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牛津通识读本:科学革命
定价:25.00元
作者:(美)普林西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447451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新品《科学革命》,带你重返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时代
科学史家、美国教学公司“名课”(The Great Courses,美国的“百家讲坛”)主讲人劳伦斯·普林西比著
勾勒科学革命的精彩面相,破除科学史上的迷雾
《科学的历程》作者、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推荐
内容提要
16和17世纪,人们对自然世界展开狂热探索,是为“科学革命”时期。或是出于宗教热情,或是出于实际需求,或是出于名与利的前景,或是仅仅出于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实干家探究并重新审视着身边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类整个科学*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许多虽无盛名却同样重要的名字,不停地给出、抛弃、再给出各种解释体系。
在《科学革命》这本极简介绍中,劳伦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学革命时期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物质与运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激动人心的革新与发展。在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历史人物本身的视角,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背景、环境、推理与动机,破除了科学史上的种种陈腐迷雾。
目录
引言
章 新世界和旧世界
第二章 关联的世界
第三章 月上世界
第四章 月下世界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世界
第六章 科学世界的建立
尾声
索引
英文原文
作者介绍
劳伦斯·普林西比,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技术史系和化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早期化学史、炼金术史。由于对科学史研究的贡献,被授予培根奖章。另著有《火中试验炼金术:斯塔基、玻意耳以及海尔蒙特派化学家的命运》(2002,与W.R.纽曼合著)、《雄心勃勃的炼金术士:罗伯特·玻意耳和他的炼金术探索》(1998)。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美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会展现出科学革命不同侧面、不同深度的精彩图景。我最欣赏作者的一种写法,就是他能够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或者相互借鉴,都能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比如说,他不会孤立地讲述笛卡尔的哲学,而是会将其与同时期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进展联系起来,说明他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对理性思维的理解。又比如,当谈到牛顿的时候,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光辉成就上,还会回溯到他之前的科学探索者们所做的铺垫,甚至是他当时所面临的学术争议。这种“全景式”的叙述方式,让科学革命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融合、升华,最终开创出新的时代。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历史观看法。
评分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科学革命”这个词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科书里那些模糊的、被高度提炼过的几个关键人物和理论的堆砌。我总觉得那是一段遥远而陌生的历史,充斥着我无法完全理解的数学公式和哲学思辨。直到我真正沉浸在这位作者的笔触中,才发现原来科学革命并非是某个孤立的、突兀出现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由无数个细微的变革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曾经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从神秘主义和宗教束缚中逐渐挣脱,走向理性与观察的伟大时代。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那些微小的实验器具,到当时人们对待新知识的犹豫与惊奇,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的探索、质疑、甚至失败之上。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智慧的韧性与创造力肃然起敬。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时,我常常会有一种置身于某个古老天文台,或者挤在嘈杂的咖啡馆里,听着几位思想家激烈辩论的错觉。作者在处理那些抽象的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技巧,他并非直接抛出冷冰冰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的还原,以及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细致描摹,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思想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哥白尼和伽利略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无畏的先驱,而是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强大阻力时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精神背后的人性光辉。同时,作者对于科学革命与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的阐述,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明白,科学的兴起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紧密相连。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认识宇宙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信仰和生活。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之前,我对“科学革命”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更新,是牛顿之后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我以为它就是一些关于天体运行、物质构成的新理论的诞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浅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本身,更是关于“革命”的过程。作者深入探讨了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前,人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以及是什么样的力量,一点一点地瓦解了旧的观念,建立起新的认知框架。我开始意识到,科学革命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对权威的质疑,是一种对经验和观察的重视。书中的一些段落,描绘了当时人们对于实验数据的谨慎态度,对于理论的严谨验证,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科学方法论是如何一步步被确立和完善的。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严谨性并非天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实践检验才形成的宝贵财富。这种对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科学的可靠性和普适性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如何看待未知”的态度。在科学革命之前,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归结于神灵、魔法或者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而科学革命,正是那个开始用理性和观察去探索未知的时代。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以及“数学”作为一种描述自然规律的通用语言的力量。他没有回避科学革命中出现的争议和曲折,反而通过对这些的细致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试错和修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当时的科学社团和学术交流的描述印象深刻。我看到了那些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通信、聚会来分享他们的发现,如何相互质疑、相互鼓励,从而共同推动科学的进步。这种集体协作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我从这本书中收获到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一种对世界充满敬畏与好奇的胸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