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定价:66.00元
作者:(日)川濑诚一郎,李智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8095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川濑诚一郎编著的《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精)/国防科技著作精品译丛》分为三部分。部 分介绍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干涉仪的 硬 件,然后从信号、噪声和系统误差等方面分析了干涉 仪跟踪测量的精度。
第二部分讨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动力学。
主要包括:基本轨道定律、轨道 机动和摄动、位置保持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利用干涉仪进行卫星跟踪。详 细介绍了多种不同的干涉仪测量 设备,及其对应的卫星跟踪应用和轨道估计。后举 例说明如何利用干涉测量来定位 发射干扰信号的地面站。
目录
部分 无线电干涉测量
章 无线电干涉测量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接收天线
2.1 接收点和基线
2.2 参考点
2.3 极化
2.4 旁瓣
2.5 机械稳定性
第3章 接收设备
3.1 频率转换
3.2 接收路径
3.3 相位稳定性
3.4 参考校正
3.5 电缆稳定的条件
3.6 参考耦合
参考文献
第4章 相位检测
4.1 直接相位测量
4.2 分开测量
4.3 傅里叶变换
4.4 图像频谱问题
4.5 相位测量中的信号处理
4.6 降低噪声
4.7 跟踪非信标信号
参考文献
附录4A 窗口和相位测量
4A.1 信标测量
4A.2 非信标测量
第5章 信号、噪声和精度
5.1 所需SNR
5.2 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
5.3 信标下行链路预算
5.4 跟踪弱信号
5.5 估计PFD
参考文献
第6章 误差因素
6.1 基线误差
6.2 相位模糊
6.3 大气折射
6.4 雨水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计和安装
7.1 系统布局
7.2 反射干涉仪
第二部分 地球静止轨道
第8章 地球静止轨道概述
参考文献
第9章 开普勒定律
9.1 开普勒定律
9.2 开普勒第二定律
9.3 开普勒第三定律
9.4 开普勒定律的物理意义
9.5 开普勒定律的重要性
0章 准静止轨道
10.1 静止轨道和准静止轨道
10.2 小偏心率轨道
10.3 小偏心率轨道的运动
10.4 非静止轨道半径的运动
10.5 轨道平面内的运动
10.6 垂直轨道面的运动
10.7 相对位置坐标
参考文献
附录10A 8字形星下点轨迹经度跨度计算
1章 轨道改变
11.1 轨道能量
11.2 平面内轨道改变
11.3 平面内轨道机动
11.4 倾角机动
2章 轨道摄动
12.1 主要摄动力
12.2 地球非球形摄动
12.3 经度漂移模型
12.4 太阳辐射压力
12.5 太阳位置
12.6 太阳辐射压力长期摄动影响
12.7 太阳引力
12.8 轨道面倾斜
12.9 月球引力
12.1 0日月引力联合摄动影响
参考文献
3章 定点保持
13.1 漂移率东西保持控制
13.2 偏心率东西保持控制
13.3 东西联合保持
13.4 南北保持
13.5 卫星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4章 站位拥挤与轨道管理
14.1 轨道管理
14.2 站位拥挤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干涉测量法跟踪
5章 干涉测量法跟踪概述
6章 跟踪与轨道预报
16.1 一般概念
16.2 轨道预报类型
16.3 估值类型的选择
16.4 软件单元
16.5 轨道预报的意义
16.6 使用干涉仪跟踪
参考文献
7章 方位角一仰角跟踪
17.1 方位角一仰角
17.2 方位角一仰角干涉仪
17.3 基线监测单位矢量
17.4 轨道预报
17.5 精度描述
17.6 非水平基线
8章 经度跟踪
18.1 卫星经度
18.2 经度监视干涉仪
18.3 轨道预报
18.4 干涉仪结构
18.5 干涉仪监测实例
18.5.1 单颗卫星
18.5.2 双星
18.5.3 不同频段的卫星
参考文献
9章 距离一方位角跟踪
19.1 联合跟踪进行轨道预报
19.2 联合跟踪的优点
19.3 干涉仪的硬件与性能
19.4 基于安全监测的位置保持
参考文献
第20章 差分跟踪
20.1 差分跟踪的概念
20.2 干涉仪硬件
20.3 轨道预报
20.4 可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1章 旋转基线干涉仪
21.1 旋转基线
21.2 带镜旋转基线
21.3 旋转基线干涉仪
21.4 操作与数据处理
21.5 轨道预报
21.6 长期监测
21.7 误差描述
21.8 误差标校
21.9 非几何误差
参考文献
第22章 地面定位干涉仪
22.1 地面定位原理与问题
22.2 弱信号监测
22.3 时延的限制条件与时延线
22.4 相关处理
22.5 时间积分效应
22.6 卫星转发器相位问题
22.7 相位测量精度
22.8 地球站定位
22.9 转发器频率误差
22.10 轨道信息
22.11 快速轨道预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代码和算法。最近,我对一些涉及大量数据处理和实时计算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物联网、自动驾驶,以及更宏观的通信和导航系统。《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猜想,书中的“无线电干涉测量”很可能涉及到信号处理、滤波、数据融合等方面的技术,这些都是我熟悉的领域。我特别想了解,在处理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无线电信号时,会遇到哪些特殊的挑战?又是如何通过精密的算法来提高信噪比,提取有用的信息?而“卫星跟踪”,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涉及实时定位、轨道预报和数据通信的复杂系统。我很好奇,在实现高精度的卫星跟踪过程中,会用到哪些软件技术?比如,是基于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卫星轨道?又是如何处理大量的跟踪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底层技术实现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浩瀚的宇宙和精密的仪器。我一直对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很多专业书籍过于晦涩难懂。所以,当我看到《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这本书时,就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带我走进无线电天文学和卫星测控的神秘世界。我特别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理,能让我们通过接收遥远的无线电信号来描绘宇宙的图景?那些复杂的干涉测量技术,又是如何克服地球大气层和各种干扰,实现如此高精度的观测?还有,卫星跟踪,这个听起来就很酷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涉及到哪些关键的环节?比如,它是如何预测卫星的轨道,又是如何实现对卫星的精确指令发送和数据接收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这些关于宇宙奥秘和尖端科技的好奇。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的人,我常常会思考,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科技的突破对我们认识世界、拓展视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人仰望星空,通过肉眼观察和朴素的工具来描绘宇宙,而现代科学则借助各种精密仪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宇宙的奥秘。《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猜想,书中关于“无线电干涉测量”的技术,能够让我们理解,人类是如何从可见光之外的电磁波谱中,发掘出关于宇宙的全新信息,例如遥远星系的形成、黑洞的性质,甚至是宇宙的年龄和演化。而“卫星跟踪”,则让我想到,正是这项技术,使得人类能够精确地了解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监测天气、通信,甚至还能为考古学家提供历史遗迹的空中视角,为地理学家绘制更精确的地图。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科技如何一步步拓展我们对宇宙和地球的认知边界。
评分我是一位刚刚步入大学的物理系新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和实验技术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在学习了基础物理理论后,我开始对一些更具应用前景和前沿性的研究方向感到好奇。《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门结合了电磁学、天文学、信号处理和精密测量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我非常想知道,在“无线电干涉测量”这一部分,书中会如何解释干涉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比如,它是否涉及到对不同电波源的相位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关于源的距离、速度等信息?又例如,在光学干涉测量中,我们用它来测量微小尺寸,那么在无线电领域,它又能解决哪些宏观或微观的问题?而“卫星跟踪”则让我联想到轨道力学、相对论效应,以及各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了解这些高科技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并为我未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初步的启发和指引。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质学稍有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到惊叹。特别是那些能够穿透云层、揭示地表细微变化的雷达图像,总让我觉得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无线电干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这本书,仅仅从书名来看,就让我联想到了一些与我专业领域息息相关的技术。我猜想,这本书中提到的“干涉测量”或许能解释某些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的工作原理,比如如何利用不同时间的两次成像来检测地表形变,从而监测地震、火山活动,甚至是滑坡等地质灾害。而“卫星跟踪”则可能涉及到如何利用高精度测量手段来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的精确位置,这对于建立和更新全球大地测量基准,以及研究地壳运动和板块漂移等宏观地质过程,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些遥感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看到它们是如何被应用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为地质科学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