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碌奔波的生活,是否有一刻让你想要逃离?
前有汪曾祺《受戒》,今看张忌《出家》,一桩养家糊口的营生,让他发现了另一个自我,你选择的未必是你相信的,但你相信的让你必须选择,而人只能相信他早就相信的事。
书名:出家
定价:39.00元
作者:张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9-01
页码:26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64095
★十年来极特殊的华语小说,承袭汪曾祺《受戒》传统,一部“当代版《活着》”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抵御外界的努力,而是向内反抗自己的勇气。
★受瞩目的华语原创ip,看普通人的不普通,看日常图景下的传奇。奔波劳碌的生活,是否有一刻让你想要逃离。
为养家糊口,原本打着三份零工的男人方泉受人指引成为寺庙里的广净师傅。过上了僧人生活和现实生活交替的日子,逐渐喜欢上念经、打坐的生活。直到接受一座寺庙,成为住持,方泉萌生要扩大寺庙规模的野心,然而这样,他就得真的出家。这次,方泉真的动心了。《出家》是一部承袭了汪曾祺《受戒》传统的新小说,是2016年华语文学宝贵收获。作家张忌凭借此作,一跃成为文学界瞩目的新星。
《出家》很容易让我想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但我个人觉得,它的难度似乎要比那两部杰作更高一些。《活着》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垫底儿,相对来说,容易实现人物命运的起伏;《许三观卖血记》里有一个极端贫困的现实,戏剧性于是容易达成。而《出家》中的方泉,他的现实逼迫没有那么严峻和尖锐,在他身上,丧失了小说家容易摆弄的“传奇性”。一个真正有抱负的作家,一定会对“惯性”做出抵抗,用“适可而止”去书写悲伤,这当然更加考验我们的能力。
——70后代表作家弋舟
张忌,小说家,人民文学新人奖得主。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2016年其长篇小说新作《出家》一经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曾获得“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等。
张忌用犀利的笔法,从容的叙述,勾勒出了一幕幕俗世生活的场景,将一群普通人窘迫的生存方式、情感纠结和现实困境,做了生动的由表及里的描画。
——《人民日报》
强烈推荐张忌的长篇新作《出家》。作家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写升斗小民方泉送牛奶送报纸、开黑三轮,辛辛苦苦地谋生,但还是抵挡不了各种意外的开支,如孩子的赞助费、警察罚款、坏人敲竹杠,其多灾多难不免让人联想到一些现当代作家笔下的人物,如骆驼祥子和许三观。
——《苏州日报》
《出家》很容易让我想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但我个人觉得,它的难度似乎要比那两部杰作更高一些。《活着》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垫底儿,相对来说,容易实现人物命运的起伏;《许三观卖血记》里有一个极端贫困的现实,戏剧性于是容易达成。而《出家》中的方泉,他的现实逼迫没有那么严峻和尖锐,在他身上,丧失了小说家容易摆弄的“传奇性”。一个真正有抱负的作家,一定会对“惯性”做出抵抗,用“适可而止”去书写悲伤,这当然更加考验我们的能力。
——作家:弋舟
张忌善于体察生活的参差形态,并不简化成纯洁的“我”与险恶世界的对立。在深渊之中人也屡仆屡起,焕发出振拔向上的活力。
——评论家:金理
张忌的特点是他懂得如何转换、切片、转换视角。视角不是写作方法,是世界观。第二是语言,好的细节不是细节本身说了什么,而是没说什么。好的故事是故事里面有什么故事,故事之外还有什么故事。
——小说家:艾伟
要不是秀珍的表姐打来电话,我可能早就是个和尚了。我会留着光头,穿着土黄色的僧衣,手上挂一串长长的念珠,慢慢吞吞地走路。
当和尚能赚钱,能赚白布包洋钿的钱,这是阿宏叔口告诉我的。阿宏叔是一个寺庙的当家,他的寺庙叫作宝珠寺,就建在赤霞山谷间那块芭蕉形状的平地上,正中三座大殿,左右两排禅房,在群山的掩映下,气派得很。站在金灿灿的大殿前,我疑心以前皇帝住的宫殿也不过如此,可阿宏叔却说,这算不了什么。以后,他还要在三座大殿前再造三座大殿,等整座寺庙完工后,他还会在围墙外的那片竹林里造一所精致的四合院,留给自己养老。
阿宏叔像个伟人一样描绘着宝珠寺的宏伟蓝图,我听得入了迷。事实上,我已经十年没见阿宏叔了。十年前,他瘦得像根竹子,可现在,他站在我面前,油光水滑的,像个姑娘一样粉嫩。
阿宏叔说,你跟我去山上做个空班,能赚六十元。虽然钱不算多,可总比你闲在家里强。而且,以后你再学会了法器,升了乐众,学会了唱念,升了维那,那些钱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阿宏叔的话深深吸引了我,我的眼前浮现出了许多洋钿的样子,它们长出双腿,前赴后继地跑到我的家里来。我需要钱,此前我已在家中闲了一年,现在秀珍的肚里又有了我们的第二个孩子。
于是,我便跟秀珍扯了个谎,跟着阿宏叔上了赤霞山。
吃过午饭,阿宏叔便给我剃头,虽然是假和尚,样子总归要有的。阿宏叔用剪子仔细地铰去我的头发,用热毛巾敷软,打上肥皂,然后便捏起剃刀给我刮头。我坐在椅子上,听着剃刀从我头皮上掠过,发出嗞嗞的声音。我觉得牙根一阵阵发痒,生怕阿宏叔手一抖,就将我的头给剖成了两半。
山上显得很安静,院子里有两个僧人在打羽毛球,白色的羽毛球在空中划出弧线,不停地飞过来又飞过去。再远一些,有一位胖老太太正拿着一把竹笤帚在清扫观音殿前的台阶,细心听,能听见笤帚和石台阶摩擦时发出簌簌的声响。越过寺庙的围墙,可以看见山,山间有几个人,刚从地里回来,身影在绿荫遮蔽的山路间时隐时现,就像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一般。
阿宏叔的手法很纯熟,手起刀落之间,让我想起秋天时那些来自台州黄岩的割稻客人。剃刀掠过,我的发茬就像稻穗一样纷纷扬扬地散落到地面上。刮完了,阿宏叔便拍了拍我的肩膀,让我转过身去。他往后退了几步,眯起眼睛看着我的头,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看了一会儿,他满意地说,嗯,很像范。你的头型好,没什么坑坑洼洼,要穿件袈裟,没准比我还像个和尚呢。
我不知道阿宏叔是在表扬我的头型,还是在表扬自己的刀法。我下意识地伸手去摸脑袋,只觉得头皮一阵阵地发辣,凉飕飕的。看着地上的那些黑发,我心生愧疚,似乎自己欠了它们什么似的。要知道,以前我可从来没剃过光头。
事实上,我有些后悔了。我真的要干这一行吗?我并没有想清楚,此前我只是将做和尚当成一门能赚钱的行当。可真剃了头发,我才心虚起来,我根本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我没着没落地回到房间,将头搭在冷冰冰的枕头上,望着天花板,恍惚地觉着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
凌晨四点多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阵阵的钟声。好一会儿,我才明白过来这是叫早课的晨钟。我爬起床,急匆匆地穿上僧衣,往外面赶。此刻,天还漆黑,屋外冷风阵阵,打在身上,就跟迎面泼来的冷水一般。我站在走廊上张望,看见大殿的灯已经亮了,住在别处的几个僧人正零落着往殿里赶。我打了个冷战,清醒了过来。我觉着心里一阵的荒凉,又开始后悔剃光头的事。
穿过走廊,我匆匆跑下楼梯,进了大殿。在大殿里,其他的僧人早已在两边站好,双手合十,神情肃穆。阿宏叔则站在两排僧人中间。他的头看上去刚刚刮过,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就像河豚鱼鼓胀的肚皮,白得耀眼。
此刻的阿宏叔看上去有些凶巴巴的,面无表情,眼里透着一道冷而不易察觉的光,极迅速地在众人身上掠过,又极迅速地收敛了。人齐了,他低垂下眼帘,深沉地唱出一句。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
我听不懂阿宏叔唱的是什么,我只是觉着奇怪,这阿宏叔平时说话并不觉着多少好听,可一唱起来,拿腔拿调,却是十分动人。怎么说呢,那声音就好比做漆活儿时,用细的砂纸打磨过的木头一样圆润。
我不会念,更不会唱,可站在那里,我也听得入神。我觉得这声音似乎曾经在哪里听过,细腻绵长,这样熟悉,又这样陌生。一瞬间,我的心头百感交集,甚至连眼眶都有些湿润。
早课罢了,大家便去斋堂吃早饭。吃饭时,我忍不住问阿宏叔,阿宏叔,你早课唱的是什么啊?
是楞严咒。
楞严?
阿宏叔没做声,叫人去拿了一本经书过来,递给我。书很薄,黄皮的,封面上竖着一行字,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阿宏叔告诉我,楞严是一种咒,是难念的咒。有句老话叫作和尚怕楞严,道士怕普庵。如果一个人会念楞严咒,还能念得好,那他就算是个好和尚了。
……
这本小说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在繁杂世事中挣扎,却又无法割舍的情感纠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场景,也能从中品出生活的重量和人物微妙的心绪变化。读到某些段落,仿佛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一员,感同身受地体验着那种被生活推着走的无力感,以及对片刻宁静的极致渴望。叙事节奏的把控也相当老道,时而舒缓如溪流,让人沉浸在角色的日常琐碎中;时而急转直下,将人抛入命运的漩涡。它不是那种追求宏大叙事的作品,而是专注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不能忘怀那些鲜活的、带着烟火气的面孔。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逃离”的隐秘期盼,以及最终选择承担的勇气与无奈。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近乎沉浸式的震撼。作者的语言风格兼具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犀利,不堆砌华丽的辞藻,却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击中要害。我注意到,在描绘主角面对压力的瞬间,他的用词会变得异常简洁有力,如同手术刀般干净利落,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紧张的氛围。相比于那些喜欢用大段内心独白来剖析角色的作品,这本书更倾向于通过行动、对话和环境的细节来暗示人物的内心波澜,这种“展示而非告知”的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读完后,我仿佛能闻到书中描绘的那些潮湿的、充满旧书气味的房间的味道,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感到真实得近乎残酷。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寻常的“奔波”过程,提升到了对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社会背景”的精准捕捉。它没有空泛地谈论压力,而是将主角置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现实环境中,无论是职场的权力倾轧,还是家庭责任的重负,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立刻就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子。作者对现代社会快节奏下人际关系的疏离感把握得极其到位,那种“身处人群之中,却形单影只”的孤独感,通过几个简短而有力的场景就勾勒出来了。这种真实感让读者很难将其视为虚构的故事,反而更像是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犀利观察。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相反,它勇敢地揭示了逃离的代价——或者说,逃离本身就是一种虚妄。这种毫不留情的真实,恰恰是它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都咬合得天衣无缝。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回忆和现实交织,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又错综复杂的人物精神世界。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初读时或许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脉络,但一旦适应,就会发现其魅力所在:它模拟了我们大脑处理记忆和情感的方式,真实而又富有张力。特别是作者在不同时间线之间切换时所使用的过渡手法,流畅得像是无缝衔接的电影镜头,毫无滞涩感。更绝的是,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自己去审视“安稳”与“自由”之间的悖论。它并非提供一种逃避的指南,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之下。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张力的拿捏上,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它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情感的引爆点,但这些引爆点并非戏剧化的冲突,而是源于长期积累的疲惫和期待的落空。比如,某一个平淡无奇的黄昏,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许是一声猫叫,或许是一盏突然熄灭的路灯——而瞬间瓦解了主角所有的心理防线。这种由微小触发的巨大情感爆发,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毁灭性。作者处理这种“情绪的临界点”的方式,充满了张力与克制,让人读来既揪心又不得不承认其必然性。它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崩溃往往不是在山崩地裂时发生,而是在最不起眼的一刻,冰山一角终于承受不住重量而崩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自己疲惫的全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