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道 9787010069913 人民出版社

和之道 9787010069913 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龙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中国哲学
  • 老子
  • 道德经
  • 和文化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9913
商品编码:294237316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之道

定价:55.00元

作者:徐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10069913

字数:300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徐龙同志主编的《和之道:信息化时代的大国思想和大企业道路》一书,介绍了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模范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拓展移动通信业务中促进社会信息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做法及成效,提供了国有企业对内办成和谐企业,对外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值得所有企业学习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和之道》:探索内在平和与外在和谐的智慧之旅 引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部世界的喧嚣所裹挟,在追求物质成功、社会认可的过程中,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和谐似乎变得遥不可及。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挑战、自我认同的迷茫,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然而,是否有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能够指引我们穿越迷雾,寻回内心的平静,并与周遭世界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和之道》正是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或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探索内在平和与外在和谐的智慧之旅。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和”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表面的妥协或顺从,而是一种源自生命本源的、积极主动的、动态平衡的生存哲学。它揭示了“和”如何在个人内心、家庭关系、职场互动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发挥作用,帮助我们构建更健康、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第一章:拨开迷雾,认识“和”的真谛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渗透在哲学、艺术、医学、政治等各个领域。《和之道》将首先引导读者跳出对“和”的狭隘理解,比如仅仅将之视为避免冲突或随波逐流。作者认为,“和”是一种生命力的流动,一种能量的平衡,一种事物之间有机连接的状态。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的。 本章将深入探讨“和”的哲学根源,追溯其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演变,例如在《周易》中的阴阳平衡,《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解读,读者将能更清晰地理解,“和”并非牺牲自我,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形式;“和”并非压抑个性,而是尊重差异,并从中汲取力量。 书中会引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寓言典故,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来阐释“和”的多种面向。比如,如何理解“刚柔并济”的智慧,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恰当的相处之道。读者将了解到,“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力,它能够化解矛盾,促进理解,最终达到一种“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第二章:观照内心,构建内在的“和” 一个人内心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质量。《和之道》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内在的平和,认为这是通往外在和谐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实现内在“和”的关键要素。 自我认知与接纳: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不苛求完美,不过度自责。通过反思,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思维习惯,并学习如何与之相处,而不是被它们控制。 情绪的管理与转化: 情绪是人生的自然组成部分,然而负面情绪的长期积压却会严重破坏内心的平衡。“和之道”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识别、理解并转化负面情绪,例如通过正念练习、感恩练习、情绪日志等方式,将情绪的冲击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成为一项挑战。本书将介绍一些古老而有效的静心方法,如冥想、呼吸练习、身体觉察等,帮助读者减少思绪的干扰,培养专注力,从而提升对当下体验的觉知。 价值观的清晰与坚定: 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导向,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减少内心的摇摆不定。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它们,从而构建一个稳固的内在支撑系统。 身体的和谐: 身心是相互关联的。“和之道”也会关注身体的健康,强调通过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来维持身体的活力和平衡,从而为内心的平和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章:融于生活,践行外在的“和” 内在的平和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之道”将重点放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践行“和”的智慧,来实现外在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 倾听与同理心: 学会真正地倾听他人的话语,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即使我们并不完全认同。培养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沟通的智慧: 学习如何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观点。本书将探讨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积极反馈、非暴力沟通等,帮助读者在冲突中找到解决之道,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界限的设定与尊重: 理解并尊重彼此的界限,既不侵犯他人,也不允许他人过度侵犯自己的边界,是维护健康关系的重要原则。 感恩与赞美: 表达对他人付出的感恩,并适时给予真诚的赞美,能够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 职场中的“和”: 团队协作: 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又不妨碍他人,如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信任。 应对压力与挑战: 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非抱怨或逃避。 领导力与影响力: 如何以“和”的精神领导团队,激励他人,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家庭与社群的和谐: 家庭的温馨: 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充满爱与理解的氛围,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 社区的融合: 如何在社区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与邻里建立友善的关系,共同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与自然的和谐: 敬畏自然: 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生活,减少对地球的负担,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四章:智慧的升华,迈向更高层次的“和” 当内在与外在的“和”逐渐建立起来,我们将有机会体验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觉醒。《和之道》的第四章将带领读者走向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和”与“道”的统一: 进一步探讨“和”与中国传统哲学“道”的内在联系,理解“道”是如何指导我们实现“和”的,以及“和”又是如何体现“道”的。 “无我”与“利他”: 探讨在“和”的实践中,如何逐渐超越小我,将眼光放宽,以更广阔的心胸去关怀他人和社会,实现“无我”的境界。 “顺势而为”与“创造契机”: 在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大势的基础上,如何积极地创造和把握有利的时机,将“和”的智慧转化为实际的成就。 “和”的持续演进: 认识到“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升华的过程,鼓励读者在生活中持续探索与实践,让“和”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 “和”的普世价值: 探讨“和”的智慧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共通性和普适性,以及它在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结语 《和之道》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人如何“成为”的书。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一种生活态度。通过深入理解和践行“和”的智慧,我们不仅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更能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起深刻而有意义的连接,最终实现一种生命本身的和谐与圆满。这是一场值得我们每个人投入、探索并珍藏的生命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显拗口,因为它大量运用了一些具有古典韵味的表达方式,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的巨大魅力。它拒绝使用那些被过度稀释的现代白话,而是选择了更加凝练、更有力量的词汇。这种选择的背后,无疑是对表达精确性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形而上层面的议题时,那种古朴而有力的措辞,大大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和历史的厚重感。这让我想起很多古代哲人论著的魅力所在——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一部分。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放慢脚步,细嚼慢咽,但正是这种“慢”,才使得文字的力量得以最大程度地释放,让那些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逐渐浮现出来,值得反复咀嚼和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来细细品味。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字体选择的考究,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尊重,而不是那种浮躁的、追求眼球效应的快餐式设计。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棒,厚实而又不失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拂过纸面时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章节排版上的用心,每一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阅读体验极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外在的装帧上就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匠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彰显。这种对实体书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让人重新找回了捧读经典的那份仪式感和沉静心。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是极其严谨且富有层次感的。它不像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内容的著作,每一章节、每一个论点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同精妙的榫卯结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作者似乎是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方式来展开论述,初阶建立基础认知,随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变量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将所有的线索收束到对整体局面的宏观把握上。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难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稳步前行,不会感到迷失方向。这充分展现了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力和对读者体验的充分关怀,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气势,读起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式的指导方针,而恰恰在于它提出了无数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模式中的盲点和局限。我读完后,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提问,而不是急于寻找结论。作者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些看似矛盾的论述,逼迫读者去进行自我辩驳和逻辑推演。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很多时候,我需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思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然后再回来对照原文,寻找作者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暗示。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益于个人的心智成长,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沉浸其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宏大、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其中的精髓。书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视角独特而深刻,绝非一般泛泛而谈的论述可比。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如何平衡自身需求与外部环境期望的挣扎,那种内心的纠结和最终的释然,写得丝丝入扣,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作者就在你身边,分享着他的人生感悟。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框架,让人能够跳出日常的琐碎,用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