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定价:99.00元
作者: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42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顺序实施开展为视角,描述工程建设由始至终的全过程要求,可以让通信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熟悉和了解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工程项目全局把控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脱节现象,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本书以国内某前沿发达省份室内覆盖工程实际工作内容为样板,描述已经历多年的成熟的合理建设和管理要求经验,编制内容完全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情况,适用性高。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和分析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全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建设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办法。全书包括“室分工程建设全流程阶段要求指导”和“室分工程建设管理指导”两部分内容,专门针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指导,涉及工程建设所有阶段全部流程的环节说明,可以有效提高行业人员对整体项目的熟悉程度、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建设效率。
目录
作者介绍
吴鹏,移动通信行业从业者、专家型领导,现任职位为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江苏省移动通信局、江苏移动工程建设部工作,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主导制定了多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历任淮安、南通、扬州分公司和江苏省公司工程建设分管领导,有丰富的通信工程建设实践管理经验。在其工作期间,洞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多次提出室分创新建设思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立体网建设的新型室分覆盖方法,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发布于通信类核心期刊。
文摘
序言
这本《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人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刚拿到手的时候,本来还担心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专业术语的“砖头书”,没想到,它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作者们显然是深谙室内覆盖项目的痛点所在,尤其是在复杂的商业建筑、高密度住宅楼宇中的施工部署和验收环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复杂环境下的射频规划与优化那一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停留在理论计算的层面,而是给出了大量基于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比如在玻璃幕墙密集区域如何选择合适的馈线角度,或者在大型商场的不同楼层间如何进行无缝切换的锚点设置。我前段时间接手一个老旧商场的改造项目,原有的覆盖效果极差,信号穿透力成了老大难问题。翻开这本书,里面关于无源器件的选型与布局优化的章节,提供了好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对比,特别是对新型超薄天线和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优劣分析,直接指导我调整了原有的设计方案,最终成功地将弱覆盖区域的RSRP提升了接近15dBm,客户非常满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场经验,用清晰的流程和图示给系统化地梳理了出来,大大缩短了我们团队试错的时间成本。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计算”的书,而是一本教你“怎么把活干漂亮”的实操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行文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务实且富有前瞻性。它清晰地展示了从最初的需求调研、容量预测,到最终的长期运营维护的完整路径。我特别喜欢它对未来趋势的把握,特别是关于5G室内覆盖(尤其是毫米波和中频段)的特殊挑战的处理。在当前大家都在摸索5G室内部署经验的时候,书中已经深入探讨了毫米波在穿透损耗、波束赋形对室内覆盖的影响,以及需要引入哪些新型的室外引入方案(如IRS或高增益天线)来弥补室内盲区。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它不仅是对当前4G工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几年室内网络演进的预演。另外,书中对绿色节能设计的探讨也非常到位,提供了许多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降低设备功耗的策略,例如智能休眠模式的启用时机和门限设置。对于甲方日益严格的绿色环保要求,这种兼顾性能与能效的思路,是体现工程专业水平的关键指标。
评分作为一名侧重于网络优化和维护的工程师,我对书籍的技术深度有着很高的要求,总担心手册会流于表面。但《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在故障诊断与快速恢复这一块的表现,绝对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仅仅罗列故障代码,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告警级别和现场观测指标的排查树。比如,当发现某一区域的上下行速率突然下降,但基础的覆盖指标(RSRP/RSSI)看起来正常时,这本书指导我们优先检查的是特定小区的负载均衡情况、后向链路的拥塞状态,甚至是馈线接头处的微小虚焊导致的功率衰减。我最近处理过一个案例,就是因为某个楼层的特定天线阵列出现间歇性抖动,导致用户体验极差,但传统工具很难定位。这本书中关于分布式天线系统(DAS)与小型蜂窝网络(Small Cell)的联合维护策略的章节,直接提示我们去查看头端设备的软件版本兼容性问题,结果真是出在软件补丁冲突上!这种直击病灶的分析能力,是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提炼出来的宝贵财富,远胜于官方晦涩难懂的维护文档。
评分说实话,自从行业进入4G乃至5G时代后,室内覆盖的挑战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拉线走桥架”的思路已经完全跟不上了。我关注到这本书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的深度挖掘,这一点让我眼前一亮,非常实用。很多手册只关注技术实现,忽略了管理维度,导致工程延期、成本超支是常有的事。这本书却将招投标阶段的风险识别、合同条款的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和质量把关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特别是关于隐蔽工程验收标准的阐述,非常细致入微,对于我们经常需要应对业主方和监理方挑剔眼光的项目经理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明确指出了哪些环节必须拍照留档、哪些数据必须实时上传,甚至连线缆的捆扎美观度都有提及——这才是真正体现专业性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家高端写字楼做收尾工作时,业主方的设施主管对机房的美观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几乎因此被卡住。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里关于机房环境与美学设计的章节,我们就能在设计之初就规避掉这个不必要的争执点。它真正做到了将技术要求与工程的“面子工程”结合起来,让技术人员也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平衡了技术细节的深度和工程管理的广度,而且,它的语言组织方式非常贴合现场工程师的思维习惯——直接、高效、目标导向。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它在安全生产规范的强调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往往是被很多技术手册忽视的“软指标”。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安全条例,而是将安全要求嵌入到每一个施工步骤中:例如,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如何检查安全带的锚点,这些锚点应设置在哪些结构件上,以及在多人协同作业时,如何确保外部干扰最小化。这对于我们管理分包队伍至关重要,因为很多安全事故都源于现场工人对潜在风险的麻痹大意。这本书用详实的图示展示了“错误操作示范”与“标准操作示范”的对比,这种视觉冲击力远比纯文字警告更有效。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工程质量、控制管理风险、保障人员安全的综合性工具书,是项目经理和现场技术骨干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