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谎言——食物与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
定价:32.00元
售价:16.0元,便宜16.0元,折扣50
作者:(美)菲茨杰拉德,但汉松,董苹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30313229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继经典绿色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和畅销书《快餐国家》之后,兰德尔·菲茨杰拉德所著的《百年谎言(食物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将美国的绿色保健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包括特富龙、消毒剂、漂白剂、空气净化剂和杀虫剂等700多种化合物使人体不堪重负;据研究,饮用氟化处理的水不仅造成儿童智商低下,而且会致癌;从茶到口香糖的1200种食品中存在的各种人造甜味剂引发88种中毒症状。一百年前,“化学可以赋予你更好的生活”的承诺把成千上万的人造化合物引入了我们的生活,包括食品、饮料、药品及家居环境中。之后的一百年,我们一步步地成为这场大规模化学实验的试验品。
内容提要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兰德尔·菲茨杰拉德在《百年谎言(食物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中揭开了来自化学工业、制药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等领域的迷信和谎言,从早期的科技进步如何新的产业形成讲起,剖析了行业主导企业乃至相关部门因利益驱动而漠视大众健康的原因。在大量确凿的事实和评判——两位知名的医学专家曾对《百年谎言(食物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进行了认真审读——的基础上,菲茨杰拉德以冷静的视角预告了愈演愈烈的公共健康危机,不仅指出我们人类在这一空前的化学冲击波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且提示人们该如何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目录
导言 我们在对自己做什么
部分 掉进陷阱
章 阅读标识
我们坚持的迷信:中毒是别人的问题
知道什么是安全的
产品标识里存在真相
毒性取决于剂量
我们能对付体内负荷
生物学的轮盘赌
第二章 从婴儿到坟墓
协同作用的隐秘角色
健康之迷的线索
我们生命中的五个中毒阶段:阶段:胎儿发育
第二阶段:童年阶段
第三阶段:少年时期
第四阶段:成年时期
第五阶段:老年时期
个人毒性测试
第三章 百年谎言的历史
灾难滑坡的索引:
阶段:1900~1939年,合成物信仰体系出现
第二阶段:1940~1961年,合成物改变了生活方式
第三阶段:1962~1973年,合成毒素的迁移
第四阶段:1974~1997年,食品质量心SIR化
第五阶段:1998~2005年,健康影响加速
第二部分 异国的陌生人
第四章 绿野仙踪:食员工业
让我们开个宴会吧
吃什么,就长成什么样
营养与我们擦肩而过
我们坚持的迷信:食品添加剂是无害的
人造增甜剂是安全的
宠物食品是无害的
美国宇航局已让合成食品变得
第五章 魔法师的学徒:制药与医疗业
被滥用的自然馈赠
我们坚持的迷信:会保证药物的安全
所有人的剂量都一样
氟化水有利健康
我们摄取了所需的维生素
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药物延长了我们的寿命
令人担忧的趋势:我们给孩子吃的药太多
推销疾病
我们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
第六章 我们正在成功变异物种吗?
煤矿里的金丝雀
我们坚持的迷信:塑料是无害的
一切都是正常的
动物实验能够预测人类健康
进化还是灭绝
学会自我保护
第三部分 现代启示录
第七章 我们的健康是天然形成的
纯净食物是良药
有医学奇效的食物
我们坚持的迷信:只有药物能够治疗抑郁
食物不会导致暴力
只有药物可以缓解疼痛
安慰剂不能真治病
有机粮食就是纯净食物
百岁老人有变异基因
自然是我们好的药房
第八章 当西医无能为力时
我们坚持的迷信:古代医生浅薄无知
古代的治疗方法是不科学的
重新发现古代智慧传统
第九章 全带回家
我们深陷麻烦
保护我们自己
后记:解毒之旅
神奇的“以食当药”
排清方案见效
作者介绍
兰德尔·菲茨杰拉德,作为报纸记者、杂志编辑以及畅销书作家,兰德尔·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涯超过36年。他供职的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报纸,还在《读者文摘》担任了近20年的编辑。1984年,他与别人共同为里根总统撰写了有关联邦改革的总统委员会报告。他还是六本书的作者,包括畅销书《幸运的你》(LuckyYou)。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对细节的偏执。它没有回避那些被主流健康机构刻意忽略的领域,反而大胆地将矛头指向了那些看似“无辜”的日常饮品和加工零食。我记得书中用图表对比了几种常见早餐谷物的糖分含量,那个视觉冲击力远比任何一次体检报告都要来得直接和令人警醒。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穿透力,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被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最脆弱的环节进行精准打击。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性极强,论证过程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反驳的空隙。它不是在推销任何单一的“灵丹妙药”,而是在搭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让你自己去构建抵抗错误信息的防火墙。阅读体验是高度智力投入的,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佐证书中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就像一场层层剥开洋葱的过程,每读完一章,你都会感到自己的认知被剥离了一层不必要的保护膜。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将复杂的生化过程,用非常形象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这使得即便是没有生物学背景的普通人,也能轻松领会其核心思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特定食物与慢性病关联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很少使用“绝对”或“永远”这样的词汇,而是通过大量引用长期研究数据,来建立一种基于概率和趋势的警示。这让整本书看起来更为可靠,少了一些江湖气的断言,多了一份学术的严谨。读完后,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关于“快速见效”的健康口号,而是开始注重食物的“来源”和“本质”,这是一种从根本上的观念转变,影响深远。
评分这本关于健康与饮食的书籍,从我阅读完后的第一感受来说,它像是一剂猛药,直击现代人对“吃”这件事的盲区。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冷静,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包装得天花乱坠的“健康食品”背后的真相。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破坏程度,那份数据详实到让我立刻想扔掉家里的某些厨具。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比如如何通过天然的食材组合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呼吸,因为那种被蒙蔽已久的感觉带来的冲击力实在太强。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购买食材的习惯,甚至连去超市的路线都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没有冗余的煽情,全凭事实和逻辑的重量将你牢牢按在椅子上,直到你不得不面对那些不那么舒服的真相。它改变了我对“营养标签”的看法,让我明白,那些漂亮的色彩和花哨的宣传语,往往掩盖了最核心的问题。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集体反思”。它不仅仅关注个体健康,更将食物的生产、营销和监管体系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考察。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经济学和营养学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营养漂白”现象的描述,即在加工过程中损失的营养素是如何被廉价的合成物所取代,而我们却误以为自己摄入了同等的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大喊大叫,但文字中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对现状的深刻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它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习惯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面对快节奏生活时,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健康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工业流水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清醒者”的视角,让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来守护自己的身体。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来说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它不是那种温柔地引导你走向健康的读物,更像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调查报告,却又夹杂着一种深沉的社会批判意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那种将现代的食品工业与早期的农业实践进行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这场健康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系统性、结构性的结果。读完关于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那部分,我几乎是带着一种对整个供应链的怀疑态度去度过了接下来的几天。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侦探一样去解读食品包装上的每一个微小字体,去探究那些看似无害的化学名称背后隐藏的长期效应。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满足于表层的“吃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我们会吃成这样”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根源。对于任何一个关注自身和家人长期福祉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健康管理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