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 |
| 作者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670687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随着体育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体育科学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体育科技工作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也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我国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我国的体育事业,以解决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问题、困扰我国体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和运动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深入研究前瞻性、系统性问题,提升了破解难题、攻克难关的能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
| 作者简介 | |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1958年38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 目录 | |
| 序韩启德 前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综合 报 告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引言 二、体育学科近年的新研究进展 三、体育学科外研究进展比较 四、本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专题 报 告 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 运动医学学科发展 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 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体质研究学科发展 体育信息学科发展 体育工程学科发展 体育统计学科发展 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 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科发展 目录 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in China(2014-2015)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Training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Medicine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Biomechanics in China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Psychology in China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queResearch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Information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 Engineering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Statistics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Computer Application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Exercise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大事记 附录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由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进行编写,凝聚了33 个全国学会、1200 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综合分析了2014—2044年度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梳理、总结了本学科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学科发展总体趋势,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第二部分为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报告,介绍了各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外发展水平比较、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等;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报告主要内容的英文介绍;第四部分为与本学科进展有关的主要科技成果资料。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把专业性与现代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和橙色字体,一看就知道里面是硬核干货。摸上去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一翻就皱巴巴的廉价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心情都跟着沉静下来。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图表和文字的比例拿捏得当,即便是复杂的数据和理论推导,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得到很好的支撑。我拿到书后,先是粗略翻阅了一下目录,那清晰的层级结构,一下子就把整个体育科学领域在那个时间段内的脉络勾勒出来了。作者团队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整合,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学术工艺品。即便是对于我这种非纯粹的专业研究者来说,这种高水准的制作,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效率,让人更有动力去深入探索那些深奥的议题。拿到这样的书,感觉就像是收藏了一件有价值的学术文献。
评分报告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令人意外的流畅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动辄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常常采用类比或者情景再现的手法,比如在解释某项生理指标监测技术时,会用一个日常训练场景来类比其核心原理。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理解门槛,却又丝毫没有牺牲其学术的严谨性。我发现自己能在快速阅读的同时,也能捕捉到关键的学术论点,这得益于作者对中文学术表达的精妙把握。它成功地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那个黄金分割点,使得这份报告能够有效地在学术圈和更广泛的体育产业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信息的高效流动成为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某个细分领域的表面泛谈,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图景。我惊喜地发现,它对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关注度非常高,比如运动生物力学与大数据分析的结合点,以及心理学在竞技体育疲劳管理中的最新进展,都有非常独到的论述。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站在一个高空俯瞰整个学科的地理图上,既能看到主要河流(成熟的研究方向)的走向,也能清晰地辨识出新开辟的小溪(前沿探索领域)的源头。这种全景式的扫描,对于我这种需要了解行业动态的旁观者来说,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不像某些报告那样,只是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是政策导向?是技术革新?还是国际合作的成果?这种因果关系的梳理,让整个报告的理论深度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正体现了“报告”应有的分析与预判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工。
评分真正让我对这本书刮目相看的,是它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部分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审慎态度。它没有盲目乐观地描绘一个完美的未来图景,而是清晰地指出了未来五年内,体育科学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数据安全风险以及资金投入的瓶颈。例如,它对人工智能在运动表现预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紧接着就提出了算法偏差和数据隐私保护的必要性。这种“利弊同观”的分析框架,体现了作者群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阅读这些预测,我能真切感受到这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对现有研究热点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度建模和逻辑推演。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引导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份深思熟虑的洞察力,使得这份报告的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注的年份范围。
评分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讨论部分格外着迷。许多报告常常只关注“发表了多少论文”或“获得了多少专利”,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落地并产生社会影响的”。它没有回避体育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象牙塔”问题,反而非常坦诚地分析了从实验室到训练场之间的鸿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运动营养学应用模式的对比分析,那种跨文化的视角,揭示了不同体制下科研成果扩散速度的差异性。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实证分析的结合,让报告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现实的张力。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研究者们在推动学科进步时所面临的实际阻力与挑战,这使得报告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