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通天神箭:火箭 |
| 作者 | 田勇 |
| 定价 | 29.80元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6108617 |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14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对于火箭,由于其结构以及应用较为复杂,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为此,本书引人入胜地描述了火箭相关原理和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对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意识。 |
| 作者简介 | |
| 田勇,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安徽省濉溪中学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发表过《让歌声在学生心中飞扬》《教学随感三则》等学术论文近50篇。专著有:《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低碳饮食:属于你的绿色时尚新生活》《和爸爸妈妈一起绿色出行》等。 |
| 目录 | |
| 章 从火到火箭 节 火箭的故乡 四大发明之 早的火箭 万箭齐发的明朝 第二节 西方的火箭 康格里夫时代 现代火箭渐显端倪 导弹与火箭 第三节 科学家的贡献 火箭之父 国际宇航奖金首位获得者 送首枚火箭上天的博士 电影中火箭专家原型 登月火箭总设计师 第二章 火箭入门ABC 节 三大系统 火箭外壳:结构系统 火箭心脏:动力系统 火箭驾驶员:控制系统 第二节 火箭其他系统 连接分离系统 遥测跟踪系统 安全自毁系统 逃逸救生系统 第三节 神鹰神速 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火箭升空的障碍 鬼斧神工的火箭技术 火箭试验 第四节 火箭家谱 航天运输机:运载火箭 高科技设雷:布雷火箭 太空敢死队:探空火箭 人造“龙王”:防雹火箭 高空火箭炮:火箭武器 第三章 神鹰凌霄 节 万事俱备 发射基地的选择 发射窗口的确定 必不可少的体检 火箭发射时的倒计时阶段 第二节 太空飞行 层出不穷的发射方式 纷繁复杂的发射轨道 第三节 特殊的载人火箭 载人火箭“三高”的要求 生死大逃亡 载人火箭的未来 第四章 名箭名港欣赏 节 世界名箭 载人元老:东方号 庞然大物:能源号 马不停蹄的联盟号 力大无比的大力神号 百发百中的土星号 功勋卓著的质子号 复仇使者:V2号 一箭双星:阿丽亚娜号 太空常青树:宇宙号 第二节 国际名港 肯尼迪航天中心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库鲁航天发射中心 圣马科发射场 第五章 龙腾九天 节 人丁兴旺的“长征”家族 取名“长征” 我国枚运载火箭 不断创新的“长征二号” 锐意进取的“长征三号” 我们的火箭“出口”啦 第二节 任重而道远 初圆千年飞天梦 “长征”系列的美好愿景 第三节 中国四大名港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航天发射场 |
| 编辑推荐 | |
| 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本书对于火箭,由于其结构以及应用较为复杂,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为此,本书引人入胜地描述了火箭相关原理和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对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意识。 |
| 文摘 | |
| 《科普书·通天神箭:火箭》: 埃斯诺·贝尔特利,出生于巴黎。大约在1907年,埃斯诺·贝尔特利开始进行航天学理论研究,为广泛传播航天学思想,他于1912年2月和11月分别在俄国的彼得堡和法国巴黎物理学会发表演讲,宣传他的航天学理论。这篇演讲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它同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具有同等的意义。他们的这些论文被看作是航天学诞生的标志。 1957年12月6日,埃斯诺·贝尔特利在法国去世,享年76岁。 在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早在1923年就在其论文《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中,创立了火箭的数学理论,提出了关于火箭结构和高空火箭的设想。 1927年,受奥伯特的鼓舞,德国的火箭爱好者成立了宇宙旅行协会,并开始制造一种小型液体推进剂火箭,即奥伯特设计的“锥形喷管”也叫“锥形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采用钢制壳体,内壁衬有厚铜板,推进剂为汽油一液氧。1930年,“锥形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进行了90秒的点火试验,消耗6千克液氧和1千克汽油,产生了7千克推力,成为德国火箭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接着,协会开始制造一种小型火箭“米拉克”。这种火箭用铸铝制成,内部靠近底座的地方装有一台尖锥形的火箭发动机。在一个废弃的陆军军火库,被会员们称为“火箭飞行场”的试验场上,协会进行了“米拉克”飞行试验。此后,鉴于“米拉克”不断发生问题,协会又设计了“推进器”火箭。 这种火箭的发动机是新设计的,箭体尾部装有4个稳定翼。1931年5月,“推进器”进行了飞行试验,它上升到61米空中,飞行距离610米。同年8月,一种新型的“推进器”火箭制成,它的推进剂贮箱不再采用并联式,而是改为串联式。枚新型“推进器”火箭飞到了1006米的高度。10月,“推进器”在另一次试验时上升到1500米,飞行距离1000米。这次火箭试验取得了极大成功,一家电影公司派出的拍摄小组拍摄了火箭飞行的镜头,给德国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消息传到美国后,受到美国火箭学会的高度赞扬。 宇宙旅行协会成立初期的主席是容克斯飞机公司工程师约翰尼斯·温克勒。他从1925年就开始研究火箭推进问题。1931年,他和助手设计的一枚重3.18千克、用甲烷一液氧做推进剂的火箭HW-1号进行了发射,火箭上升了3.05米。三个星期后,温克勒为火箭加装了稳定尾翼,结果火箭上升到90米。这是欧洲试验成功的枚液体火箭。 在HW-1火箭试验成功的鼓舞下,温克勒制造了一枚更大的火箭。火箭名为HW-2号,高1.9米,推进剂阀门是用铝镁合金制造的。他预计火箭可以上升到5000米的高度。但是,1932年10月2日,当温克勒小组为火箭加注推进剂时却意外发现,推进剂阀门是漏的。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他们决定冒一次险,在发射前用压缩氮气对整个火箭进行了吹除,但是吹除得很不,火箭蒙皮、贮箱和燃烧室之间还残存着很多爆炸气体,结果火箭被炸成了碎片。如果这次HW-2号火箭成功的话,德国的火箭技术有可能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德国宇宙旅行协会成员马克斯·瓦利尔是德国另一名早期开展火箭研究的科学家。不过,和别人不一样,瓦利尔认为,实现宇宙航行的道路应当一步步进行,先是火箭汽车,然后是火箭飞机,后才是宇宙飞船。因此,他坚持要先在汽车上试验火箭发动机。 1930年,在其他工程师和技师的协助下,瓦利尔制造了一台小型发动机进行试验,结果这台用酒精和液氧做推进剂的发动机产生了8千克的推力。接着,瓦利尔把它装在一辆汽车的底座上,然后开着它进行试验。由于坚持用汽车试验火箭发动机,马克斯·瓦利尔未能成为欧洲个发体火箭的人。 在短短五年内,德国宇宙旅行协会在液体火箭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共进行了270次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和87次火箭发射试验。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通天神箭:火箭》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划破天际、直冲云霄的巨大机械装置充满了敬畏之情,而“火箭”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和速度感。田勇这个名字,我之前并没有特别熟悉,但鉴于图书的题材,我联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对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作者,或许是将科学的严谨与宏大的想象力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9787206108617 这个ISBN号,我猜测代表着这本书在出版界的身份,或许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单从书名来看,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画面:可能是关于火箭发射的壮丽景象,发动机喷射出耀眼的光芒,巨大的推力将箭体送入茫茫宇宙;也可能是关于火箭背后凝聚的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人类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或许还会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讲述火箭技术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辉煌历程,其中不乏惊心动魄的挑战和突破性的创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火箭的魅力,理解它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受人类探索未知的那份勇气和执着。
评分《通天神箭:火箭》这个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通天”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凡的气势,仿佛要冲破一切阻碍,直达九霄云外,而“神箭”则更赋予了它一种传奇色彩,像传说中的利器,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田勇这个作者的名字,我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但我相信他能驾驭“火箭”这个宏大而又充满科技感的主题。9787206108617,这个ISBN号,似乎在低语着这本书承载的知识和信息量。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单单是火箭发射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和漫天飞舞的火焰,更是火箭背后那些精密的计算、复杂的工程设计,以及无数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火箭的动力系统,比如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它是否会提及不同类型的火箭,比如运载火箭、导弹火箭,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宇宙探索的热情,让我了解到,正是这些“通天神箭”,才让我们能够将探测器送往遥远的行星,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一步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评分当我看到《通天神箭:火箭》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无限的想象空间。“通天”意味着直冲云霄,与天齐高,而“神箭”则象征着精准、高效和令人惊叹的成就。“火箭”作为核心内容,无疑将带我进入一个充满科技魅力和探索精神的世界。作者田勇,虽然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我相信他一定对火箭技术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能够将这个复杂的主题讲解得清晰易懂。9787206108617这个ISBN号,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部经过严格审阅、内容扎实的著作。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会从火箭的历史演变讲起,介绍从古代的火器到现代火箭的每一次飞跃;还是会着重于火箭的科学原理,比如空气动力学、推进剂化学、材料学等在火箭设计中的应用;亦或是会聚焦于火箭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比如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火箭的恢弘壮丽,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科学智慧,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方式,甚至激发我对未来太空科技的无限憧憬。
评分拿到《通天神箭:火箭》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联想到那些电影里震撼人心的火箭发射场景。书名里的“通天神箭”四个字,极具画面感,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枚简单的飞行器,更像是连接天地、承载梦想的信使。作者田勇,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我可以想象他是一位能够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人。9787206108617,这个看似枯燥的数字串,代表着这本书的独特身份,或许也暗示着它在内容上的严谨和专业。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角度来讲述火箭的故事。是侧重于火箭的物理原理,如牛顿第三定律在火箭推进中的应用,还是会深入探讨火箭的材料科学,那些能够承受极端温度和压力的神秘合金?我甚至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带我们回顾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火箭工程师和他们的传奇故事,比如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冯·布劳恩等等,他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火箭的辉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枚真正的“神箭”,带领我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探索火箭的奥秘,去感受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进程。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了《通天神箭:火箭》这本书,它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上的图案,隐约可见一枚气势磅礴的火箭,背景是深邃的星空,色彩搭配十分引人注目,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宇宙的宏大叙事。田勇这个作者的名字,我虽然不甚了解,但联想到“火箭”这个主题,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位对现代科技,特别是航天工程有独到见解的专家。ISBN号9787206108617,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有一定分量的,很可能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又或者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如何冲破地球引力的束缚,探索浩瀚宇宙的壮举充满着好奇。火箭,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强有力的工具,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读火箭的构造、工作原理,甚至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比如它在军事上的应用,在科学探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载人航天和商业航天领域的未来发展。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是什么样的智慧和毅力,让渺小的人类能够制造出如此强大的机器,去触碰那些遥远的星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