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作 者: 孙以昭 著
出 版 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第1版
页 数: 334
字 数:250000
印刷时间:2010年10月第1次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500938828
包 装:平装
重 量:380g
定 价:23元
目录 章 杨澄甫宗师经典论述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要点 论太极推手 第二章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功法要领及历史源流与师承关系 节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太极拳的功法要领 第三节 太极拳的历史源流与师承关系 第三章 太极秘传八段锦和其他功法——太极拳运气练劲辅助功 节 太极秘传八段锦 第二节 其他功法 第四章 太极拳中架(一名“花架”) 节 中架拳式名称顺序 第二节 中架拳式动作图解及用法说明
内容简介
《杨氏太极真功》不仅披露了杨家极为珍视的八段锦和老架,而且对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功法要领和历史源流等皆有详细的说明。其中关于太极拳功法要领的论述,体用结合,理法兼备,环环紧扣,完整一气,清晰地展示了太极拳如何由初学到练至大成的完整过程。这是孙以昭先生在师祖等人传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研究心得而总结出的理法,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有点冗长,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很杂。我原本是想找一本专注于杨式太极拳架势讲解的,结果翻开这本书,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大杂烩。比如,关于“一招制敌”这种略显夸张的标题,我本以为里面会有非常精深的技击理论阐述,结果看到的更多是基础的套路动作图解,技击层面的深入挖掘实在欠缺火候。八段锦的部分也仅仅是作为附录式的存在,动作的要领讲解得过于简略,几乎是走马观花。作为一本武术入门读物,它在清晰度和专业性上都有待商榷。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包罗万象却又处处浅尝辄止的结构,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该重点关注哪个部分。如果作者能将精力集中在一两项核心内容上,比如彻底讲透中架拳式,效果会比现在这种大而空的面面俱到要好得多。整体来说,它提供的知识点很多,但深度和系统性上都有明显的短板。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关注点是“正版”二字,希望能获得权威的知识传承,但阅读下来,内容上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我对其中关于杨氏太极的一些历史渊源介绍略感好奇,但这些介绍非常简短,基本上就是几句话带过,远不如市面上专门的历史专著来得详实。而且,书中关于“一招制敌”的那些理论片段,与后半段柔和的八段锦练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缺乏一个平衡的指导思想。如果说武术的核心在于刚柔并济,那么这本书在内容布局上显得过于偏向某一方面,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让“刚”与“柔”有效结合的教学路径。对于想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完整太极观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化学反应,最终未能产生预期的学习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质量倒是中规中矩,纸张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感,看起来像是一本正经的武术教材。然而,内容逻辑上的跳跃性让我感到困惑。前一页还在讲解太极拳的呼吸配合,后一页画风一转就开始介绍八段锦的舒展动作,两者之间的衔接非常生硬,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将它们串联起来,比如如何利用八段锦的功法来辅助太极拳的练习,这方面的理论支撑几乎没有。这种拼盘式的编辑手法,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教学体系。更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标题中强调了“体育”属性,却鲜有关于运动量控制、恢复训练或者如何将太极融入日常健身计划的实际建议,显得这个“体育”的标签贴得有些牵强,更像是一种为了拓宽受众面而添加的词汇。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系统学习杨氏太极拳的中架拳式动作要领,毕竟“动作图解”的字样非常吸引人。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让我感到一丝失望。图解本身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多关键转折点和重心的转移,仅仅依靠静态的图片是很难完全捕捉其精髓的。比如“金刚捣碓”这个动作,书中的分解图展示得尚可,但对于身体内部的“气”如何引导,以及如何做到“松沉”的描述,实在是过于书面化,缺乏实战性的指导或更形象的比喻。书中提及的“真功”二字,在内容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招式演示上。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背诵了一遍拳谱的文字说明,但真正想在垫子上做出那种连贯、内敛的动作时,依然感到茫然无措。对于渴望在气功和武术结合上有所突破的读者,这本书的深度显然是不够的。
评分作为一名练习太极多年的人士,我对市面上各种流派的拳谱都有所涉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在一个很小的篇幅内塞入太多的“卖点”——杨式、气功、技击、八段锦,结果就是每一样都浅尝辄止。尤其对于“气功”这块,现代太极爱好者非常看重内在的修炼,但本书对气感的培养、意念的引导等核心概念几乎没有涉及,仅仅是简单带过了几个呼吸法,这对于追求“内家”功法的人来说,简直是信息贫瘠。所谓的“中架拳式动作图解”,在细节上还是不如一些专门针对某一拳架的权威著作来得精细。很多需要慢速、多角度才能看清的细微变化,用这种标准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效果大打折扣。整体而言,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快速浏览的工具书,而非深入研究的案头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