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搜
定价:35.00元
作者:(美)约翰·巴特利 ,张岩,魏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8605661
字数:263000
页码:2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入选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2005年度**商业图书”。
搜索是通向整个世界的兴趣和欲望的窗口,搜索注定会成为21世纪资本的枢纽!
《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出版人周刊》、BBC、N、、《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通向整个世界的需求、兴趣、恐惧和欲望的窗口,旨趣的数据库,它们也正在改变我们的商业和文化。
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一家公司,Google都改变了互联网和整个知识体系。约翰·巴特利写了一本非常的商业书。而且,他还借助Google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探讨了探索的意义。所有上网搜索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沃尔特·埃萨克森 N前首席执行官
很棒的书!《搜》明确指出,尽管这些年来搜索业界的失败者比比皆是,坚持下来的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其实搜索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搜索是好事,但是找不到答案才是更重要的。
——戈登·克罗维茨 道琼斯公司高级副总裁
内容提要
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如何任何一家公司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它就掌握了控制商业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钥匙。在过去的几年中,Google正在为获得这把钥匙而努力。虽然Google并非搜索业务的早开发者,但它凭借着简明、便利、实用的搜索技术和理念,逐渐击败雅虎、Alta Vista等搜索领域的先锋,成为搜索行业名副其实的王者。
本书描述了Google如何从斯坦福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迅速崛起为“用思想控制世界的搜索巨头”,再现了Google公开上市时写华乐街的游戏规则,公开宣布其“不作恶”的信条时掀起的狂潮,以及搜索技术的兴起对市场营销、传媒产业、流行文化、职业发展、公利等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
作者约翰·巴利特是《产业标准》杂志的创始人,也是的行业杂志《连线》创始人之一。为写作本书,巴特利采访了从硅谷到华尔街与搜索行业相关的350多人,包括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和公司总裁埃里克·施米特等风云人物。他指出,搜索的革命性意义并非表现在搜索巨头间的激战上,重要的是,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通向整个世界的需求、兴趣、恐惧和欲望的窗口,旨趣的数据库,它们也注定会成为21世纪资本的枢纽。
这或许是我们的幸运,或者也是一种悲哀。但无论如何,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世界可能的未来。
目录
章 为什么是搜索
埃里克寻求赚10亿美元的商机
作为物质文明的搜索
为什么要写搜索
搜索同用户界面
搜索成为人工智能?
搜索所牵涉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 搜索、隐私和
搜索我
不正当的搜索
中国问题
第三章 Google的诞生
继承特斯拉遗志的人
当佩奇遇到布林
为了共同的兴趣
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汉堡王精神
创业之初
生物系毕业生与风险投资商
难逃烧钱公司的厄运
第四章 10亿美元,聚沙成塔:互联网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并行创业者
创意工厂
GoTo公司:网络上的新模式
格罗斯找到了突破口
糖果老爹:关于套利的一切
成功希望渺茫的起航
合作经营的兴起
让人追悔莫及的决定
搜索经济蓄势待发
同雅虎的交易
第五章 Google2000-2004:从零到30亿美元
应对发展问题
基础设施原则
谁应该管理Google
埃里克·施米特的加入
不作恶
Google发展壮大
Google新闻
每间壁室点亮一盏熔岩灯
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以为自己是谁
Google稳步向前
第六章 搜索经济
第七章 Google上市
第八章 何时?何故?
第九章 前Google时代搜索
第十章 Google的今天和明天
第十一章 完美搜索
后记
致谢
作者介绍
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是《连线》杂志的编辑及创始人之一,他还创办了《工业标准》杂志和TheStandard.网站。他目前是Web 2.0 Conference的项目主席,Business 2.0 的专栏作家,以及Federated传媒出版有限公司的创办者,主席、出版商。他现在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知识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封面采用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低调却又不失力量的现代美学,看得出出版社在产品呈现上下了很大功夫。我特地挑了一个周末的午后,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里翻开它,光是闻到新书特有的油墨香,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文,但仅凭这第一印象,就已经确信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结实,想必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这对于我这种有藏书习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去摩挲把玩一番,感受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出版品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中信出版社的名头去的,他们出品的非虚构类和商业思想类书籍,往往都能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度。我期待它能在某个特定领域提供一个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视角,而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陈词滥调的二手信息堆砌。从目录的结构预估来看,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逻辑框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结构上的稳固性,是内容深度保证的基础。我特别留意了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的排版,清晰且规范,这暗示着其背后严谨的研究支撑。对于我这样追求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读者而言,出版社的品牌背书,尤其是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就是定心丸。
评分当我把书放在书桌上时,它的存在感是低调而坚定的。它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那种高饱和度色彩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接近于经典文献的沉稳色调。这种对时间潮流的抵抗,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长远判断——好的内容不需要靠短暂的噱头来生存。我尚未深入文本,但仅从这外在的“皮肤”上,我已感受到一种精心雕琢的匠人精神。它让我相信,内里的知识体系必然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结构扎实,论证有力,绝对不是那种只能匆匆翻阅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可以陪伴我度过更长时间的思想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视觉冲击力虽然不走浮夸路线,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或时代精神的提炼却非常到位。它像是一个引子,用极简的方式概括了内容的核心张力,引发了我对这个主题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联想。这种克制的设计语言,反而比那些花哨的封面更能抓住真正有思想深度的读者的目光。我甚至在想,作者或许也采用了类似的“留白”或“去芜存菁”的创作手法来构建其论点。这种设计上的统一性,从外在传递到内在,建立起一种高度一致的阅读预期,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这本书归类为“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翻开内页,字体排版给人的阅读舒适度极高,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掌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并非那种一味追求亮白的纸张,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纹理,这让整体阅读体验多了一份温暖和复古的味道,仿佛在阅读一本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装帧设计中巧妙融入的留白艺术,使得内容结构层次分明,不会让人感到信息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深度考量,绝非粗制滥造可以比拟。这种精雕细琢带来的仪式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究其中奥秘的兴趣,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