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奥赛罗
威尼斯商入
仲夏夜之梦
终成眷属
雅典的泰门
内容提要
《读名著·学英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们得等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去欣赏。这些故事只是从那座宝藏里抽出来的一些渺小、毫无光彩的铜钱,充其量也不过是根据莎士比亚完美无比的图画临摹下来的复制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这些故事的确模糊、不完整,为了使它们念起来像散文,我们不得不把莎士比亚的许多绝妙词句改得远不能表达原作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常常破坏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优美。即使有些地方我们一字不动地采用了原作的自由体诗,这样,希望利用原作的朴素简洁让年轻的读者以为读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亚的语言从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满诗意的花园里移植过来,无论怎样总要损伤不少它固有的美。
文摘
可是受王后这个轻率举动刺激的是年轻的王子。他爱他已故的父,差不多把他当做偶像来崇拜。哈姆雷特自己为人正派,讲究体面,一举一动都非常端重,他为母乔特鲁德的可耻行为感到十分难过。这个年轻的王子一面哀悼父的死,一面又因为他母的婚姻而感到耻辱,于是就被一种沉重的忧郁所笼罩,一点快乐也没有了,本来挺俊秀的容貌也憔悴下来。他平日那种对读书的爱好也不见了。适合他这样的年轻王子玩的游戏、做的运动,他都不喜欢了。他把世界看作一个野草丛生的花园,一切新鲜的花草都枯死了,只剩下杂草倒长得密密匝匝的,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他觉得沉重的还不是他继承不了按照法律应该由他来继承的王位——尽管这件事对于一个年轻高傲的王子说来,是一个刺骨的创伤,一个惨痛的屈辱。叫这个快活的人气恼不过,再也打不起精神来的,是他母那么快就忘掉他的父——而且是多么好的一位父呀!对她是多么温存体贴的一位丈夫呀!同时,看起来乔特鲁德一向也是个多情、柔顺的妻子,跟老哈姆雷特总是缠缠绵绵的,好像她的爱情在他身上生了根。可是如今丈夫死了不到两个月(至少年轻的哈姆雷特觉得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再嫁了,嫁给王子的叔叔,她亡夫的弟弟。从这么近的血统关系来说,这个婚姻本身就是十分不正当的,也是不合法的;尤其是她这么匆匆忙忙地就结了婚,简直不像个样子,并且单单选了这么个不配做国王的克劳迪斯跟她同床共枕、占有王位。
这些事实比丢掉十个王国还要叫这位可敬的年轻王子意气消沉,使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云。
他的母乔特鲁德和国王想尽了办法叫他快活起来,怎么也不成功。他在宫里仍然穿着深黑色的衣服来哀悼他父王的死。他从来也不肯脱去丧服,甚至在他母结婚的那天,他也不肯为了对她表示祝贺换一换衣裳。在那可耻的(在他看来是这样),什么宴会、欢庆他一概拒绝参加。
叫他苦恼的是他闹不清他父究竟是怎样死的。克劳迪斯宣布说,国王是给一条蛇蜇死的,可是年轻的哈姆雷特很敏锐地怀疑那条蛇就是克劳迪斯。明白地说:克劳迪斯为了要当国王才把哈姆雷特的父害死的,而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正是蜇了他父的那条蛇。
他这样猜测究竟有没有几分道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母:这个谋杀她参加了多少?有没有同意?知不知情?这些疑问不断地困扰着他,使他心神不宁。
年轻的哈姆雷特昕到一个谣传,说一连两三个晚上,守望的哨兵半夜在城堡的高台上看见一个鬼魂,长得跟他的父(已故的国王)完全一样。这个鬼影来的时候,从头到脚总是穿着一套甲胄,跟大家知道死去的国王穿过的一样。凡是看到鬼魂的人(哈姆雷特的心腹朋友霍拉旭就是其中的一个),谈起鬼魂出现的时间和情况都是一致的:钟一敲十二下它就来了,苍白的脸上,悲哀更多于愤怒,胡子是斑白的,乌黑里略微带些银色,正像他们在国王生前看到的一样。哨兵对它讲话,它没回答过。有一回他们好像看到它抬起头来,做出要说话的姿势,可是这时候鸡打鸣儿了,它很快就缩了回去,消失了。
年轻的王子听到他们讲的这件事,感到十分惊奇。他们谈得有头有尾,前后一致,使他不得不相信。他判断他们看到的一定是他父的鬼魂,就决定当天晚上跟哨兵一道去守望,好有机会看到它。他自己分析鬼魂这样出现一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有话想讲,尽管它一直没开口,可是它会对他讲的。于是,他焦急地盼着黑夜的到来。
……
作者介绍
兰姆(Lamb,C.),英国散文家,享有世界声誉。他的文学生涯从诗歌创作开始。诗作有“熟悉的旧面容》和《昙花一现的婴儿》等,但成就不高。他也写过剧本,作品有诗剧《约翰·伍德维尔》和闹剧《H君》。成功的作品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用散文复述莎士比亚部分剧作的内容,风行一时,流传至今。
兰姆(Lamb,M.),查尔斯·兰姆的胞姐。玛丽·兰姆终生未嫁,与弟弟相依为命,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城内各地。曾与弟弟合著《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1809年,二人合著出版了<莱加斯特夫人的学校》。
说实话,我买过不少所谓的“世界文学双语名著”系列,很多都是那种中英对照,但中译文质量堪忧,要么是生硬的直译,把英文的语法结构硬塞进中文里,读起来像机器翻译的残次品;要么就是译者过于“自由发挥”,把莎翁的精髓给“润色”没了,变成了另一个故事。然而,这套“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给我的感觉是匠心独运。它针对的是“青少版”的定位,这意味着它在内容的选择和语言的把控上,绝对是做减法的艺术。它没有把所有莎剧的枝蔓都塞进来,而是精选了最核心、最精彩、最适合入门的那些故事,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住莎翁戏剧的魅力所在。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现代,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的传统对译本。页面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这套书的编辑显然明白,阅读体验是决定读者能否坚持读完的关键。它没有把复杂性强加给读者,而是主动为读者铺设了一条平坦而美丽的道路,让我们得以轻松地领略莎翁文字背后的宏大与深刻。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特别敏感的人,尤其在购买涉及到“双语”或“对照”类的书籍时,往往会仔细研究其装帧工艺和墨水质量。坦白说,很多廉价的双语读物,印刷质量简直是灾难,油墨渗透严重,影响阅读。但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实体书质量,绝对是配得上其“世界文学名著”的定位。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非常适中,既能很好地承载彩色插图(如果有的话,虽然我重点关注的是文字,但整体质感很棒),又不会因为反光而刺眼。中英文的字体选择也显示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宋体和衬线英文字体的搭配和谐统一,没有出现任何字体跳跃带来的阅读断裂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和反复阅读经典书籍的人来说,一本拿在手里有分量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激励。它让我觉得,我拥有的不是一本可以随时丢弃的学习资料,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产品。
评分我原本以为,“英汉对照名著”的定位,可能会让这套书的侧重点偏向语言学习,即那种严格的词汇、语法分析型。但实际体验下来,我发现它的文学性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套精心策划的“莎剧导览册”。每一个故事的引入,都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叙事口吻,它仿佛在告诉我:“看,这位国王的命运即将转折,请注意他接下来的选择。”这种叙事上的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代入感。当我读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段著名的阳台场景时,对照的英文原文,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听”到那种古典的抑扬顿挫。这套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的理解力和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它没有被时代感所困住,而是将莎翁作品中的人性挣扎、爱恨情仇等永恒主题,用现代人能够接受和共鸣的方式重新诠释。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或者像我这样成年后重新接触经典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愉悦的文化再教育。
评分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中英汉对照双语读物,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啃莎翁原著却又望而却步的“半吊子”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直接去看《哈姆雷特》或者《麦克白》的原版,就像是试图徒手攀登一座冰封的雪山,过程是痛苦且充满挫败感的。但有了这个版本,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译本,而是更像是有一个和蔼的、深谙莎翁精髓的向导,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讲解。中文版的叙述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文言积习,把那些复杂的家族恩怨、宫廷阴谋,讲得像是一出引人入胜的现代悬疑剧。而紧接着对照的英文原文,我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脚注,因为中文的脉络已经在我脑海中搭建好了清晰的框架。我可以迅速定位到原文中那些著名的台词,体会原汁原味的韵律和节奏。这种“先理解后体味”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莎翁的心理门槛。尤其对于我这种工作之余想做点“精神提升”的人来说,它完美地平衡了深度学习和轻松阅读的需求。我甚至发现,有些关键的场景,中文译文的处理方式,让我对英文原意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这种结构,简直是双语学习者的福音,让原本的“苦读”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我通常比较抗拒那些被过度包装成“教育必备”的书籍,总觉得它们会牺牲掉阅读的乐趣。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套“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却完美地避免了这一点。它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阅读它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感觉到那种被“填鸭式”教育的压力。相反,我更像是在沉浸式地体验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例如,在阅读关于“理查三世”的部分时,那种权谋的冷酷和角色的张力,即使只是文字叙述,也仿佛能看到他阴鸷的眼神和扭曲的肢体语言。这种强大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正是优秀戏剧改编的关键。而且,不同于很多只有故事梗概的读物,它在关键情节处,巧妙地嵌入了对剧本结构和人物动机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但这些分析绝不是突兀的注释,而是自然地融入在故事的讲述流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我最为欣赏的。它让我不仅读懂了故事,更理解了莎翁为何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