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Pv6核心技术
定价:50.00元
作者:王相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925
字数:53400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涵盖IPv6核心技术的主要内容,在阐述IPv6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IPv6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IPv6核心技术知识,说明了从IPv4向IPv6过渡中,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全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如下:IPv6技术出现的原因、发展历程,IPv6技术标准;IPv6协议结构、IPv6协议与IPv4协议的比较、IPv6技术新的特性;IPv6层次化的地址结构、IPv6地址配置技术;ICMPv6、IPv6重定向技术、多播侦听协议;IPv6邻居发现协议;IPv6与高层和底层网络协议的联系;IPv6内部路由协议RIPng、OSPFv3;IPv6外部路由协议BGP4 ;IPv6安全协议IPSec机制,IPv6认证、IPv6加密,密钥交换协议IKE;IPv6对移动性的支持,移动IPv6的组成和特征;IPv6过渡阶段采取的主要策略、措施和技术。
本书适合从事计算机网络、IPv6网络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NGI、NGN设计和应用的IT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为需要了解IPv6核心技术知识的读者提供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因为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极高,且逻辑层次异常分明。如果说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是把知识点像珍珠一样串起来,那么王相林的这部作品,更像是构建了一个精密的知识“骨架”。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数据包格式和扩展头部(Extension Headers)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对比手法,将IPv4头部和IPv6头部进行了逐项的对照分析,这使得理解IPv6为何能提供更灵活处理能力的原因一目了然。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ICMPv6协议的重视程度,很多初学者往往会忽略ICMPv6,但作者却强调了它在邻居发现协议(NDP)中的核心地位,并详尽解释了NDP如何替代了IPv4中的ARP、RARP等多个功能,这体现了作者力求构建一个完整、自洽的技术体系的良苦用心。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因为作者不会为了照顾基础薄弱的读者而牺牲深度的探讨,但只要你跟上了他的思路,你收获的将是远超预期的技术洞察力,它为你打下的基础将是坚实而稳固的,足以支撑后续更复杂的网络架构学习。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行的网络工程师助理,手头上的任务常常是处理一些老旧的IPv4配置,对于IPv6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很多网络论坛上的碎片化信息,让我对双栈部署、隧道技术等概念感到晕头转向。然而,当我开始阅读《IPv6核心技术》后,那种混沌感逐渐消散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过渡机制的细致梳理。它没有回避IPv4和IPv6长期共存的现实,而是系统性地介绍了6to4、ISATAP以及NAT64/DNS64等多种隧道和转换技术。作者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潜在的性能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这对于我们日常进行网络规划和故障排查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决策依据。我甚至能想象出,拿着这本书,对照我们的实际网络拓扑图,一步步去规划我们公司未来的IPv6升级路径。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本高级技工手册,告诉你工具箱里每种工具的最佳用途。书中的案例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命令级的截图,但那种对协议流程的清晰描述,足以让我们在动手实践时,避免走很多弯路,大大提升了上手的效率和信心。
评分从整体编排来看,《IPv6核心技术》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业参考书。它避开了过多追逐热点的浮躁,专注于对协议本身最核心、最本质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一种严谨、系统的技术思维方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体现出极强的章法性,从基础的寻址、分段,到进阶的组播、任播,再到最后的应用层对接,每一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齿轮,啮合得天衣无缝。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网络地址转换(NAT)在IPv6时代影响的讨论,作者清晰地指出了IPv6设计目标之一就是终结大规模网络地址转换的必要性,并阐述了这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边界的概念,对于理解云计算和物联网对未来网络架构的重塑,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是那个只懂得配置几个静态路由的“操作员”,而是一个能从协议设计层面理解网络世界运行规则的“架构师”视角,它为我未来深入研究SDN、NFV等前沿技术打下了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IPv6核心技术》,作者是王相林,ISBN是9787030231925。 --- 拿到这本厚厚的《IPv6核心技术》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毕竟,IPv6这个话题听起来就自带一种高深莫测的光环,对于我们这些在网络边缘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总觉得要啃下一块硬骨头。然而,王相林教授的这部著作,却以一种近乎于“庖丁解牛”的精妙手法,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对于地址结构和寻址机制的阐述,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深入浅出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十六进制数和冒号分界符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路由协议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急于展示最新的路由算法,而是扎实地回顾了IPv4到IPv6过渡中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协议演进的必然性,这使得即便是对网络协议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IPv6的核心设计哲学——即面向未来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知识体系的宏大把握,每一个章节的逻辑衔接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整个IPv6技术栈的初步认知构建。这绝不是一本可以泛泛而读的速查手册,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经典教材。
评分说实话,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IPv6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地址空间不够用了,所以换了新的”这种非常表层的认知上。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技术考古与未来展望之旅”。王相林先生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介绍“是什么”,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设计”。比如,在谈到移动性支持(MIPv6)时,作者不仅仅罗列了绑定更新(Binding Update)等操作,而是深入剖析了移动IP的设计初衷,以及它如何解决移动性与网络拓扑变化之间的矛盾,这对于理解移动互联网底层支撑技术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他对安全性的强调,书中对IPsec在IPv6中的集成和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这让读者明白,IPv6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将端到端的安全考虑融入了协议的DNA,而不是像IPv4那样事后补救。整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用词精准,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但同时又注重实践指导意义,很多理论推导后紧接着就是对实际部署场景的探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也让我在合上书本时,感觉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思维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