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利用地下空间的复兴营造丰富的生活环境
定价:36.00元
作者:(日) 小泉淳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11214383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序章 为了开创魅力生活章 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和背景 1.1 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 1.2 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沿革第2章 地下的特性与利用形态 2.1 地下的特性 2.1.1 地下空间的特性 2.1.2 地下设施的物理特征 (1)设置场所 (2)空间隔离 (3)保存 2.1.3 从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看特性 (1)利用现状 (2)国外利用现状 (3)外地下利用的区别 2.2 地下空间的分类 (1)按位置、场所分类 (2)按使用目的分类 (3)按施工方法分类 (4)按空间形状分类 (5)利用深度 2.3 地下设施利用实例及地下特性 2.3.1 地下设施用途及计划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1)设施的用途 (2)作计划时的注意事项 2.3.2 地下设施介绍 (1)地下空间利用工程 (2)直接供市民利用的设施 (3)设在地下的生活基础设施 (4)发挥地下空间特性的特殊设施 (5)设施共用的实例第3章 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 3.1 计划与调查 3.1.1 地下空间利用基本计划的编制 (1)基本构想 (2)地下空间的开发计划 3.1.2 地下空间利用的调查 (1)调查概要 (2)布局条件调查 (3)障碍物体调查 (4)地质调查 (5)施工管理调查、环保调查 3.1.3 初步设计和施工计划 (1)地下空间利用的初步设计 (2)地下构筑物的施工计划 3.2 设计、解析技术 3.2.1 地下空间利用与设计 (1)设计思路 (2)地下构筑物的种类及其设计方法概要 3.2.2 地下构筑物及其设计方法 (1)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评估 (2)允许应力强度设计法 (3)临界状态设计法 (4)山地隧道设计法 3.2.3 地下构筑物及其解析方法 (1)地下构筑物的设计流程 (2)荷载与结构的关系 (3)依照结构形式的解析模态 3.3 地下空间构筑技术 3.3.1 线状构筑物 (1)盾构工法 (2)山地工法 (3)开凿工法 (4)推进工法 3.3.2 平面构筑物 3.3.3 纵向成洞构筑物 (1)沉箱工法 (2)小型竖井工法 3.3.4 其他构筑物(球状及穹顶状构筑物) 3.3.5 周边关联技术 (1)地基改良技术 (2)挖掘渣土倒运技术 3.4 维护技术 3.4.1 地下构筑物现状 (1)地下构筑物建设的变迁 (2)地下构筑物的完好性 3.4.2 调查技术 (1)构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异常 (2)调查方法 (3)监控系统实例 3.4.3 诊断技术 3.4.4 更新技术 (1)修补 (2)补强 (3)拆除、重新构筑 3.4.5 管理技术 (1)有关维护的信息管理 (2)构筑物内部设备及其安全管理 3.4.6 今后的维护工作第4章 地下空间利用的未来展望 4.1 围绕社会资本整备的环境变化 4.1.1 人口少与少子化、老龄化的加剧 4.1.2 地区差别的扩大 4.1.3 地球环境制约的表面化 4.1.4 严酷的公共财政形势 4.1.5 东亚经济的兴起 4.2 地下空间利用的未来模式 4.2.1 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概念 4.2.2 地下空间利用有待解决的课题 (1)有关心理、行为特性方面的相关课题 (2)有关安全性的课题 (3)与经济性、事业性相关的课题 (4)有关对环境影响的课题 4.3 与地下空间利用相关的政府动向 4.3.1 社会资本整备的整体动向 (1)社会资本整备的重点规划 (2)支撑“双重大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国土 形成规划) 4.3.2 有关城市、区域再生的趋向 (1)城市再生特别措置法 (2)区域再生法 4.3.3 有关大深度地下空间利用的趋向 (1)有关大深度地下空间公益性利用的特别措置法 (2)大深度地下空间应用技术指南及其解说 (3)大深度地下空间利用相关技术开发展望 (4)其他大深度地下空间利用相关的手册、指南类 4.4 未来地下空间利用的工程项目 4.4.1 把已经利用地下空间的城市作为据点· (1)城市小型化的基本理念 (2)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城市据点的整备 4.4.2 高速交通体系的构筑 (1)利用地下的公路网 (2)利用地下的铁路网 4.4 3与环境关联设施的整备 (1)括废弃物运输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 (2)利用地下空间的垃圾处理场 (3)放射性废弃物的地下处理 (4)解决自行车存放问题的机械化地下存车处 (5)临水环境的地下河川、地下通道 4.5 地下空间设计与技术前瞻 4.5.1 地下空间设计思路 (1)宏伟构想与“地下宏伟构想” (2)寿命周期设计(LifeCycleDesign) 4.5.2 更具实效而且使用安全的技术 (1)内部空间设计技术 (2)内部环境技术 (3)换气技术 (4)防灾系统 (5)移动、物流技术 4.5.3 合理开创环境友好技术 (1)盾构隧道设计技术的高端发展 (2)构筑物大深度化的应对措施 (3)构筑物的调查、量测技术 (4)地下环境的事先影响评估 (5)公用的合理化设施计划 (6)ITS在地下道路中的应用 4.5.4 对项目作确切评估以利于推进的技术 (1)项目的经济性评估 (2)寿命周期成本评估 (3)项目的事业性评估 4.6 为了实现富于魅力的地下空间利用 4.6.1 对事业公平公正的评估 4.6.2 有关各方协调体制的组建与强化 4.6.3 资金调配、使用的新方案 4.6.4 社会性认同的形成 4.6.5 结束语一为了实现富于魅力的地下空间利用小贴士 1燧石 2深藏地下的车站 3地下空间的特性 4什么是城市规划审议会 5国家预算(一般会计)设立流程 6设计的深度 7功能和性能 8地上土地利用及其整合 9刀盘面板 既然如此还能说取缔公共事业吗? 11就是这么快! 12当前高速公路已计划得很充分了吗? 13修高架路还是地下路? 14铁路职工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15螺旋状隧道能支撑洞室!? 16高速公路地下化的前景如何? 17与现实接近到什么程度? 18靠土壤净化大气? 19官民协同型城建的推进 20以民间NPO为主的事业费负担方式
内容提要
当前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在确保暴观与环境的前提下谋求城市的再生,就不得不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再进一步,通过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并有助于恢复自然环境。《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利用地下空间的复兴营造丰富的生活环境)》由日·小泉淳编,胡连荣译,本书就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形式、方法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全书括以下内容:序中着重讲述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和本书的特色;章介绍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及其背景;第二章论述地下的特性及相关利用形式;第三章针对开发地下空间需要哪些技术,从计划、调查、设计、分析、施工技术几个方面加以阐述;第四章是对地下空间利用的设想,首先在地下空间利用的社会资本整备方面,从财政、政治、的概念等观点出发描述将要面对的各种课题、趋势,以及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设计应括哪些工程项目、相关技术及其具体的推进步骤等。关于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所需的硬件、软件技术,《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利用地下空间的复兴营造丰富的生活环境)》并以教科书形式展现给读者,而是从导入地下空间设计的新概念入手,就具体步骤以及可能会面临的课题渐次展开。如何实现对极具魅力的地下空间的利用,相信本书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暂无相关内容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利用地下空间的复兴营造丰富的生活》,光是看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而且“正版”二字也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上,而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无疑是衡量这一标准的重要方面。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复兴”的概念,是技术上的革新,还是理念上的转变,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国际上先进的地下空间开发案例,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地下空间来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以及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营造丰富生活”这一目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想象。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如何将地下空间从单纯的工程设施,转化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生活服务、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场所,例如地下文化空间、休闲娱乐场所,甚至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这本书的书名,给了我一种对城市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感觉。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许多关于城市化进程的讨论。如今,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地下空间,无疑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用地下空间的复兴营造丰富的生活”,这句话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探讨了技术层面的开发,更注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看待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之间的联动效应,如何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来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比如疏导交通、减轻地面建筑的压力、甚至创造新的商业和居住模式。我尤其对“复兴”二字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着对一些被遗弃或未充分利用的地下空间的重新激活,或者是一种全新的开发思路?而“丰富生活”,则让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地下空间打造成更具吸引力和人性化的场所的设想,比如如何引入自然采光、创造舒适的微气候、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文化元素的融入,让地下空间焕发出生机。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城市隐藏角落的好奇心。从小我就喜欢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空间,比如废弃的工厂、老旧的地下室,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总觉得,城市表面的繁华之下,还隐藏着一个同样精彩的世界,那里或许有古老的遗迹,或许有前沿的科技,甚至可能是一个平行宇宙般的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让我了解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到却又默默支撑着城市运转的地下设施,比如地铁、排水系统、地下管网等等。更重要的是,“复兴营造丰富生活”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冰冷的工程技术,还充满了人文情怀。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地下空间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何让这些原本冰冷、黑暗的空间变得温馨、舒适,甚至充满艺术气息。这本书给我一种探险的感觉,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下的惊喜。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非常关注。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而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尚未充分开发的宝贵资源,其潜力是巨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科学、高效、环保地利用这些地下空间,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填埋场或者储藏室。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地下空间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比如地质稳定性、水文循环等问题,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和策略来规避这些风险。此外,“丰富生活”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程技术,更是在强调人文关怀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我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将地下空间打造成宜居、舒适、充满活力的生活区域的案例和理念,比如地下交通网络、地下商业综合体、甚至是地下住宅区,这些都能极大地拓展城市的活动范围,减轻地面的压力。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很有深度,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沿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很喜欢,封面那深邃的蓝色和隐约可见的城市地下结构图,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对城市地下空间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想象,觉得这里面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也许是科技的奇迹,也许是历史的沉淀。我一直对科幻小说里那种庞大、复杂的地下城市体系着迷,常常幻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在地下建立起一个与地面同样繁荣的社区,那会是什么样子?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复兴营造丰富生活”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讲技术,更是关于如何让原本被忽视的地下空间重焕生机,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地下空间与地面社区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如何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来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比如土地稀缺、环境压力等问题。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宏大的叙事感,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壮丽篇章,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地下空间利用的奇思妙想,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城市规划和未来生活方式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