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一五高等教育:大学体育与健康
定价:28.00元
作者:马宏霞
出版社:中航书苑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24328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两篇,共18章,涵盖了高等院校体育课及课外延伸所需内容。在前4章中,分别介绍了体育与健康,体育锻炼与保健,大学体育健康标准测定和体育欣赏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第5章到第18章,分别介绍了田径运动、篮球运动、足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网球运动、游泳运动、体操运动、体育舞蹈、健美运动和健美操、武术运动、滑冰与轮滑,以及各种娱乐健身运动等内容。
本书视角新颖,信息量大,内容翔实,是集理论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材。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 体育与健康概述
1.1 体育概述
1.1.1 体育的起源和定义
1.1.2 体育的生理学基础
1.1.3 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求
1.2 健康概述
1.2.1 四维健康观
1.2.2 健康五要素
1.2.3 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
1.2.4 关于亚健康状态
1.2.5 影响健康的因素
1.3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1.3.1 体育对体质的影响
1.3.2 体育对心理的影响
第2章 体育锻炼与保健
2.1 体育锻炼常识
2.1.1 锻炼前的准备活动
2.1.2 时间的选择
2.1.3 运动量的控制
2.2 营养与健康
2.2.1 营养素
2.2.2 饮食与健康
2.3 运动损伤
2.3.1 运动损伤的分类
2.3.2 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
2.3.3 运动损伤的预防
2.3.4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2.4 运动处方
2.4.1 运动处方的概念
2.4.2 运动处方的制定
2.4.3 运动处方的实施
第3章 大学体育健康标准测定
3.1 什么是体质
3.2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介
3.2.1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
3.2.2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操作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3.3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定
第4章 体育欣赏
4.1 体育欣赏简介
4.1.1 体育欣赏的内容
4.1.2 体育欣赏的意义
4.2 如何欣赏体育比赛
4.2.1 欣赏体育比赛前的准备
4.2.2 欣赏体育比赛的角度
4.2.3 欣赏体育比赛之后的回顾
实践篇
第5章 田径运动
5.1 田径运动概述
5.2 跑
5.2.1 基本技术
5.2.2 比赛规则
5.3 跳跃
5.3.1 基本技术
5.3.2 比赛规则
5.4 投掷类运动
5.4.1 基本技术
5.4.2 比赛规则
第6章 篮球运动
6.1 篮球运动概述
……
第7章 足球运动
第8章 排球运动
第9章 乒乓球运动
第10章 羽毛球运动
第11章 网球运动
第12章 游泳运动
第13章 体操运动
第14章 体育舞蹈
第15章 健美运动、健美操和瑜伽
第16章 武术运动
第17章 滑冰与轮滑
第18章 娱乐健身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手里拿着的这本哲学入门读物,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思辨世界充满好奇却又被晦涩术语劝退的人量身定做的“破冰船”。它完全避开了学院派那种故作高深的语言陷阱,而是将古希腊到现代的几位核心思想家,比如柏拉图、康德、尼采,用现代生活中的案例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道德困境来加以阐释。我记得有一段,作者在解释“存在主义”时,竟然引用了当下非常流行的那部关于人工智能觉醒的电影情节,一下子就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能体会到人物在做出选择时的那种沉重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有一个“思考练习”环节,鼓励读者放下书本,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辩论和反思,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了一种微妙的拓宽,对那些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也多了一层深度考量,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口号所左右,这真是一次精神上的富矿挖掘之旅。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科普读物,原本担心内容过于专业,读起来会像在啃石头。然而,作者高超的类比和叙事技巧,成功地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转化成了易于理解的故事。例如,在解释温室气体如何捕获热量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公式,而是将地球比作一个正在被“多层棉被”包裹的婴儿,形象生动,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机制。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问题描述”的层面,而是用了大量篇幅来探讨“适应”与“减缓”的全球实践案例。从荷兰的“与水共存”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非洲社区如何利用古老知识改进农业技术,书中的案例遍布全球,充满了希望和韧性。它并非一味渲染末日景象,而是在揭示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激发了读者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感和行动的渴望,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关注家里的垃圾分类和日常能耗了。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作者用极其生动幽默的笔触,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深感困扰的“拖延症”和“瞎忙活”现象剖析得淋漓尽致。书里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实用的技巧和可以立刻上手操作的工具。比如,他提出了一种“番茄工作法”的改良版,专门针对那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代人。我试着用书中的方法规划了我过去一周的日程,原本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竟然以一种井井有条的态势被清理了大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精力管理”那一章,作者强调了休息和运动对于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这颠覆了我过去那种“牺牲睡眠换取时间”的错误观念。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辅助理解复杂的概念,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完全不像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深夜促膝长谈,分享成功的秘诀。
评分不得不提我最近沉迷的一本关于非虚构写作技巧的书。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想记录自己生活、却不知道如何下笔的人开了一扇窗。它的重点不在于教你如何编造故事,而在于如何从平凡的日常中提炼出“故事性”。作者分享了他自己多年在一线做深度报道时遇到的各种“卡壳”时刻,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调整观察角度和访谈策略来突破困境的。比如,他详细拆解了“如何让一个木匠的日常工作流程读起来像一部史诗”,这其中的细节处理,从环境声音的描摹到人物微表情的捕捉,都有极其具体且可模仿的示范。更棒的是,书里还配有大量的“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对比范例,那种从平淡到震撼的转变过程,直观得让人拍案叫绝。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创作的欲望,它激活了我内心深处那个“观察者”的角色。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的著作,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行业报告,没想到作者的叙事功力竟然如此了断。他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政策制定,而是通过追踪某一个老城区的改造过程,展现了政策、资本、原住民情感以及现代审美之间的复杂角力。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访谈记录和老照片,那些斑驳的墙面和消失的街角,带着强烈的历史的颗粒感,让人仿佛能闻到旧时光的味道。作者对于“空间正义”的探讨尤其深刻,他质疑了那些看似美好的“城市更新”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弱势群体的驱逐和文化记忆的抹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乘坐地铁、走过高楼大厦时,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通勤者,而是会开始审视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思考“我们到底为谁在建造这座城市”。它的文字冷静而有力,充满了人文关怀,读完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