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胡琳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胡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琳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心理学
  • 成长
  • 母女关系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胡琳
  • 0-13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5815
商品编码:2945418374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定价:36.80元

作者:胡琳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18045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3岁,是孩子儿童期和少年期的分水岭。13岁前,孩子如果心智发育成熟,青春期就能够轻松顺利地度过,并且在前行的路上保持从容和自信。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旨在帮助父母了解孩子13岁前的心理,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在行为、心理、情绪、气质、情商、智商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平衡发展,为孩子之后的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引言: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旅程,也是塑造一个人未来性格、思维模式和情感世界的关键时期。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身心剧烈变化的13岁前的孩子,妈妈的理解、引导和支持,更是影响深远。这本《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贴近生活、充满智慧的育儿指南,旨在帮助每一位妈妈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从而建立起更健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13岁前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婴儿期的基本依恋,到幼儿期的自我意识萌发,再到学龄期的社会认知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挑战。作者胡琳老师凭借其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妈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她们洞察孩子的情绪波动、行为困惑,并找到恰当的回应方式。 核心理念:理解与共情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解”与“共情”。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他们表达需求、探索世界、应对焦虑的独特方式。妈妈们需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例如,孩子无理取闹可能是因为感到疲惫、饥饿,或者希望得到关注;孩子不愿意上学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遇到了社交困难,或者对学习内容感到恐惧。 共情,则是指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并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当孩子感到沮丧、愤怒或害怕时,如果妈妈能够温柔地回应“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忽视,孩子就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被接纳感,从而更容易平静下来,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本书强调,共情并非纵容,而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是引导孩子走向积极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发展阶段与心理特征: 本书将13岁前的儿童成长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并详细解析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0-2岁:安全依恋的基石 这个阶段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妈妈)的互动,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和情感连接。妈妈的回应速度、敏感度和一致性,直接影响着孩子安全依恋的形成。书中会讲解如何通过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给予充分的拥抱和关爱,以及创造稳定、可预测的环境,来帮助宝宝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理解宝宝的哭闹不仅仅是表达饥饿或不适,更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妈妈的耐心和细致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 2-6岁:自我意识的萌芽与社会性发展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行动范围的扩大,幼儿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渴望独立。这个时期,“我的”、“自己的”成为孩子口中的高频词。他们会尝试各种方式来探索边界,可能会出现执拗、反抗等行为,这实际上是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主性的表现。本书将指导妈妈如何在这份独立渴望与规则管教之间找到平衡,例如,通过提供选择性的自由,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以及以积极的方式进行规则引导,避免过度压抑或放任。同时,幼儿的社会性也开始发展,他们会学习分享、合作,但也会经历冲突。妈妈需要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如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而非通过攻击性行为。 6-13岁:学龄期的挑战与成长 进入学龄期,孩子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家庭转向学校,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交范围和自我认知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开始理解因果关系,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本书会提供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例如,鼓励孩子提问,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 社交与友谊: 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孩子开始学习如何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建立友谊,但也可能面临嫉妒、排斥、欺凌等问题。妈妈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同伴关系的复杂性,学习同理心,处理冲突,并成为孩子在社交困境中的支持者。 情绪与自我认同: 青春期前的孩子,情绪仍然可能比较不稳定,开始出现一些青春期前兆。他们会更在意自己的形象,渴望被同伴接纳,同时也会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会指导妈妈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应对青春期可能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实用育儿技巧与策略: 除了深入分析孩子的心理发展,本书更注重提供实用、易操作的育儿技巧和策略: 有效的沟通艺术: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积极倾听、开放式提问、同理心回应等技巧,让孩子愿意向妈妈敞开心扉。避免说教、指责和命令式的沟通,而是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交流氛围。 规则与界限的设定: 规则的建立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约束能力,理解社会规范。本书会指导妈妈如何清晰、一致地设定规则,并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如“选择性同意”、“后果自然法”等,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感受到尊重和支持。 情绪管理与引导: 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培养情商的关键。本书会提供一系列方法,例如,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情绪卡片等,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学习健康的宣泄方式,以及如何在负面情绪中寻找积极的出路。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培养他们责任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本书会提供如何授权给孩子,让他们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以及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 应对孩子常见的行为问题: 针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如磨蹭、发脾气、沉迷电子产品、拒绝上学等,本书会提供深入的心理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帮助妈妈们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妈妈的自我关怀: 育儿是一场马拉松,妈妈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本书也会强调妈妈需要关注自身的压力和情绪,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结语: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朋友,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它不提供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赋予妈妈们洞察孩子心灵的眼睛,理解孩子需求的耳朵,以及拥抱孩子成长的智慧。通过阅读本书,妈妈们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13岁前的孩子,是成长中最需要理解和陪伴的生命。每一次的耐心倾听,每一次的温柔回应,每一次的恰当引导,都将是为孩子未来人生播下的最宝贵的种子。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位渴望成为更懂孩子、更具智慧的妈妈的礼物,愿它能陪伴您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段充满挑战也充满爱的珍贵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这个词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以为是深奥难懂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极其轻松、幽默,又带着点点“过来人”智慧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融入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正面管教”的理念,它不是那种简单的鼓励,而是真正地教会我们如何发掘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章节,它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放手”比“紧抓”更能帮助孩子成长。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秘籍”,它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然后你自己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育儿焦虑所困扰的妈妈,而是变成了一个更有底气、更懂得倾听的家长。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最近发现的宝藏!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每天都沉浸在照顾宝宝的琐碎事务中,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怀疑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极其温柔细腻的笔触,点醒了我许多之前从未意识到的育儿误区。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案例,让我觉得作者仿佛就站在我身边,跟我分享她自己为人母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亲子连接的部分,它教会我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孩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那么焦虑,而是更能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有时候,孩子的一些小小的“叛逆”或者“固执”,在书中得到了非常合乎逻辑且充满智慧的解释,让我一下子就释然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它更像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从容、更智慧的父母的生活指南。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灵感,让我对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本书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我特别欣赏作者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她不仅讲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还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书中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等章节,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书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行为背后有着这样的原因。这种“顿悟”的感觉,让我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更像是一本“读心术”的入门指南,它帮助我打开了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我经常会在晚上睡前翻阅几页,每次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感觉自己的育儿智慧也在不断提升。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与我的青春期女儿沟通,那种“鸡同鸭讲”的感觉真的太令人头丧了。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站在了青少年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困境和挑战。我之前总是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少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那些看似“不懂事”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不是那种生硬的教条,而是能够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对话方式。我尝试着在和女儿交流时运用这些技巧,发现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她开始愿意跟我分享她的想法,不再那么抗拒我的关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模式,它鼓励家长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引导代替命令。我真的很高兴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和解决方案,它让我的育儿之路不再那么荆棘,反而充满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育儿观念。我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就能快乐成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源自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书中关于“情感依恋”和“安全感”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他们的物质需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父母的不足,也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我不再急于纠正孩子的“小错误”,而是更注重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这种转变,让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它更是一次关于自我成长的旅程,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成熟、更智慧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