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年簡史:1977-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史研究室著 978750971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年簡史:1977-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史研究室著 97875097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史研究室著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院史
  • 曆史
  • 社會科學
  • 研究
  • 編年體
  • 1977-2007
  • 中國
  • 學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智博天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6830
商品編碼:2936728631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0-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年簡史:1977-2007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史研究室著
定價 149.00元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 9787509716830
齣版日期 2010-10-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1.861Kg

   內容簡介
本書所用資料起訖時間為1977年5月至2007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年簡史(1977~2007)》體裁采用編年體為主,結閤紀事本末體,即主要采取按年、月、日編排史實,部分事體自始至終係統記述。以記述科研學術活動(含學術交流活動)為主,適當選記其他事項。
  對外學術交流記述黨和人會見訪問團組、學者個人,外國總統、總理來我院活動,雙方簽訂學術閤作與交流協議的情況。其他交流情況選擇重要的記述。
  五機構設置記述至研究所、相當於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和職能機構的廳、局。
  乾部聘用和任免記述至研究員(含相當)和正所局級以上職務的管理人員。
  以文字記述為主,隨文適量配圖,力求文圖並茂。
  前紀、附錄和主體部分可視作一個整體。前紀銜接主體部分,交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之前哲學社會科學部的情況,即建院的基礎。附錄的文獻、名錄和圖錶是主體部分的有機補充。文獻錶明幾任院長治院的基本思路,體現和反映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幾個發展階段;圖錶以鮮明的視覺效果,顯示人員規模、人員結構和研究機構、研究成果的發展變化。

   作者簡介

   目錄
以中國化馬剋思主義為指導進一步辦好中國社會科學院(代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07年5月25日)
前紀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附錄一文獻輯選
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中心轉移到
社會科學研究方麵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全院大會上的報告
(1979年1月6日)
做好規劃工作開創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局麵
(1982年10月6日)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次黨代會上的講話
(1985年8月21日)
總結經驗振奮精神為把我院建成馬剋思主義
堅強陣地而奮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1991年度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1991年12月10日)
辦好中國社會科學院繁榮和發展社會科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1999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998年12月23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匯報提綱》
(1999年6月30日)
深入學習貫徹精神努力開拓我院工作新局麵——在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度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2003年3月26日)
關於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的報告
(2005年3月31日)
附件1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研究和理論創新工程要點
附件2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要點
附錄二名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屆黨政領導人
行政領導
黨組(委)領導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屆學術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屆學術谘詢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國傢“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傢”稱號的人員
國務院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享受特殊津貼的人員
附錄三 圖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機構發展沿革示意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員發展示意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員結構變化示意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學術交流示意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統計錶
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奬科研成果統計錶
錶1 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1993年)科研成果奬
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2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1996年)科研成果奬
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3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2000年)科研成果奬
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4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2002年)科研成果奬
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5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五屆(2004年)科研成果奬
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6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六屆(2007年)科研成果奬
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7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年)獲得部委級以上奬勵的
科研成果追加奬一覽錶
錶8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獲得部委級以上奬勵的
科研成果追加奬一覽錶
錶9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獲得部委級以上奬勵的
科研成果追加奬一覽錶
錶10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獲得部委級以上奬勵的
科研成果追加奬一覽錶
錶11 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屆(2005年)
科研成果奬獲奬成果一覽錶
錶12 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第二屆(2007年)
科研成果奬獲奬成果一覽錶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學科設置一覽錶
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書統計錶
後記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一、 時代背景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誕生 1977年,在中國經曆瞭一個特殊曆史時期之後,國傢迎來瞭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社會科學領域也亟需重塑其價值與功能,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 奠基與發展:探索前行的十年(1977-1987) 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初期,麵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思想解放的艱巨任務,需要打破陳舊的束縛,重新梳理和研究馬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進程。其次是學科體係的重建與完善,許多學科需要重新搭建研究框架,培養人纔。 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集中力量,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麵: 思想理論的撥亂反正與創新: 圍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積極參與,為思想解放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持。同時,對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新學習和研究,以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成為重要的學術議題。 學科建設與人纔培養: 許多研究所開始恢復或新建,一批重要的學術刊物創刊或復刊,為學術研究搭建瞭平颱。同時,通過招收研究生、引進人纔等方式,努力培養新一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 國際學術交流的開啓: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學術機構的交流與閤作,學習藉鑒國外先進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寬瞭中國社會科學的視野。 服務國傢決策的初步探索: 盡管尚處於初創階段,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已經開始嘗試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對國傢政策的建議,為改革開放的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 深化改革與繁榮發展:邁嚮成熟的二十年(1987-2007) 進入1987年至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深化自身改革,取得瞭一係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化: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從宏觀的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到微觀的社會結構變遷、文化轉型、區域發展等,都成為重要的研究熱點。學者們緊密結閤中國國情,對改革開放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産齣瞭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學術創新與理論突破: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湧現齣一批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和理論創新。學者們在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華文明研究、國傢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領域,都做齣瞭重要貢獻。對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的深入分析,也催生瞭許多新的學術思潮和研究範式。 體製機製的改革與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人事製度、科研管理、成果評價等方麵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革,旨在激發科研活力,提高研究效率。推行課題負責製,鼓勵跨學科閤作,建立和完善瞭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平颱,為學者們提供瞭更加寬鬆和活躍的學術環境。 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國際學術交流與閤作達到瞭新的高度。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瞭廣泛的聯係,參與瞭許多重要的國際學術項目,一批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産生瞭重要影響。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齣版多語種研究報告等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世界舞颱上展現瞭中國社會科學的實力和水平。 智庫功能的強化與服務國傢戰略: 隨著中國綜閤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傢高端智庫的地位日益凸顯。學者們在國傢宏觀經濟政策、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文化産業發展、國際關係等領域,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瞭大量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在服務國傢戰略、推動社會進步方麵發揮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興學科的興起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興學科如環境經濟學、社會心理學、性彆研究、數字人文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得到瞭快速發展,為應對新時代挑戰提供瞭新的視角和研究工具。 學術期刊與齣版體係的壯大: 一批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和齣版社不斷湧現,為學術成果的傳播提供瞭堅實的保障。許多刊物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成為展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四、 總結與展望 從1977年到2007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曆洗禮、奠基、發展、改革、壯大、走嚮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三十年,不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自身發展的三十年,更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蓬勃發展、深刻變革的三十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在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學科建設、人纔培養、服務國傢決策等方麵,都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提供瞭強大的思想支撐和理論引領。 這段曆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不斷探索、勇於擔當、追求卓越的生動寫照。它所積纍的寶貴經驗,所形成的優良傳統,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未來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國社會科學事業的持續繁榮指明瞭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冊,初拿到手時,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質感,就讓人感覺它蘊含著一段不平凡的曆史重量。我之所以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跨越瞭中國社會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時期——從撥亂反正的初期到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階段。這個時間段,對於整個國傢而言,可以說是思想解放的試驗場,學術土壤的重塑期。我個人一直對體製內的重大機構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自我革新、定位和發展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比如,在那個思想界相對活躍又略帶謹慎的氛圍中,一個代錶國傢最高人文學術研究水平的機構,其內部的運作邏輯、學科重點的調整、以及對社會思潮的迴應和引領,究竟呈現齣怎樣一番圖景?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單位的機構史,更像是一麵映照齣那三十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精神脈絡的鏡子。我期待看到,在那個充滿瞭學術爭論和政策變動的年代,學者們如何在宏觀的國傢戰略指導下,平衡他們的學術理想與現實需求,這種內在的張力與平衡的藝術,想必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評分

坦率地說,對於很多像我一樣身處信息時代的人來說,去理解一個近三十年前的科研體製的運作機製,本身就是一種“曆史考古”。我關注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機構名稱、部門變動,以及那些曾經紅極一時、如今卻已淡齣主流視野的研究方嚮。這些“失落的環節”往往能揭示齣宏大敘事背後更細微的規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重申那些我們已知的重大政策,而在於它能否提供內部視角,去展現這些政策是如何通過學術研究被轉化為具體操作層麵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支撐的。我特彆希望看到,那些曾經被視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模型,在今天看來有哪些已經被證明是曆史的死鬍同,哪些又成為瞭今天學科建設的基石。通過對這些興衰更迭的觀察,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學術梯隊是如何代際傳承,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完成自身的更新換代的。

評分

閱讀一本關於特定機構曆史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枯燥的、流水賬式的敘事,僅僅羅列齣機構的任命、會議紀要和年度報告。我希望這部著作能夠超越簡單的編年體記錄,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齣那些“人”的故事,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瞬間。我非常關注的是,在研究方嚮的確定上,當年的決策者是如何權衡哪些領域是國傢亟需加強的,哪些領域是國際前沿的。例如,在經濟學、社會學乃至法學領域,那些標誌性的理論突破和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孕育齣來的?是某位領軍人物的力挽狂瀾,還是一個集體的智慧結晶?如果能捕捉到那些關鍵的學術會議上的唇槍舌戰,那些私下裏激烈的思想碰撞,那將極大地增強閱讀的代入感。畢竟,學術的進步往往不是溫文爾雅的,而是充滿瞭“交鋒”的火花。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這些生動的細節,而不是冰冷的製度框架,那它對我們理解當代中國思想史的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評分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那個時期的角色定位,無疑是極其微妙且關鍵的。它既是國傢意誌的闡釋者,承載著對馬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使命;同時,它也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聚集地,天然帶有批判反思的基因。因此,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描繪齣這條“雙重身份”的張力是如何在其日常運作中體現的,將會非常精彩。例如,在處理敏感的社會問題研究時,學者們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學術語言來錶達深層關切的?或者,在引入西方新理論體係的過程中,院內不同學派之間是采取瞭兼容並蓄的態度,還是經曆瞭激烈的“去蕪存菁”的篩選過程?我非常好奇,在強調意識形態統一性的背景下,學術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裏被劃定,又是如何被謹慎地試探和拓展的。這種對機構內部權力結構、學術生態和思想邊界的細緻剖析,遠比單純介紹其組織架構來得有意義。

評分

如果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描述“發生瞭什麼”,更能深入探討“為什麼會這樣發生”,那麼它的學術價值就大大提升瞭。我期待能從中找到關於“智庫”功能演變的曆史軌跡。在1977年到2007年這段時間裏,社會對智力支持的需求經曆瞭從理論指導到政策谘詢的轉變。這本書能否展現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是如何從傳統的“理論注釋者”逐步轉型為能夠深度參與到國傢治理體係中的“思想供給方”的過程?這種轉型必然伴隨著研究方法論的革新、人纔培養模式的重塑,以及與決策層溝通機製的建立。如果作者能描摹齣這種“角色轉變”中的陣痛與成就,以及不同曆史階段中,學者們對於“為人民服務”與“服務決策層”之間的平衡點的不同理解,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部院史,而是一部觀察中國現代學術機構功能定位演變的微觀社會學案例研究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