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脂肪肝体质养生指导
定价:28.0元
售价:14.0元,便宜14.0元,折扣50
作者:张晓天,郑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030453679
字数:10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在多年临床研究、治疗脂肪肝专病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理论与实际,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出发,分四个章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西医对脂肪肝的认识、中医辨证施治、防治脂肪肝的常用中草药及食疗、脂肪肝的各种中医外治法和护理要点;着重介绍了脂肪肝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类型,适合不同体质类型的脂肪肝患者的中药、药膳、药茶、位按压及足浴保健方法。同时《脂肪肝体质养生指导》还从四季的食疗、体育锻炼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讲解脂肪肝患者的养生要点与诀窍。《脂肪肝体质养生指导》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希望能够帮助不同体质的脂肪肝患者从自身的体质触发,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质养生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总论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的中医病名
脂肪肝之病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未见记载,其临床症状表现以肝区不适,胁肋胀痛,倦怠乏力,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舌质暗紫,有瘀斑瘀点等特征为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脂肪肝可归属于“胁痛”、“肥气”、“痰饮”、“痰浊”、“积聚”、“血瘀”、“黄疸”、“痞满”、“肝痞”、“鼓胀”等范畴。
“胁痛”的记载*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阐明胁痛的发生与肝胆病变有关,常以两侧胁肋疼痛,胀闷不适为主要表现。对“肥气”的描述在《黄帝内经》中亦有出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难经?五十六难》亦有提及:“肝之积名曰肥气”。“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黄帝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之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致,为积饮痞隔”。直至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始有“痰饮”之称,为后世痰饮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积聚”是腹内结块,具有胀或痛的病症。*早载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病》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脉来细而附骨者也,乃积也”。清楚描述了积聚的表现和脉象。“黄疸”在古代称为“瘅”,《黄帝内经》:“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 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指出黄疸病的特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黄疸又细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分别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系统化,《医学心悟》更创立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综上所述,依据临床证候及症状,可将脂肪肝归属于古代文献所描述的“胁痛”、“肥气”、“痰饮”、“积聚”、“黄疸”等较能反映脂肪肝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在病因病机方面,古代医学多提示脂肪肝的形成与食滞、瘀血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其病位在肝、脾。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胀满闭塞 ”。《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曰:“痞者,闭也。痞必有块,块则有形,总在皮里膜外,其源皆由伤于饮食”。揭示脂肪肝与饮食密切相关。及《金匮翼?积聚通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素问?缪次论》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说:“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 ”。《古今医鉴》曰:“胁痛者 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 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的论述,揭示脂肪肝与瘀血密切相关。
情志不畅,肝失条达
《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与情志,气行则血(水)行,若情绪过激易怒,或长期抑郁不欢,则易导致肝失条达,肝郁气结。气机失调日久,则气滞血瘀,气滞水停而生痰饮,痰瘀互结,郁于肝胆,而成本病。还可横犯脾土,使脾运不健,*终导致瘀、水、痰、湿等病邪停留,痰湿蕴结阻塞肝络,遂成脂肪肝。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提到:“油腻厚味,滋生痰涎”,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亦讲:“好食油面猪脂,以至脾气不利,壅塞为痰”。脾为生化之源,饮食入口经腐熟后成为水谷精微,并化生为气血。但过度的暴饮暴食,嗜食辛辣厚味,或贪凉食冰饮,或过度饥饿,均可直接损伤脾胃功能,使之运化失常,导致聚湿、生痰、化热、食积等,继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气机郁结,血脉不通,均为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劳逸过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劳逸适当,生活规律,加上合宜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人身气血畅通,增强生理功能。《素问?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陆九芝在《逸病解》中曰:“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与劳相反”。过度劳力伤气,过度劳神伤脾,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无力;过逸少动,可使脾气受损,气血运行不畅。两者均导致气血、运化失常,使痰湿停滞。
肥胖
肥胖者易造成脂膏的蓄积。《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生热”,“甘者令人中满”。嗜食肥甘厚腻,易使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清气不升,以致湿热熏蒸,痰油膏脂内积,阻滞气机。中医理论认为胖人多痰、多虚,因胖腹便便,形厚气虚,加上平日懈怠多卧,疏于锻炼,使得气血不畅,以致肝郁脾虚,痰浊壅塞,气滞血瘀,如加之饮食、情志、起居不调,则更易患本病。
饮酒过度
适度的饮酒有畅和气血之效。《本草纲目》曰:“少饮则和血行气”。然而恣意饮酒,则易伤害身体。《饮膳正要》曰:“多饮伤形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中医学认为,饮酒过度,日久则生湿生热,痰热油湿内蕴,阻滞气血运行,导致气机瘀滞,血脉瘀阻,气、血、痰相互搏结于胁肋而致本病。
年老久病,禀赋不足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肾为先天之本,内居元阴、元阳,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先天不足,脾肾亏虚;或久病年老,脏腑虚弱等,脾肾之气日衰,阴阳失衡,气血不足,进一步加重脾肾两虚。脾肾亏虚为脂肪肝的基本病因病机,而脾肾亏虚的关键在于肾虚。肾为一身阴阳之本,调节各脏阴阳,肾虚可影响肝、脾功能;另一方面,肾主水液,肾中精气对全身的水液起到蒸腾气化作用,肾精不足可使水液气化推动无力,则使气化功能失调,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或火不暖土,导致脾失健运,饮停湿聚,使得脂质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阻滞于肝而成本病。
体质因素
自古以来,中医一直遵守个体治疗、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与患者的体质类型相关。体质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也可影响证候的类型、性质等。体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药物等治疗方法均可使体质发生变化。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为减少和预防本病的发生起到的作用。
西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是指弥漫性脂肪浸润,可伴有肝内炎症、肝细胞坏死、纤维化或硬化等病理学改变。病理上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特殊原因所致脂肪肝等。
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脂肪肝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而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多食少动的生活方式、高热能高脂饮食使得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日益增多,脂肪肝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也日益增多,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
序言
这本书在“个体差异化方案”的构建上,远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深度。比如,对于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与那些主要因为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但血糖相对稳定的患者,他们的饮食调整侧重点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需要更严格地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后者可能更需要关注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然而,全书的食谱和运动建议似乎都采取了一种“一刀切”的模式,并没有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亚型患者需要如何微调方案。我尝试着去寻找针对“合并痛风”的脂肪肝患者的饮食禁忌,或者针对“老年体弱易摔倒”的患者应选择何种阻力训练来维持肌肉量,但这些细致入微的交叉问题,书中完全没有涉及。一本真正实用的指导书,应该能引导读者根据自身的“附加疾病”和“生活场景”来定制方案,而不是提供一个通用的模板。读完之后,我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如何将书中的通用建议“适配”到我复杂多变的个人健康状况中,这使得阅读的收获感打了折扣。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食物的“排毒”机制时,用词和逻辑上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很多章节都在强调某些超级食物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但并没有清晰地阐述这些食物中的活性成分是如何作用于脂肪细胞,又是如何促进肝脏内脂质代谢的。比如,它提到了姜黄素的抗炎性,但没有给出有效剂量是多少,或者说,要达到那个效果,我每天需要吃多少克新鲜姜黄根,这和吃保健品有什么区别?作为一名对营养生化有基本了解的读者,我更需要的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可量化的建议,而不是那种“多吃绿色蔬菜有益健康”这种老生常谈的口号。书里似乎更倾向于用一些比较“感性”的描述来吸引读者,比如“激活身体的自愈力”,但缺乏科学模型来支撑这些论断。这让我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外部资料来验证书中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一本养生指导类的书籍,如果不能在科学严谨性和易懂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那么它的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是更深入、更少水分的成分分析和作用机制讲解。
评分这本关于“脂肪肝体质养生指导”的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内容上似乎并没有深入探讨一些我期待已久的、更具操作性的生活细节。比如,我特别想知道针对不同阶段的脂肪肝患者,在运动强度和频率上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书里提到要多运动,但对于那些刚被诊断出来,身体素质还比较差的人来说,从零开始应该如何科学地迈出第一步?是快走、慢跑,还是更偏向于瑜伽或太极这类低冲击性的运动?而且,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不适,比如肝区隐隐作痛,书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应对指南,这让我感觉在实践层面有些捉襟见肘。另外,对于那些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这些药物与特定的食物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或者是否会加剧肝脏的负担?这本书对此的论述显得有些笼统,没有提供足够的临床案例或专家建议来支撑这些观点。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定制一周食谱”的范例,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营养学原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尚可,但在转化为日常可执行的、个体化的指导方案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它更像是一本入门科普读物,而不是一本能指导我长期抗战的实用手册。
评分说实话,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心理调适”这一块的着墨太少了。脂肪肝这事儿,一旦被贴上标签,很多人都会产生巨大的焦虑,担心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本身也会影响内分泌和新陈代谢,进而影响肝脏的恢复。我期待书中能有更深入的章节,探讨如何与这个慢性病和平共处,如何建立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书中可以引入一些正念(Mindfulness)练习或者压力释放的技巧,这些都是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的辅助疗法。此外,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也很关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或者过度的关心,都可能成为一种隐形压力源。书里如果能提供一些沟通的“剧本”,教患者如何向亲友解释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那就太棒了。目前看来,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吃什么、动多少”的硬指标上,却忽略了支撑这些硬指标的“软实力”——也就是强大的内心。这种单一维度的指导,在面对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健康挑战时,显得力量不足。
评分我仔细对比了一下市面上其他几本关于代谢综合征的书籍,发现这本《脂肪肝体质养生指导》在“睡眠质量”与肝脏脂肪堆积的关联性研究上,探讨得极其表面化。书中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句“保证充足睡眠很重要”,但并没有深入分析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如何通过皮质醇水平升高或生长激素分泌紊乱,间接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加剧的。对于很多脂肪肝患者而言,他们往往合并有睡眠问题,这才是导致他们体重难以控制、肝功能指标反复波动的核心原因之一。这本书如果能专门开辟一个章节,详述如何通过改善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来辅助脂肪肝的逆转,并推荐一些经过验证的自然疗法或助眠技巧,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专业度和实用性。目前看来,它似乎把睡眠当成一个无关紧要的附属品来提及,这对于一个讲究全面调理的养生指导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疏漏。毕竟,身体的修复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这一点不强调,养生指导就显得不够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