都來積功受賞,像他那樣,由皇上親頒復姓歸宗,這樣的孝子賢孫幾多榮耀,幾多風光!”
不久,從熱河行宮陸續寄來上諭,嘉奬攻剋安慶有功人員:曾國藩賞加太子少保銜;曾國荃加布政使銜,賞穿黃馬褂;曾貞乾免選本班,以同知直隸州盡先選用,並賞戴花翎;又謚曾國華為湣烈,以彰其為國捐軀的忠烈。國藩接旨又喜又懼,急速發密信至廬山,囑六弟韆萬韆萬不能下山。曾國藩注意到上諭*改過去成例,直呼湘勇為湘軍,這點尤使他欣喜。他想起過去在這件事上對王錱的指責,對左宗棠的規勸,覺得自己的謹慎穩重還是對的。今後可以堂而皇之地叫湘軍,而不擔心遭人譏責瞭!
三省巡撫的實授也下來瞭:皖撫彭玉麟、鄂撫李續宜、湘撫毛鴻賓,*概照曾國藩所薦允準。李、毛歡歡喜喜地上任瞭,唯獨彭玉麟堅辭不受。朝廷拿他沒辦法,隻得改授兵部右侍郎,調李續宜為皖撫,嚴樹森為鄂撫。
接著又運來*箱新主頒賞的大行皇帝的遺念衣物。曾國藩焚香頂禮,對著北邊跪拜後,命人將箱子打開。賞物包得很嚴實。外麵*層牛皮,牛皮拆開後,又是*層毛氈,毛氈拆開後,遺念衣物齣來瞭:冠*頂,以上紅絲結頂;青狐胲袍*件;西洋精錶*隻;玉扳指*件,上刻“嘉慶禦用”四字;淡黃東珠念珠*串;大小橘黃壽山印章石十枚。均注明係大行皇帝生前喜愛之物。曾國藩捧著這些遺念衣物,又大哭瞭*場。這是第二次得遺念物瞭。十二年前道光帝去世時,曾國藩以正二品侍郎身份領得*件春綢大衫。後來纔知是件假的,真的早讓太監拿走,高價齣賣瞭。這次遠在安慶,卻得到如此多如此貴重的真品,怎不令他感激涕零呢?對他傢兄弟四人的嘉奬,三省巡撫完全照他的推薦任命以及這箱遺念衣物的頒賞,這三件事使曾國藩深深感到,鹹豐帝雖已大行,新主對自己依然眷顧甚隆,堅決地、毫不猶豫地拒絕鬍、左、彭的試探,是非常正確的。皇傢的天高地厚之恩,永遠不應該忘記!
“大人,王壬鞦先生前來拜見。”荊七進來稟報。
“他怎麼到這裏來瞭?”曾國藩正想著時,王闓運已經進來瞭。
“幸會,幸會!”*彆七年,王闓運顯得比過去成熟老練多瞭,倜儻不羈的性格中更增添幾分軒昂的氣概。這幾年,王闓運以“衣貂舉人”名揚京師。這裏有個故事。有次肅順上奏章,鹹豐帝看後問“這篇奏章是誰寫的?”肅順答:“傢中西席湖南舉人王闓運。”鹹豐帝又問:“此人為何不齣仕?”肅順答:“此人非貂不仕。”鹹豐帝說:“可以衣貂。”當時規矩,二品以上的大員和翰林纔可以穿貂皮衣。翰林品級雖不高,因為是天子門生,故也可以享受這種待遇。從那以後,彆人就稱王闓運為“衣貂舉人”。
“湘軍攻剋安慶,闓運特來嚮宮保和九帥賀喜。”王闓運仍像當年那樣,恭敬而又大方地笑著說。
“安慶雖光復,皇上卻龍馭上賓,這種時候,說什麼賀喜*類的話。”曾國藩和王闓運對麵而坐,將他仔細地看瞭*陣。“聽說你*直在肅中堂傢當西席,為何有空到安慶來?”
“我離開肅中堂傢有半年瞭,這*嚮*直在山東作客。”王闓運端起茶杯,喝瞭*口,忽然正色道,“大人,傢*大亂在旦夕,闓運想求大人賜*良策以避風險。”
“壬鞦此話從何說來?”曾國藩驚問。
“大人,不是晚生危言聳聽,朝廷早晚必有大動亂。”王闓運平平和和地說,“大人,有人上摺,叫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你知道嗎?”
曾國藩搖瞭搖頭。
“龍皞臣現尚在肅中堂傢,離濟寜前,我收到他的信,信上說起此事。”王闓運拿齣*封信來,雙手遞給曾國藩。龍皞臣信裏提到禦史董元醇上疏,建議皇太後垂簾聽政;還提到恭王赴熱河行宮吊喪,並說九月底大行皇帝梓宮迴京等事。看來,局勢的確越來越復雜。曾國藩沉默瞭好長*陣子,纔慢慢吞吞地吐齣*句話:“我朝無太後臨朝的先例。”
“正是大人所說的,不能行垂簾聽政。”王闓運*副正氣凜然的姿態,“縱觀史冊,凡女主臨朝,國必大亂,晚生所憂正在此。”
在這點上,曾國藩與王闓運所見相同,但他不能像王闓運*樣,如此毫無顧忌地直言。須知議論的不是前朝往事,而是當今太後,稍*不慎,就可能招緻奇禍。他思索良久纔說:“肅中堂纔乾,世上少有,有他和其他七位王公大臣輔佐,哪裏還要太後操心!”
“大行皇帝臨終前授瞭兩顆印信給兩位太後,*顆印曰‘禦賞’,送給慈安太後,*顆印曰‘同道堂’,送給慈禧太後。大行皇帝說,今後上諭必須經兩位太後審閱,前蓋禦賞,後蓋同道堂,方可發齣。”
王闓運這幾句話,解開瞭曾國藩心中的大疙瘩。這些日子發來的上諭,上麵都蓋有這兩個印章,他*直不解這是何故。他暗暗地想:“大行皇帝此事辦得欠思量,倘若顧命大臣擬的旨與太後意見相左如何辦呢?”不料,王闓運把他心中的顧慮挑明瞭:“大人,假使肅中堂辦的事與太後完全*緻,那就好辦,或者太後不管事,隻履行鈐印手續也好辦,但偏偏那慈禧太後也有纔乾,好師心自用,今後有戲看瞭。”
曾國藩的心開始緊張起來,自古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大事必得聖心獨裁纔是。太後、顧命大臣共同處理政事,的確會增加許多麻煩。皇上*貫英明,為何這事又不英明呢?
“大人,我想總有*天,太後會藉她六歲兒子之口,對肅中堂他們下毒手的。”王闓運漫不經心地說。曾國藩的手卻突然像被馬蜂刺瞭*下似的抖起來。
“沒有這樣的事,不要亂說。”話雖嚴厲,但語氣緩和,臉上亦無慍色。
“大人,肅中堂力矯弊政,重用漢人,尤其重用大人和湘軍,是我大清興盛的棟梁。但肅中堂也有緻命的弱點,他權欲太重,心胸狹窄,我看他早晚要齣事。”
曾國藩不願意看到肅順垮颱,這對他、對湘軍都是不利的。他微笑著對王闓運說:“肅中堂於你有知遇之恩,你應該指點他*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幫他的忙。”
“肅中堂這個弱點我說過多次,但沒有引起他的重視。這次我特地從濟寜日夜兼程趕到安慶,就是想請大人為傢*,為肅中堂,也為湘軍辦*件事。”王闓運懇切地說。
“我為他辦什麼事?”曾國藩意識到此事非比*般。
“大人。”王闓運正瞭正身子,以素日少見的嚴肅態度端坐在椅子上,托齣他*番深思熟慮的計劃來,“當今天下形勢,處在*觸即發之時。肅中堂等輔政八大臣,如同臥危樓、遊浪尖,隨時都有滅頂之災。以晚生看來,肅中堂*旦下颱,則中國局麵將無人可收拾。那時,發撚亂於內,夷人侵於外,我大清二百年江山岌岌可危。大行皇帝辭世以來,朝廷嘉奬之隆、賞賜之厚,宮保為**人。可見無論是兩宮皇太後,還是輔政八大臣,在對宮保的依畀上是*緻的。故晚生環顧朝野,今日能救我大清者,唯有宮保*人而已。現在皇太後不甘於覽奏鈐印之虛位,要垂簾乾預國是。禦史明奏,太後機心,依晚生之見,均不足以製服肅中堂等。*則祖製重於泰山,二則肅中堂乃大行皇帝托孤大臣,上諭煌煌,闔朝共知。但皇太後會走齣*步棋來,這步棋為大行皇帝之失誤,而肅中堂又失察,那便是與京師恭王聯絡,叔嫂閤謀,政變於宮闈。”
曾國藩神情肅然起來,他暗自佩服王闓運對局勢看得深透,分析得精闢。
“本來,”王闓運換成瞭平緩的口氣,條理井然地說下去,“大行皇帝應該牢記周公輔成王的古訓,效法本朝多爾袞輔順治爺的先例,任命恭王為攝政王,將幼子托付與他,再囑咐肅中堂盡心協助恭王。這樣盡管新主衝齡,政局會確保穩定。大行皇帝已去,自然不能再苛論,當今之計,隻有宮保自請入覲,申明祖製,說明不能行兩宮垂簾聽政的道理,再與肅中堂*起謁見恭王,務請恭王以社稷為重,泯滅前嫌,輔佐新主。這樣,上有賢明至親之攝政王,下有乾練威斷之肅中堂,外有手握重兵之曾宮保,大清朝廷即使遭遇暴風驟雨之襲擊、天崩地裂之災禍,也可上下同心,朝野協力,共度危難,穩如磐石。如此,大人對傢*的貢獻,將遠勝攻取*城*地,韆年青史,將永標大人忠貞為國之赤心!”
王闓運越說越意氣昂揚,曾國藩則越聽越冷靜。眼前這個聰明異常的書生,為肅順計,可謂遠謀深算,處心積慮,但他畢竟是個年輕的書生,閱世尚淺。以肅順之性情,他要執掌國政大權,豈會自請恭王當攝政王?說不定大行皇帝沒有要恭王攝政,正是齣自肅順的主意!與肅順謀此事,無異與虎謀皮,自討苦吃。再說,肅順跋扈,積怨甚多,恭王願不願意與他共事,也很難講。若自請入覲申明祖製,肅順、恭王兩邊討不討得好尚不可預蔔,先得罪瞭兩個皇太後,卻是肯定的事。以慈禧太後之為人,得罪她豈有好處!現在是太後、顧命大臣、恭王三方在明爭暗鬥,三個方麵不管誰勝,都必定要依靠自己,何必要介入這中間呢!在安慶靜觀時局變化,以不變應萬變,乃是目前的**態度。主意打定,曾國藩笑著說:“壬鞦,你的想法很好,但我*個外臣,豈能乾預朝政?再說前綫軍事瞬息萬變,也不允許我離開。”
曾國藩的斷然拒絕,如同寒鼕中*盆冷水劈頭澆到王闓運身上,他立時蔫蔫搭搭的,半天說不齣話來。但王闓運並不死心,定定神後,他又托齣第二個計策:“大人,你還記得鹹豐四年正月,在衡州齣兵前夕,晚生對大人講的那番話嗎?”
怎麼可能不記得呢?當年王闓運那番說辭,使初帶兵的曾國藩為之心跳血湧。現在,他已久曆沙場,連剋名城,對鬍、左、彭的暗示規勸,他處之泰然,王闓運那番話,至今想起來,也不過如此。曾國藩似有似無地點點頭。
“若大人覺得晚生剛纔所說的不妥當的話,大人可在安慶首舉義旗,為萬民作主。以大人今日之德望之實力,晚生可以擔保,不僅天下響應,四方影從,就連肅中堂也會心悅誠服地擁戴。”說到這裏,王闓運偷偷地看瞭*眼曾國藩,隻見他安然坐在案桌邊,低著頭,若無其事地以手蘸茶水在桌麵上畫著。王闓運暗思:這迴可能動心瞭。他興緻高漲:“肅中堂常說,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傢*齣力,唯知要錢,傢*遇有大疑難事,非重用漢人不可,尤其敬仰大人……”
“大人,摺差送來重要信件。”荊七進來,打斷瞭王闓運的話。
“好,我就來。”曾國藩起身,對王闓運說,“你來得正好。早幾天,安慶城裏*個姓曹的秀纔,自稱是曹子建的後人,送瞭*頁子建的手書給我。你是行傢,幫我鑒定*下,看是不是真跡。”
待曾國藩齣瞭門,王闓運走到案桌邊,隻見曾國藩剛纔以茶代墨寫的字尚未乾,仔細看時,竟是*長串“狂妄,狂妄,狂妄”!王闓運搖搖頭,嘴角邊泛齣*絲苦笑,心頭湧起*股悲涼。
剛看完《西遊記》全集,感覺自己也經曆瞭一場漫長的、充滿奇幻色彩的旅程。這套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每一捲都有獨特的插畫,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神怪故事,通過視覺的方式呈現得更加生動。 《西遊記》的故事,雖然從小聽到大,但每次讀,都會被其中的想象力所震撼。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豬八戒的貪吃好色,沙僧的忠厚老實,以及唐僧的囉嗦和執著,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妖怪,更是將中國神話的奇詭和瑰麗展現得淋灕盡緻。 這本書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想象力,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師徒四人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取經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磨礪、關於信念的隱喻。每一個妖怪,每一次磨難,都像是對主角們心性的一次考驗。 讀《西遊記》,你會感受到一種純粹的東方哲學,關於因果報應,關於修行得道,關於剋服心魔。這本書,可以作為孩子們的睡前故事,也可以作為成年人重溫童真的契機,它總能在不同的年紀,帶給人不同的啓迪。
評分這套《三國演義》的精裝版,簡直是愛不釋手。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質感徵服瞭,硬殼封麵,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字體大小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 故事本身就不用多說瞭,羅貫中的這部巨著,是中華小說的巔峰之作,也是我童年最深刻的閱讀記憶之一。從桃園三結義的豪情壯誌,到赤壁之戰的波瀾壯闊,再到最後的天下三分,每一個情節都充滿瞭智慧、勇氣和謀略。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曹操的奸雄本色,劉備的仁德寬厚,孫權的雄纔大略,以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的忠義無雙,張飛的勇猛過人……他們每一個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的眼前。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都會被其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動。 這本書不僅是曆史的傳奇,更是人生的教科書。它教會我關於忠誠、關於智慧、關於權衡利弊,也讓我明白瞭世事的無常和人心的難測。這套書,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
評分一口氣讀完瞭《紅樓夢》這套大部頭,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盛大的、卻又注定消散的繁華夢境。這本書的細節之處,簡直可以用“精雕細琢”來形容,每一個人物的對話,每一個場景的描寫,都充滿瞭韻味。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傢族的興衰為背景,講述瞭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悲劇,以及那個時代貴族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塑造的人物,沒有一個是臉譜化的,王熙鳳的精明潑辣,林黛玉的敏感多情,薛寶釵的端莊賢淑,賈母的慈愛威嚴……她們每一個都活靈活現,各有各的悲喜。 這部小說最令人著迷的,便是它對人情世故的細膩描摹。書中對女性的命運,對封建禮教的束縛,對人情冷暖的洞察,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它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那個時代女性命運的百科全書。 閱讀《紅樓夢》,你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宿命感。繁華終將落盡,美好終將破滅,這是一種美的極緻,也是一種哀的深沉。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和藝術魅力。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慨。
評分最近一口氣讀完瞭《水滸傳》全本,真是讓人痛快淋灕,也扼腕嘆息。這本書以北宋末年為背景,描繪瞭一群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漢,他們的故事充滿瞭反抗精神,但也夾雜著時代的悲劇。 梁山一百單八將,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魯智深的粗獷豪邁,武鬆的義薄雲天,林衝的忍辱負重,李逵的魯莽衝動……他們雖然齣身各異,但都懷揣著一顆不屈的心,被官府的壓迫逼入瞭絕境,最終聚集在梁山,成為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小說的情節設計十分精彩,從“拳打鎮關西”到“武鬆殺嫂”,再到“智取生辰綱”,每一個故事都驚心動魄,引人入勝。作者筆下的江湖,充滿瞭義氣,也充滿瞭血腥。它真實地反映瞭那個時代社會的不公,以及普通百姓的疾苦。 然而,《水滸傳》的結尾,也是最為令人心痛的部分。梁山好漢最終接受招安,四處徵戰,最終死的死,散的散,讓人不禁為他們的命運感到悲涼。這似乎在訴說著,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個人的力量終究難以改變大勢。這本書,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風貌和民間文化的重要窗口。
評分最近讀完《大明王朝1566》這本書,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小說以嘉靖年間嚴嵩專權,朝廷內外矛盾重重為背景,生動地刻畫瞭嘉靖帝、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一係列復雜的人物形象。書中對於官場的黑暗、人性的貪婪、權力的腐蝕,展現得淋灕盡緻,每一個細節都透著一股令人窒息的真實感。 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可謂功力深厚,嘉靖帝的多疑、玩弄權術,嚴嵩的老謀深算、心狠手辣,徐階的城府極深、善於周鏇,張居正的少年英纔、雄心勃勃,都躍然紙上,仿佛親眼所見。特彆是小說的情節設計,環環相扣,扣人心弦。圍繞著“改稻為桑”這一經濟事件,牽扯齣無數的黨爭、傾軋、陰謀,看得人熱血沸騰,又不禁為其中的無奈和悲涼感到唏噓。 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寫曆史,更是在解剖政治,解剖人性。它揭示瞭在那個時代,權力如何扭麯人心,理想如何被現實碾碎。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感受著人物的掙紮、選擇與命運。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人性有瞭更復雜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