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鼏宅禹迹 | 作者 | 孙庆伟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61225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本书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
| 作者简介 | |
| 孙庆伟,江西上饶人。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 |
| 目录 | |
| 前言 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 章 夏史考索 节 系年 一、 夏后世系 二、 夏代积年 附:今本《竹书纪年》“夏纪” 第二节 都邑 一、 夏都综考 二、 都邑变迁与王朝兴衰 第三节 族氏 一、 同姓族氏 二、异姓族氏 第四节 史事 一、 茫茫禹迹 二、 禅让与世袭 三、 失国与中兴 四、 孔甲乱夏与桀放南巢 第二章 “禹域”内的龙山遗存 节 豫西和豫中地区的龙山遗存 一、典型遗址文化面貌分析 二、 豫西和豫中地区龙山晚期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类型 第二节 豫东鲁西皖北地区的龙山遗存 一、 典型遗址文化面貌分析 二、豫东、鲁西、皖北地区龙山晚期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类型 第三节 豫北冀南地区的龙山遗存 一、典型遗址文化面貌分析 二、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晚期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类型 第四节 晋南地区的龙山遗存 一、 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 二、 陶寺文化的分期及其族属问题 三、晋南地区其他典型遗址 四、 晋南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类型 第三章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 节 二里头遗址 一、发掘概况 二、宫城 三、 围垣作坊区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与测年 一、分期诸说 二、测年反复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一、核心器物群的重要意义 二、从墓葬材料看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三、从居址材料看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第四节 东下冯类型的归属和“新砦期”的困惑 一、东下冯类型的归属 二、“新砦期”的困惑 第四 解读“夏文化” 节 对“夏文化”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夏文化”的族属主体 二、“夏文化”的时间跨度 第二节 对夏文化上限的解读 一、“禹征三苗”的考古学解读 三、玄圭的扩散与夏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对夏商分界的解读 一、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 二、偃师商城与夏商分界 三、郑州地区的“二里岗革命” 结语 不忘初心,重建夏代信史 附录一:疑古还是信古——民国史家对于古史的基本态度 附录二:考古学与古史重建 附录三:访谈:如果通过考古学重建上古史 |
| 编辑推荐 | |
| 为什么《剑桥中国上古史》和《哈佛中国史》分别是从商代和秦汉开始叙述中国的历史?为什么大众熟知的易中天的《中华史》认为中国的信史只有3700年? 本书作者对当前主流的“无夏”的中国上古史叙述和实证主义史学持批判态度,认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怎样识别,因而旗帜鲜明地提出“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力图提出完整的“证据链”,阶段性地解决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得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但那些文字中流露出的对历史的敬畏、对先人的尊重,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的悲欢与离合。书中的一些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和情感力量,却是跨越时空的,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实,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充满了感恩之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绝对是花了心思的。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记述,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相结合,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经常会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漩涡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例如,在描述某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人物动机和决策过程,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选择,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而生动的人物群像。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塑造,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他们的无奈,都让我感同身受。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寓言。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仿佛与那些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拓展了我对“历史”的认知边界。我原以为历史就是一些年代、事件的堆砌,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在解读历史事件时,往往会深入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中,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些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们又折射出人类怎样的共性?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多元。它不再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当下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未来。这种启发式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普及。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尤其是对那些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不太了解的概念或人物,这反而促使我去主动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结论,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我持续学习的决心。我常常会把书中提到的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当作一个切入点,去挖掘更多相关的知识,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评分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极具艺术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能够将那些相对枯燥的历史事件,用一种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经常会因为一段精妙的描写而停下来,细细品味。比如,在描绘某个古代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作者的用词就极其精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复杂情感。而当描绘一些壮丽的场景时,他的文字又仿佛带着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种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似乎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意义远不止于过往的陈迹,更在于它对现在的启示和对未来的指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通过这些事件,探讨了许多深刻的哲学命题和社会现象。它让我思考,人类文明是如何发展至今的?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是否会重蹈覆辙?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这种对历史的“现实意义”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消遣读物,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排版清晰,字体舒适,更重要的是,其中穿插的插图和地图,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和代入感。比如,当我阅读到某个建筑的描述时,如果能看到相应的插图,就能立刻建立起清晰的画面,而不再需要依靠想象。又比如,那些精美的地图,不仅帮助我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更让我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地理格局和交通方式。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有效。我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这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读者提供了非常优质的阅读体验。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叙事逻辑来看,作者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有着清晰的主线和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条理性,将繁琐的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历史变得易于理解。书中的过渡非常自然,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会引出下一个章节的讨论,形成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同时,作者在引入不同观点和史料时,也表现出了相当的严谨性,让读者能够接触到更全面的历史图景,而不是被单一的叙述所局限。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历史,理解事件的多面性。读完之后,我会觉得整个知识体系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拓展和梳理,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框架。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益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别致,“鼏宅禹迹”,起初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充满古韵的名字,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翻开书页,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亲眼所见,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无论是古代建筑的描摹,还是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力求真实,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沉浸其中,体验那个时代的风貌。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叙述,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那些曾经辉煌或沧桑的过往,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优美的句子,感受作者文字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某些历史事件,也对一些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对文明的追溯,以及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探寻。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从一个懵懂的读者,逐渐成为一个对历史细节充满探究欲的探索者。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本厚重的古籍中,偶然发现了一段被遗忘的璀璨篇章,让人爱不释手,掩卷而叹。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对“鼏宅禹迹”这个名字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略到了它的深意。作者在字里行间,巧妙地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地理空间相结合,勾勒出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卷。它让我看到了历史是如何与我们的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地理标志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地图上的标记,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见证者。作者用一种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方式,将这些冰冷的地理信息赋予了生命,让我对这些地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敬畏感。这种将宏大历史与微观地理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新意,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在地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