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存义武学辑注——三十六剑谱
定价:80.00元
作者: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04844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
内容提要
建立于民国初年的中华武士会,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其肇始之功当首归李存义。然而,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其著作却在今天少有出版。本辑注收录了李存义先生传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对照简体字版,并邀请中华武士会首批教员、李存义弟子阎道生之孙阎伯群,定兴“李氏三杰”之一李星阶曾孙李洪钟合力校注,参阅多种版本,加以详明阐释,确保内容正宗且。
目录
章 总论第二章 分论
作者介绍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初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货满满”,但又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武术前辈,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他的毕生所学。排版上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图文并茂,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步法和身形的描述,配合得相当到位。我翻到其中一处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论述时,简直茅塞顿开。过去总是在感觉上理解,现在有了文字和图解的支撑,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武学秘籍,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考证、哲学思考和实践指导的综合性著作。我特别关注了校注者在边注中提及的一些现代解读,这使得传统武学理论能够更好地与当下的训练方法相结合,避免了陷入故纸堆的僵化。对于想深入研究传统武术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武术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传统武术体系感兴趣的朋友们。我拿到手之后,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致的装帧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但从目录和引言就能看出编者和校注者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整理资料,更是力求还原和阐释李存义老先生的精髓。作为一名业余习武者,我一直对形意拳的源流和那些失传的拳谱心生向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直达历史深处的窗口。我特别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比如对古籍文献的比对,以及对一些晦涩术语的详细注释,这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知识的严谨和可靠。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位武学大师的音容笑貌,那种朴实无华却又蕴含无穷变化的武学思想,真的非常引人入胜。期待能跟着书中的指引,在自己的练习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传统武术的经典很多都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扑朔迷离,信息碎片化严重。这本书的出现,犹如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项链。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剑法”的理论基础的讲解,那种对力学、对空间结构的精确把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运动生物力学”教材。书中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古典韵味的同时,又通过现代学术的梳理变得易于理解,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我甚至带着书去武馆和师父讨论过其中的一两个概念,师父也对校注者的扎实功底表示了高度的肯定。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武术读物,而是一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遗产。它不仅教会你如何“做”,更教会你如何“想”,如何去理解武术背后的文化密码。这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赞叹,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珍贵性。拿到书本时,那股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韧性,都透露着出版方对这套武学经典的尊重。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强烈的渴望,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精神食粮”的需求。我尤其喜欢校注团队在注释部分体现出来的学术态度——谦逊而又严谨。他们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出处,把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探讨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坦白说,我对“三十六剑谱”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光是想象李存义老先生当年是如何在实战中将这些招式融会贯通的,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这本书不仅是武学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值得所有热爱传统技艺的人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武学流派简单地进行高下之分,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套功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我之前读过一些偏向于“健身”或“表演”的武术书籍,读完后总觉得少了点“精气神”。而这本书,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种实实在在、直指人心的武术内核。特别是对“意念”与“形体”关系的阐述,非常精妙,它提醒习武者,外在的招式只是载体,内在的修为才是根本。校注者在整合不同版本时的严谨性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似乎在力求还原一个最接近原貌的武学体系,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是任何浮夸的现代武术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想要了解武学历史发展脉络,并希望找到真正“内功心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辨别真伪,回归本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