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
定价:56.00元
作者:蔡登谷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3860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省院合作项目——“浙江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研究”,汇集10多位知名专家,历时两年,数易其稿,编撰成《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一书,由蔡登谷主编。以森林文化为切入点,紧密联系浙江实际,从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历史渊源与比较借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森林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保障体系与对策建议等诸多层面,全面系统地作了科学翔实的论述与解读,无疑助推了浙江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其创新之处在于“志在,贵在集成、亮在提升、重在实践”。
目录
序一
序二
章绪论
一、阐述了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二、探究了森林文化的理论形态
三、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四、开展了森林文化的比较借鉴研究
五、分析了浙江森林文化的资源禀赋
六、探讨了森林文化与民俗文化
七、凝练了浙江森林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八、提出了浙江森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第二章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节森林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背景
第二节森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森林文化的起源
二、森林文化与生态文化
三、森林文化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
四、森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五、森林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森林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森林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森林文化的理论形态
节森林哲学
一、森林本体论
二、森林认识论
三、森林价值论
第二节森林伦理学
一、森林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敬畏森林
三、善待森林
四、回归森林和大地
第三节森林美学
一、森林美学的由来与发展
二、森林美的形态
三、森林美的感悟
四、森林美的创造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节天人合一:儒家生态观念
一、天人合一,中和位育
二、仁民爱物,厚德载物
三、取物顺时,合于礼义
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二节深山开悟:佛教生态关怀
一、随缘而生,众生平等
二、无情有性,慈悲为怀
三、随缘种树,佛化自然
四、名山礼佛,深院悟禅
第三节道法自然:道教生态境界
一、天地万物,尊道贵德
二、道法自然,天道无为
三、顺应自然,善养自然
四、山林皋壤,欣然而乐
第五章民俗与森林文化
节森林文化对民俗的影响
一、物质层面
二、精神层面
三、制度层面
四、行为层面
第二节民俗文化中的森林动植物
一、古树名木与民俗
二、茶文化与民俗
三、桑蚕文化与民俗
四、树木花草与民俗
五、乌兽昆虫与民俗
第三节森林文化在民俗中的表现
一、和合文化
二、祈福文化
三、吉祥文化
四、长寿文化
五、饮食文化
六、住居文化
七、服饰文化
八、节庆文化
九、婚丧文化
十、游艺文化
第六章森林文化的比较借鉴
节森林经营文化
一、中国森林经营文化
二、国外森林经营文化
第二节森林文学艺术
一、中国森林文学艺术
二、国外森林文学艺术
第三节森林旅游文化
一、中国森林旅游文化
二、国外生态旅游文化
第四节森林制度文化
一、中国森林制度文化
二、国外森林制度文化
第七章浙江森林文化的资源禀赋
节森林资源
一、资源概况
二、森林公园
三、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人文资源
一、河姆渡文化
二、良渚文化
三、古村落文化
四、园林文化
五、名人文化
第八章浙江森林文化典型案例
节森林公园文化
一、干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文化及产业
二、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文化及产业
第二节名山文化
一、普陀山佛教文化及产业
二、雁荡山名山文化及产业
三、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文化及产业
第三节城乡森林文化
一、杭州国家森林城市文化及产业
二、武义俞源古村落森林文化及产业
三、临安白沙村农家乐文化及产业
第四节森林植物文化
一、安吉竹文化及产业
二、兰溪兰花文化及产业
三、金华茶花文化及产业
四、开化龙顶茶文化及产业
五、庆元香菇文化及产业
六、长兴银杏文化及产业
第五节林果产业文化
一、诸暨香榧文化及产业
二、黄岩蜜橘文化及产业
三、临安山核桃文化及产业
四、慈溪杨梅文化及产业
第六节木文化
一、南浔木地板文化及产业
二、东阳木雕文化及产业
三、云和木质玩具文化及产业
第九章浙江森林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节加强统筹规划
一、开展资源普查,摸清本底,建档立库
二、统筹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依据功能区划,科学保护,合理开发
四、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第二节完善投入机制
一、拓展投资渠道
二、制定优惠政策
三、加强资金监管
第三节培养人才队伍
一、提高森林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二、激发人力资源大潜能
三、实施森林文化精品战略
四、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
一、提高森林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加大浙江森林文化研究力度
三、提升森林文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五节健全规章制度
一、加强法治化建设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
三、创新管理体制
第六节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编制发展规划
二、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管理指导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文明意识
四、搭建文化平台,加强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其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一本聚焦于“森林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书,无疑能引导我们回归对本质问题的思考。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蔡登谷先生,通过对森林文化的梳理,意在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元素。或许,书中会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如何从森林中汲取灵感,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例如神话传说、艺术形式、建筑风格等等。而“生态文明”的提出,则更是将这种历史的回溯与现实的紧迫性联系在了一起。我想象着书中会剖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困境,并试图从古老的森林文化中寻找解决之道。这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本启迪人心的指南,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这个书名,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同一股清流,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对于“森林”的联想,总是充满了美好与神秘。我猜测书中会讲述森林在人类文明早期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食物的来源,是庇护所,更是早期人类精神寄托的载体。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古老民族如何与森林共存的生动故事,了解他们从中衍生出的独特习俗、信仰体系,甚至世界观。而“生态文明”这个词,则直接点出了本书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将对森林文化的理解,转化为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或许,作者蔡登谷先生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并尝试将其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可能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一种对我们所处世界的更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暗绿色的背景衬托着几棵挺拔的树木剪影,仿佛诉说着关于生命、成长与和谐的无声故事。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森林文化”这个概念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我总觉得,森林不仅仅是植物的集合,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蕴含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人类与森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古人在森林中形成的仪式、传说,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同时,“生态文明”的加入,又让这本书的立意拔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猜想,作者蔡登谷先生会在这本书中,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想象着书中会引述大量的案例,或许有关于如何保护森林的传统方法,或许有关于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创新实践。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采用了森林中光影斑驳的图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深邃。虽然我对书中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但光是看这装帧,就足以激发我去探索其内在的奥秘。我对“森林文化”这个概念一直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关于树木本身,更像是人类与森林互动所产生的精神、情感、习俗以及历史积淀的集合。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古老文明如何依傍森林生存,如何从森林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哲学和生活方式。同时,“生态文明”这个词组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下这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无疑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思考的课题。我推测这本书会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森林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厚重感,仿佛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阅读,去领略那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世界,以及其中蕴藏的智慧。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书,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虽然这本书的名称是9787503860843,但我并非因为它的ISBN码而购买,而是被“森林文化”和“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深深吸引。在翻阅的过程中,我被作者蔡登谷先生所描绘的场景深深打动。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树木的生长,更是在讲述森林如何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我仿佛看到了远古先民在森林中采撷果实、躲避风雨,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甚至语言,都与森林息息相关。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如何将这种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我理解到,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环保,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我们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更谦逊、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