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9787544766630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97875447666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德斯鸠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法学
  • 孟德斯鸠
  • 启蒙思想
  • 西方政治思想
  • 法理学
  • 宪政主义
  • 社会科学
  • 经典著作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6630
商品编码:2944485169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论法的精神
作者 孟德斯鸠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66630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罗马帝国衰亡史》 卷首语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在这部巨著中,历史的长河被精心梳理,帝国的兴衰沉浮被生动描绘。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面映照人类文明演进的镜子,一部关于权力、信仰、文化、制度以及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恢弘画卷。 作者简介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考证和富有感染力的文笔,耗费毕生心血,创作了这部史学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先生的研究领域广泛,对古典文学、历史、哲学都有深入的理解,这使得他的史学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他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从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试图探究一个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何会走向衰亡。 内容概述 《罗马帝国衰亡史》并非仅仅罗列事件,而是以一种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精神,探究了罗马帝国从巅峰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吉本先生将这段漫长的历史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潜藏的危机(约公元170年-3世纪)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罗马帝国在“五贤帝”时期所达到的空前繁荣与辉煌。吉本先生细致地描绘了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力量以及其所统治的广袤疆域。这是一个罗马公民享有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吉本先生敏锐地指出,在这看似稳固的表象之下,已经埋下了衰落的种子。内部的权力斗争、军队的干政、经济的失衡、以及对外族侵扰的应对策略,都开始显露出帝国的脆弱之处。他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如马可·奥勒留,既肯定其德行,也审视了其统治下帝国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三世纪的危机与帝国的重塑(约3世纪-4世纪) 进入三世纪,罗马帝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内战频仍,外族入侵不断,经济濒临崩溃,瘟疫肆虐。这一时期,帝国的稳定被严重动摇,甚至出现了“军人皇帝”频繁更迭的混乱局面。吉本先生详细记录了这场危机,并分析了导致危机爆发的各种因素。然而,罗马帝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迪奥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等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包括行政区划的调整、军事力量的重组以及对基督教的容忍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帝国,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帝国的中心开始逐渐东移,为拜占庭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基督教的兴起与帝国的精神变革(约4世纪-5世纪) 吉本先生在此部分深刻地探讨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社会中的崛起及其对帝国文化和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以一种冷静而批判的视角,分析了基督教信仰的传播、教义的发展以及教会组织的力量。他认为,基督教的价值观,如对来世的关注、对世俗权力的相对疏离,以及教会内部的等级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罗马传统的公民美德和帝国凝聚力。同时,他也承认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为帝国提供了新的精神寄托和道德规范。他对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的事件,以及随后基督教成为国教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第四部分: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约4世纪-5世纪) 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最广为人知的部分。吉本先生细致地描绘了日耳曼民族、匈人等蛮族从北方和东方涌入帝国疆域的过程。他详细记录了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部落与罗马军队的多次冲突,以及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扫欧洲的恐怖景象。他分析了罗马军队在面对这些新兴力量时的衰败原因,包括军事纪律的松弛、军队素质的下降以及政治上的腐败。最终,他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被废黜为标志,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终结。 第五部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与演变(约5世纪-15世纪) 虽然书名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先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将目光转向了继续存在于东方的拜占庭帝国,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他描绘了查士丁尼大帝的辉煌成就,包括其法典编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建以及对西部旧土的短暂收复。他分析了拜占庭帝国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以及政治制度上的独特性。他也记录了拜占庭帝国在与波斯、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等外部势力的长期斗争中的起伏。最终,他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为终点,标志着延续了千年的罗马之名在历史舞台上的彻底落幕。 核心观点与分析 吉本先生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并非仅仅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强调了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政治腐败与内部动荡: 皇权的不稳定、皇位继承的混乱、官僚体系的僵化以及地方权力的膨胀,都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统治能力。 军事力量的衰退: 罗马军队的素质下降,对蛮族雇佣兵的依赖增加,以及边境防御体系的脆弱,使其难以抵挡外敌的入侵。 经济结构的失衡: 过度的军事开支、奴隶制的衰落、贸易的萎缩以及税收负担的加重,都对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 社会结构的瓦解: 公民精神的衰退、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动摇,都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 基督教的影响(吉本先生的争议性观点): 吉本先生认为,基督教对来世的关注和对世俗权力的某种程度上的疏离,削弱了罗马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并导致了社会对物质世界的漠视,从而间接导致了帝国的衰落。然而,这一观点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文学风格与学术价值 《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其雄浑的文笔、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力,被誉为史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吉本先生的语言典雅而富有力量,他善于运用讽刺和反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冷静的审视。他的写作风格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在学术价值方面,《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一部巨量的历史文献,更是对罗马帝国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刻反思。吉本先生的研究方法严谨,考证详实,对大量一手史料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尽管其部分观点(尤其是关于基督教的论述)在后世受到了挑战和修正,但其宏大的史学框架、深刻的分析方法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至今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罗马帝国衰亡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述,它提供了一个审视文明兴衰规律的宏大视角。通过对罗马帝国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伟大的文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这部巨著引导我们思考: 文明的脆弱性: 即使是曾经辉煌强大的文明,也可能因为内部的失调和外部的冲击而走向衰亡。 制度与领导力的重要性: 健全的政治制度、有效的领导者以及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文化与信仰的影响: 文化、信仰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一个社会的走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的周期性与独特性: 历史总有其相似之处,但每一个文明的衰亡都有其独特的根源。 《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它以一种悲悯而深刻的目光,审视着人类文明的起伏跌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人生启示。它提醒我们,在享受当下成就的同时,也应警惕潜藏的危机,审慎地思考文明的未来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最终合上这本书时,第一感受是如释重负,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低调,甚至有些枯燥,但这恰恰与它内容的深刻性形成了奇妙的反差。它的叙事节奏极其缓慢,仿佛作者在耐心地等待读者消化每一个论点,然后再进入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气候、地理环境对不同民族性格形成影响的论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不过,我也必须承认,书中有大量的篇幅似乎专注于对特定历史文献的引用和对比,对于不熟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会显得冗长且难以进入。这本书更像是为学者准备的工具书,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主动性和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细枝末节之中,抓不住主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关于某个历史时期的,封面是深蓝色的,有点古典的样式。我记得当时买它是因为被封面上那个古老的印章图案吸引了,感觉它蕴含着某种深邃的历史智慧。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墨香和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氛围中。内容上,它似乎在探讨权力是如何演变和制约的,引述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古代法律条文和哲学家观点。阅读的过程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我需要反复对照注释和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有那么几次,我甚至需要放下书本,去查阅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否则那些复杂的论证就显得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整体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而非轻松读物,但它对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体制的深入剖析,确实让人受益匪浅,让我对“制度”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相当庞大,给人一种“包罗万象”的印象。它的开篇就定下了非常宏大的基调,仿佛要对人类文明的制度起源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和溯源。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非常依赖于对比研究,将不同文明的法律和习俗放在一起进行细致的剖析和比较,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极具启发性。然而,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某些重要议题的探讨深度略显不足,有时会让人感觉作者在试图用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去强行统一所有现象。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先生进行一场漫长而艰深的对话,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看更多的案例、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对于渴望快速获得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但对于愿意沉下心来,探究事物根源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座值得反复挖掘的知识宝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古老的图书馆深处,那里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羊皮纸的味道。它完全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拍案叫绝的畅销书,恰恰相反,它需要你带着一份近乎朝圣的心态去对待。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和严谨,充满了复杂的从句结构和大量的历史典故,初读起来,每句话都像是一个需要被破解的密码。我记得尤其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权力分立”概念的早期阐述,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描绘着未来政治形态的蓝图。虽然阅读起来颇为吃力,但每当攻克下一章,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逼迫读者从底层逻辑上去理解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我甚至开始怀疑,现代的很多政治学理论,是不是都或多或少地从这本书的某个角落汲取了养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它厚得像块砖头,装帧设计也极其朴实,那种老气横秋的排版,坦白说,不太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我最初是怀着敬畏之心开始阅读的,期望能从中汲取什么“经世致用”的真知灼见。然而,书里大量的篇幅似乎都用于细致入微地描摹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具体案例和细枝末节的法律程序。阅读时,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信息过载”,仿佛被困在一个由密密麻麻的引文和脚注构成的迷宫里。我努力地想去捕捉作者试图建立的宏大叙事框架,但总是在某个转弯处,被一个复杂的从句或是一个陌生的专有名词绊倒。说句实话,我可能只理解了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内容,但正是那百分之二十,让我对人类社会结构复杂性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流畅性,而在于其内容的密度和广度,它要求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去咀嚼那些不易消化的知识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