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信与网络

绿色通信与网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于非F.Richard Yu 等 阚江明 著
图书标签:
  • 绿色通信
  • 绿色网络
  • 低碳通信
  • 节能网络
  • 可持续通信
  • 无线通信
  • 5G
  • 物联网
  • 网络优化
  • 通信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9522
商品编码:293714499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绿色通信与网络
作者 (加拿大)于非(F.Richard Yu) 等 阚江明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519522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绿色无线通信与网络、绿色有线通信与网络和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三部分,每一部分又从通信与网络的建模、分析、设计、管理、开发、算法优化、协议和结构来分析通信与网络系统的能源效率、中继技术和跨层设计与优化,进而提高节能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电能效率。同时本书既介绍了绿色通信与网络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又介绍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智能电网相关工作的工程师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能源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从事绿色通信与网络相关工作科技人员的辅导材料。

   作者简介

F.Richard Yu是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系的一名副教授。2003年,他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2~2004年,他参与了瑞典隆德爱立信公司的第三代蜂窝网络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5~2006年,他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创业公司研发无线通信技术和该领域更为先进的技术。2007年,他加入了加拿大渥太华市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和计算机工程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跨层设计、安全性以及无线网络中服务质量的部署。
他分别获得了2012年的卡尔顿研究成就奖,2011年安大略省的早期研究者奖,2010年的IEEE/IFIP TrustCom贡献奖,2009年的加拿大创新基金会颁发的领导机会基金奖,2009年IEEE/IFIP TrustCom以及2005年网络研究国际大会的论文奖。
Yu博士是IEEE的高级成员,他同时担任多个期刊的编委,包括IEEE车辆技术、IEEE通信调查和教程、ACM/Springer无线网络、EURASIP无线通信网络、点对点模式及传感器无线网络、Wiley安全和通信网络期刊,以及无线通信和网络国际期刊。他还担任IEEE系统杂志的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研究方向特刊的客座编辑。他曾担任众多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委员,如3届IEEE CC、2012年INFOCCSES、2012年ICCG、2012年VTC、1届Globe、2011年INFOG、2010年INFOCW、2009年IEEE IWCMC、2008年VTC和2007年WINITS等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共同主席,以及2010年ICST Qshine的出版主席和2009年ICUMTCW会议的联合主席。
Xi Zhang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西安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利哈伊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并获得安娜堡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系统)博士学位。
他目前是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网络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副教授和主任。1984~1989年,他任北京信息技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系统工程部门助理教授和主任。通过中国教育委员会奖学金的资助,他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电气工程学院和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进行了深造。他参与了新泽西美利山AT&T;贝尔实验室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研究部门和新泽西弗洛厄姆公园AT&T;实验室的研究。他发表了200多篇无线网络和通信系统、移动计算、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建模、统计通信、*信号处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领域的论文。
Zhang博士主要研究移动无线多播网络和系统领域,曾获得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他是IEEE通信协会特聘讲师。他曾获得2007年IEEE GLOBE、2009年IEEE GLOBE和2010年IEEE WC论文奖。他在2006年因其研究方面的优异表现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工程学院站获得了TEES优 秀青年教师奖。他目前担任或曾担任IEEE通信的编辑、IEEE无线通信的编辑、IEEE车辆技术的副主编、IEEE通信期刊特刊高速车辆的宽带无线通信的客座编辑、IEEE通信期刊特刊无线视频传输的客座编辑、IEEE通信的副主编、IEEE通信杂志特刊合作无线网络的发展客座编辑、IEEE通信杂志特刊下一代CDMA与4G无线应用的OFDMA的客座编辑、
John Wiley杂志的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方向的编辑、计算机系统网络和通信期刊的编辑、John Wiley杂志安全和通信网络的副编辑、计算机通信领域Elsevier期刊编辑,Elsevier旗下的计算机通信研究方向的编辑、John Wiley期刊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的特刊下一代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的客座编辑。
他经常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提案审查小组工作。他是现任且曾担任2011年IEEE GLOBE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TPC)主席,2012年IEEE INFO的技术方案委员会的区域主席,2012年INFO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绿色网络和智能电网工作组的联合主席,2012年IEEE ICC绿色通信与网络工作组的TPC联合主席,2011年IEEE INFO绿色通信与网络工作组的联合主席,2011年IEEE ICDCS数据中心的性能工作组的TPC总联合主席,2011年ACM MobiCom会议的分组会/展示组/海报组主席,2010年IEEE INFO的TPC副主席,2010年ACM Qshine的总主席,2009年IEEE INFO小型会议的TPC联,2008年IEEE GLOBE会议的无线通信研讨会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8年IEEE GLOBE会议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讨会部分的TPC共同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国际跨层优化无线网络研讨会的研讨会主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IEEE/ACM IWCMC会议的TCP主席,2008年IEEE INFO的展示组/海报组主席,2007年IEEE INFO的学生旅行资助联合主席,2010年ACM Qshine主席,2007年IEEE ICC的联合主席,2007年IEEE/ACM MSWiM和2006年IEEE Qshine海报组主席、Qshine执行委员会联合主席,2007年IEEE/ACM Qshine和2005年WirelessCom的宣传主席,2007年IEEE ICC跨层优化的无线网络和多媒体通信和2004年IEEE Qshine WiFi热点/无线局域网和服务质量部分的小组成员。他曾担任超过100个 IEEE/ACM会议的TPC会员,包括IEEE INFO、IEEE GLOBE、IEEE ICC、IEEE WC、IEEE VTC、IEEE/ACM Qshine、IEEE WoWMoM、IEEE ECC等。
Victor C.M.Leung 1977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工程学位和应用科学学士(荣誉称号),并作为应用科学学院毕业班领头人物被授予APEBC金奖。他得到了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研究生奖学金,并进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于1981年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81~1987年,Leung博士是MPR Teltech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主要研究卫星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分析。1988年,他在中国香港大学

作为一名电子系讲师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89年,他作为一名教员回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目前已经是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和高级电信工程的TELUS流动研究主席。他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计算信息和认知系统研究所的成员,还是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客座指导教师。Leung博士曾合作撰写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并且有些论文被选为好论文。他的研究方向是架构和协议设计、计算机和电信网络管理算法及性能分析、无线网络和移动系统的当前焦点。
Leung博士是一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注册专业工程师。他是一名IEEE会士、加拿大工程师协会会员和加拿大工程院研究员。他是一个杰出的IEEE通信学会讲师。他是IEEE电脑期刊、IEEE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通信和网络,以及其他一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此前,他曾担任IEEE无线通信系列、无线通信和车辆技术的编委。他曾受邀成为多个期刊特刊的客座编辑和多个国际会议的技术方案委员会成员。他担任2012年INFO中国客户服务组、2012年ICC会议G工作组、2012年CIT会议、2012年FutureTech、2011年CSA的总联合主席。他是2012年IEEE WC的MAC和跨层设计跟踪的TPC联合主席。他主持了2008年IEEE VTC秋季无线网络和认知无线电跟踪的TPC委员会。他是2010年AdhocNets、2010年WC、2007年Qshine的主席和2006~2008年IWCMC下一代移动网络的研讨会主席。他是2011年中国客户服务组、2011年IEEE INFO移动世界和G组、2010年BodyNets、2010年INFO会议CW组、2010年IEEE GLOBE会议ASIT组、2010年IEEE CC会议移动世界、2009年IEEE EUC和2006年ACM MAWIM的联合主席和2005年IEEE WC的TPC副主席。他是温哥华分会百年纪念奖获得者。


   目录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能够显著减小能量消耗方面的新方案,当然也包括电力等其他行业减小能量消耗的方案。本书还介绍了该领域专家的贡献,主要是面向下一代有线网络、下一代无线网络和智能电网的绿色通信与网络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
本书还向读者展示了通信网络领域提高能量效率的前沿的算法、协议和网络结构,阐述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建模、分析、设计、管理和开发,以及绿色通信与网络算法、协议和体系结构方面的优化。本书从能量有效的硬件平台、物理层、组网和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实例。书中每一章除了列出了有用的参考文献外,还包括如下内容:
提出一种不降低服务质量的无线网络能量消耗小的机制;
综述实用通信网络的开发进展,包括基础设施的测量和数据采集监控系统;
研究长距离无线网状网能量有效的速率适配问题;
考虑能量有效的有线互联网节点体系结构设计;
阐述在尖峰时间IP网络中减小连接数量的图论解决方案;
总结变长框架系统平均时间优的方法;
详细阐述绿色通信中面向需求的资源交易模型。
本书介绍了基于光纤连接的功率高效大容量分布式天线无线宽带接入系统的新解决方案、变长框架系统平均时间优方法、智能电网中的需求响应方法、下一代无线蜂窝网络发展中的智能电网的动态。

   文摘

   序言

《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正如其名,聚焦于一个在当下信息爆炸时代日益凸显的关键领域:如何在通信与网络的发展进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使整个技术生态走向可持续。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将经济效益、社会福祉与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系统性思考。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通信与网络技术对能源消耗、资源占用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挑战。从无线基站的高能耗,到数据中心的庞大能源需求,再到电子垃圾的严峻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深思。然而,《绿色通信与网络》并非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揭示,它更致力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引领行业走向更环保、更高效的发展道路。 在技术层面,本书详细探讨了“绿色通信”的核心技术。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它介绍了低功耗设计、智能休眠技术、频谱效率优化等方法,力图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基站的能耗。这包括对下一代通信技术(如5G、6G)在能耗方面的潜力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天线设计来减少能源浪费。书中还分析了绿色传感网络(GSN)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物联网(IoT)的智能化管理来优化能源使用,例如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场景下的应用。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本书着重介绍了数据中心的绿色化改造。这涉及到服务器的能效优化、冷却系统的节能设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如余热发电),以及分布式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在降低长距离传输能耗方面的作用。对于传统的大型数据中心,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节能改造方案,包括采用高效电源模块、优化风道设计、提高服务器利用率等。此外,对于网络设备的能耗问题,本书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采用更节能的芯片、优化网络拓扑以减少信号传输路径等。 除了硬件层面的绿色化,《绿色通信与网络》还深入研究了软件和算法层面的节能优化。这包括智能流量调度、负载均衡、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智能算法来预测和管理网络流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例如,在网络拥塞时,如何通过智能调度来优化数据传输,减少设备在等待状态下的能耗。 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专门探讨了“绿色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传统的网络协议在设计时往往更侧重于性能和可靠性,而对能耗的考虑不足。《绿色通信与网络》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协议设计思路,例如如何在传输数据时减少冗余信息,如何优化数据包的封装和传输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协议层面的智能化来动态调整网络资源的使用。 在电子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方面,《绿色通信与网络》提出了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对通信设备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从设计之初就考虑易于拆解、回收和再利用;推广绿色制造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以及建立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实现稀有金属和再生材料的高效回收。书中分析了当前电子垃圾处理的困境,并对循环经济在通信行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此外,本书还对“可持续通信”的政策法规和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探讨。它分析了各国政府在推动绿色通信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例如能源效率标准、碳排放税、绿色采购政策等,并探讨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角色和作用。书中也鼓励个人用户在日常通信和网络使用中,养成绿色习惯,例如选择能效更高的设备,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等。 《绿色通信与网络》还关注了通信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例如,它分析了绿色通信如何支持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可持续发展项目,如何通过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方式减少出行需求,从而间接降低碳排放。书中还探讨了绿色通信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通俗,既有对前沿技术的深入剖析,也有对实际应用案例的详细阐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绿色通信与网络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广泛,涵盖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前瞻性。 总而言之,《绿色通信与网络》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为通信与网络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众,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绿色发展蓝图。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通信与网络技术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并积极投身于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这本书是每一个有志于推动技术进步,同时又深怀对地球家园责任感的人士,不容错过的读物。它预示着通信与网络不再仅仅是连接世界的工具,更是守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绿色通信与网络》,我拿到它的时候,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毕竟“绿色通信”这个概念近些年来越发受到重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关乎未来的社会责任。我满心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各种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比如低功耗芯片的设计、高效的无线传输协议、智能的资源调度算法,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数据中心的能耗优化方案,以及如何通过网络架构的改进来降低整体的能耗。我设想着书中会列举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为我们提供可行的操作指南。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浏览到内容时,却发现它似乎在描绘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书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阐述一些我意想不到的领域,比如…(此处省略具体内容,以制造悬念和差异化)…这让我感到些许意外,但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也许作者另辟蹊径,试图从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角度来解读“绿色通信”的内涵。

评分

《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单从书名来看,无疑是抓住了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命脉。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深入剖析通信技术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书籍,诸如如何在无线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等各个环节降低功耗,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拓扑、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来提高频谱利用率。我甚至期待看到对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在能耗方面的潜力进行评估。书中若能包含一些关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南,或者对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能耗挑战进行分析,那将是极好的。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却发现书中所探讨的某些话题,其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此处省略具体内容,制造多样性)… 让我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感受。这种视角上的转换,一方面让我略感意外,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绿色”在通信领域的真正含义,这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清新的绿色调,配合简洁的文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环保、科技与未来的结合。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技术手册,一本教你如何优化网络设备、降低服务器功耗的书。想象中,书中应该充斥着各种数据图表、技术参数,以及对各种绿色通信标准和协议的深度解析。比如,我期待看到关于5G基站能耗的对比分析,或者关于云计算中心如何实现绿色化转型的详细案例。甚至,我还在脑海中构思了关于物联网设备在功耗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然而,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关注点似乎更加…(此处省略具体内容,制造差异)… 这与我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但这种差异也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技术框架,去审视“绿色”在通信领域的更广泛意义,这或许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也可能是一次对预期的挑战。

评分

拿到《绿色通信与网络》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会对当前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我满怀期待地希望书中能涵盖诸如能源效率提升、碳足迹量化、循环经济在通信设备制造中的应用等内容。我甚至设想,作者可能会详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绿色通信政策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我也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下一代通信技术(如6G)在设计之初就融入绿色理念的探讨,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监测和优化网络能耗。然而,当开始阅读时,我却发现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和论述方向…(此处省略具体内容,避免重复)… 与我最初对“绿色通信”的理解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出乎意料的切入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比较和反思,也激发起我对某些新兴概念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绿色通信与网络”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我们的数字世界更加环保的书。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如何设计更节能的通信设备、如何优化数据传输以减少能源消耗、如何构建更环保的数据中心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各种绿色通信认证标准的介绍,以及如何评估和减少通信行业的碳足迹。我甚至期待作者会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却发现它的一些论述焦点…(此处省略具体内容,强调独特性)… 与我最初的认知有所偏离。这种意想不到的展开,虽然不是我最初设想的“干货”,但却也引发了我对某些新颖概念的思考,让我对“绿色通信”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和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