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
定价:58.00元
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收录了《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古韵,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心挑选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印刷清晰,装帧精美,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许多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领域,比如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度解读,对汉唐诗歌艺术的细致梳理,以及对明清小说创作技法的独到分析。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论语》新解的部分,一直觉得这部经典的智慧博大精深,但时常在理解上遇到瓶颈,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另外,还有关于中国哲学史发展脉络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对我了解中国思想的源远流长至关重要,相信能帮助我构建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总的来说,这本书从外观到内容预设都让我觉得十分值得期待,它仿佛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而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拿到这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后,我第一时间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中收录的研究文章,从选题上看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前沿性。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宋明理学心性说的辩析,就直击了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核心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我对此深感好奇,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梳理和论证的。另一篇关于敦煌文献中佛教艺术传播路径的研究,则将文献学与艺术史研究巧妙结合,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个人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涉及的关于古代天文历法考证的文章,让我眼前一亮,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古代科技成就。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严谨、扎实,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探索精神,非常适合对中国传统学术有深入研究需求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与文化。其中关于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研究,特别是对科举制度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我一直对古代的法律制度非常感兴趣,而书中对中国古代法典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司法实践的案例分析,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公平与正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此外,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描绘,例如对民间节庆习俗的考证,以及对士人阶层日常生活的研究,都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国学不仅仅是经典文本的解读,更是对历史人物、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全面考察,这是一种更加立体和鲜活的学习方式。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实在是一次令人愉悦的学术体验。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书中一些探讨古代文学批评的文章,例如对《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的多角度解读,以及对历代词家创作风格演变的细致剖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内容不仅拓宽了我的文学视野,更让我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戏曲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跌宕起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比较分析,极具启发性。我一直认为,国学并非是陈旧的教条,而是活着的智慧,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生命力。它以一种既敬畏又创新的态度,引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
评分阅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书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证和辨析,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例如,对某些重要史籍版本流传的梳理,以及对其中错讹的纠正,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哲学概念的源流考辨部分印象深刻,这些概念往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而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其演变轨迹,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此外,一些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沉浸在故纸堆中,而是积极地与当代思想进行对话,展现出国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