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家讲科学(第4辑)
定价:25.00元
作者: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640142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往往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现场,好奇、怀疑和智慧运行的疆域。长期以来,那么多人让自己停留在动人的科学探索现场之外,多么遗憾!
——沈致远
内容提要
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身经百战”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思想和科学方法很好的普及。于是编者们把编写的方式定为“科学家讲科学”,并以此作为丛书的名称。每辑刊载30篇左右适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并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科普短文。本书为第四辑,每篇讲述一项科学知识和过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书中文章各自独立,一事一讲,互不牵制。不同学科之间的篇数上保持大致的平衡。文章分两类,一类是新的创作,是主体;另一类是若干科普佳作的直录。两者的正文均保持作者自己的风格,作者以及编者利用旁注和后跋以实现导读和提示。
目录
创新探索
张青莲教授与元素周期表
天地奥妙
日冕物质抛射
宇宙深处的迷星
聆听地球的旋律
重量与质量
蝇眼·雷达·计算机
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
探源究理
太阳系空间探测的意义
“毒”草为什么会“变坏”?
球状闪电之谜
善事之器
如何知道太阳的内部构造?
用化学研究生命
让信息乘上快速“交通工具”——浅谈调制和解调技术
前瞻溯望
小天文台也能做大事
面对自然灾害
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X射线的发现——100多年前的一篇记者访问记
用射电望远镜寻找地外文明
科学现在时
国际上基因工程发展的几个动向
让北京成为一座森林之城
弧线球中的物理学
太空生活中的科学
青霉素变脸
体验与启示
科学的责任
发现我国例睡眠呼吸暂停
警示与反思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落后?
小明求知
绿色塑料有多绿?
光活化农药的故事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产生的是“钢花”
还是“碳花”
棒冰为什么外面甜里面淡
为什么老鼠掉进加有洗衣粉的水中会被淹死?
分子计算机的发明也能缓解能源问题
行万里路
极地生命面面观
读万卷书
希望“寂静的春天”永不会来——读绿色经典《寂静的春天》
“我为什么没有发现相对论”/陈克艰/168
献给好奇者的乐趣——荐《圆的历史:数学推理与推理宇宙》
专家导游
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
作者介绍
张青莲,1908年7月21日生于江苏常熟,无机化学家。1934年,张青莲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深造,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气体混合物的扩散分离。1937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38年
文摘
序言
书名“科学家讲科学(第4辑)”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持续的、深入的学术传承感,仿佛每一辑都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着科学的边界。我联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更像是一次科学思想的传递,一种探索未知的精神的传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深入到科学研究的“幕后”,去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构思、如何验证、如何修正自己的想法的。我渴望看到那些充满智慧的头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挫折,最终取得科学的突破。我想,这本书会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能让我们明白,科学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严谨的态度。它不只是教给我们“是什么”,更能教会我们“怎么去思考”。它或许能帮助我们这些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建立起辨别真伪、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种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真理的永恒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科学智慧的深度汲取,为我们的人生旅途增添一抹坚实的底色。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瞬间,我的心就如同被一股暖流包裹,那是一种期待已久的喜悦。翻开书页,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妙的科学殿堂,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的光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曾经在电视上、在书本里遥不可及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如此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猜想,书里一定蕴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关于那些伟大的发现是如何诞生的,关于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喜悦。我想,它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对科学充满憧憬的青少年,建立起对科学的正确认知,理解科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不只是将科学视为枯燥乏味的公式和理论。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求知欲,让我们敢于提问,敢于探索,敢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最终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它应该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每一个渴望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让他们在科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科学并不是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找到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隐藏在每一个平凡的角落。这本书,我想它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科学的殿堂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非常好奇,书中的科学家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讲解科学?是会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科学故事,还是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演示科学的奥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对科学充满好奇的青少年,打破对科学的刻板印象,发现科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所在。我希望,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科学知识,更能培养我们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睿智的人。这本书,我想它会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科学的海洋中前行,发现知识的宝藏,点亮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既充满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又带有一种温馨的教育关怀。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群充满智慧和热情的科学家,化身为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用最易懂、最有趣的方式,为我们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突破,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瞬间。我想,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本书,我想它更像是一本“科学启蒙指南”,能够帮助我们这些青少年,建立起对科学的初步认识,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它应该能够让我们明白,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好奇心中,就在我们每一次的提问与探索里。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们青少年科学启蒙道路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播下科学的种子,浇灌出智慧的花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总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能听到科学家们用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我一直对科学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那种渴望了解世界运作规律的心情,就像一颗待萌发的种子。这本书,我想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用他精湛的技艺,为这颗种子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阳光,引导它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科学家们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又是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思考,一步步揭开自然界的奥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能传递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这本书,我想它会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科学的魅力,感受到智慧的光芒,更能点燃我们内心对科学的热爱,激励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它应该是一本能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熏陶,培养科学素养的优秀读物,开启他们通往科学殿堂的第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