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
定价:39.00元
作者:卢肖平,谢开云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16168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30年友谊合作与成就》对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合作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归纳总结了合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成效,以及双方主要参与者的积极贡献。作者运用经济学原理,量化了薯类作物研发成果和应用推广的意义与效益。该书还分析了大力发展薯类作物以及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的重要战略意义,提出了粮食安全潜在威胁之警示以及扩大视野与思路的应对之策。
目录
作者介绍
谢开云,1965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9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8月至1996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山区研究所工作。1996年2月至2000年8月在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驻北京联络办事处工作。2000年9月开始到现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和科研项目。参与了中薯5号至中薯11号及中大1号等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共发表了中、英文科技论文及译著30多篇(本)。 卢肖平,男,1976年参加工作。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现任国际马铃薯中心副主任兼亚太中心主任。此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工作(1983——2011年)。历任国际合作司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参赞,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等职。还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朝鲜代表处担任过高级农业经济专家。作者在长期从事国际农业交流以及有关合作项目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注意做好本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国际马铃薯中心”这个机构的认知非常有限。我只知道马铃薯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但很少会去想,它的育种、栽培、推广背后,可能有着怎样的国际合作和科技力量在支撑。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惊叹于在看似普通的农作物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协作网络。书中的许多故事,都让我对“科技进步”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仪器和抽象的公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够改变农民生活、改善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动力。我尤其关注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案例,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技术细节,但从字面意思上,我能感受到那些研究成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它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所吃的每一粒米、每一块面,甚至是我们餐桌上的每一份蔬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伟大力量,它在默默地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而这种力量,往往被我们忽略。它提醒我,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脚踏实地的努力,那些为我们美好生活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和国际友人。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名为《9787511616852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 中国农业科学技》的著作。虽然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内容,但我在这里想侧重于从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分享一些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而这些感受和思考,或许并不能完全涵盖书中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这本书,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农业发展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与国际合作紧密相连的精彩篇章。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友谊”的叙述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跨越文化、跨越语言、基于共同目标而产生的深厚情谊。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员,他们不论国籍,只为同一个梦想而努力——让中国人民摆脱饥饿,吃上更优质、更丰富的食物。书中描绘的那些合作点滴,那些克服困难的瞬间,都让我对“合作共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往来,更是知识、技术、经验的共享,是人类共同面对挑战时,所能迸发出的强大力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诚与热情,却足以跨越专业壁垒,触动普通读者的心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这个宏大的命题,发现其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国际情怀。
评分当翻开《9787511616852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 中国农业科学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期待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感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被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所包围。这种厚重感,并非来自于对某个政治事件的解读,而是来自于对人类共同追求进步的一种深切体会。书中对于“30年友谊”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时间和耐心的力量。它不像商业合作那样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共同发展。我常常会想象,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多少科学家、技术人员、政府官员,默默地为这项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像那些光鲜亮丽的领域那样引人注目,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就。这本书,让我对“合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资源上的互补,更是智慧上的碰撞,是思想上的交流。通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中国在马铃薯的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是一种双向的赋能,既提升了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也为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这本书,虽然名为《9787511616852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 中国农业科学技》,但它所传达的精神,早已超越了马铃薯本身,上升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深层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合作,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如同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国际间的协作。书中所描绘的“30年友谊”,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证明了,当不同国家的人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并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携手并进时,就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成就”的描述,它并非只是罗列出多少项研究成果,多少份专利,而是更加注重这些成果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例如如何提高产量,如何改善品质,如何增强抗病性,这些都直接关乎到中国人民的“菜篮子”和“饭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独特路径,它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国在世界农业科技舞台上不断崛起的一个缩影。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看它在基础科学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和成就。而《9787511616852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 中国农业科学技》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点好奇心。它并非那种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马铃薯。然而,就是在这个看似“小”的领域,却折射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务实的风格,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读着这些内容,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科研现场,看到了那些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反复试验的科学家们,也看到了他们之间那种跨越国界的默契与配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更体现在共同研发和创新。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也看到了这种合作对于提升中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深远意义。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记录,它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