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4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
定价:200.00元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15371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涵盖频谱管理与检测、网络优化与规划、应急通信、软件无线电、终端技术与应用、无线网络与基础技术创新等诸多领域,全面反映我国无线及移动通信领域研究、部署、应用、运维、优化等的研究进展,书中有很多运营商一线人员的实验或者试商用的相关资料和经验总结,是一本业界非常少见的、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2014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38篇,内容涵盖无线通信技术与研究、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创新、频谱资源管理、通信网络运维与规划、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全面反映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部署、创新以及应用等新进展,充分体现我国产业链各方在这些领域的积极创新和深入探索。
《2014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可供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领域的运营人员、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偏向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研究者,我主要留意了论文集中关于纠错码的最新进展。2014年正是LDPC码和Turbo码理论应用趋于成熟但同时面临下一代需求挑战的时期。此集中收录了几篇关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译码复杂度优化的文章,特别是针对硬件实现的并行化处理方案。其中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凝视搜索(Gaze Search)的近似译码算法,显著降低了迭代次数,同时保持了接近香农极限的BER性能。这对于资源受限的物联网设备(尽管当时物联网概念尚未完全爆发)来说,无疑是重大的突破。另外,关于安全通信中的后量子密码学的讨论虽然还很初步,但已经开始触及传统加密算法在未来计算威胁下的脆弱性,体现了该领域研究者的前瞻视野。整体来看,这部分的理论深度非常扎实,公式推导严谨,是检验研究人员基础功的试金石。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下一代蜂窝网络(如5G早期探索性研究)的理论建模与性能分析部分。记得翻阅其中一篇关于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信道容量极限的论文时,作者深入探讨了瑞利衰落和莱斯衰落环境下,基站天线阵元数量对系统吞吐量的提升上限,并给出了一个相当精妙的近似解。那种将抽象的数学工具——傅里叶分析和矩阵微积分——应用于解决实际无线通信瓶颈的严谨性,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于波束赋形算法的优化也着墨不少,特别是结合了深度学习的场景划分和动态功率控制策略,这在当时(2014年)无疑是走在前沿的探索。虽然当时深度学习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些尝试为后续几年该领域的爆发式发展埋下了重要的理论伏笔。对于渴望深入理解通信物理层和资源调度的工程师而言,光是这些关于频谱效率与能效权衡的案例研究,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化和技术预研方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努力与思考。它并非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教材,更像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国内顶尖研究机构集体智慧的快照。其中关于传感器网络能耗优化的几篇短文,虽然篇幅不长,却切中了要害——如何设计出在极低功耗模式下仍能保持高唤醒速度的通信协议。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占空比调度算法的细致剖析,它不仅考虑了节点剩余电量,还纳入了环境温度和历史数据包到达率作为预测因子,这显示出研究者在追求理论最优的同时,并未忽视实际部署的复杂性。总而言之,对于希望追溯特定技术路线的演进轨迹,或者想了解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中国在无线通信领域积累的技术储备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极具史料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对这次的收获主要集中在无线资源管理(RRM)的跨层设计方面。当时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高效地服务于日益增多的移动设备,并应对不同应用(如实时视频流与后台数据同步)的差异化QoS需求。这本论文集里的一组文章专门探讨了基于博弈论的干扰协调策略。他们将基站间的功率分配视为一个纳什均衡问题,试图通过分布式决策来实现系统级的最大化效用。这种跨越通信、控制和经济学的多学科交叉视角非常吸引人。我发现其中一篇对干扰钳制(Interference Canning)技术的仿真结果非常详尽,它精确地模拟了邻区小区间干扰对主小区间吞吐量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个动态调整保护裕度的方案。虽然这些模型在今天看来可能需要用更先进的优化工具进行重新验证,但其建模思想和问题分解方法,至今仍是理解复杂无线网络调度的核心逻辑。
评分我这次翻阅的重点放在了移动Ad Hoc网络(MANET)和车联网(VANET)的路由协议章节。坦白说,2014年对这些领域的关注点与现在略有不同,但其中关于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Geographic Routing)的讨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详细对比了AODV、DSR等经典协议在节点高动态环境下的收敛速度和丢包率,并提出了一种融合了移动预测模型的混合路由机制。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论文对网络拓扑变化率与路由维护开销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描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仿真数据图表,清晰地揭示了在特定密度下,预见性路由比纯粹反应性路由的优势临界点。对于正在进行低延迟、高可靠性车载通信系统设计的人来说,理解这些早期的性能基线和局限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当前新协议的改进程度和实际增益。这些对异构网络互操作性的早期思考,也很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