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上腦與下腦:找到你的認知模式
定價:35.00元
作者:(美)斯蒂芬 M.科斯林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1148077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四位世界心理學傢、哈佛大學教授
史蒂文平剋、丹尼爾吉爾伯特、霍華德加德納、傑羅姆卡根
北京大學心理學係主任 周曉林
聯袂推薦
安人心智科學總監 陽誌平導讀
世界**認知心理學傢、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
基於全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
幫助你找到自己的認知模式
內容提要
你相信左腦掌管邏輯和語言,右腦掌管藝術和直覺,卻不知道大腦應該分為“上腦”和“下腦”?
過去半個世紀,流行文化讓我們相信左腦與右腦決定著不同的性格特徵。我們通常認為右腦發達的人有藝術氣質,而左腦發達的人邏輯性強。但左右腦的區分實際上是缺乏科學證據的。
在這本對人格研究做齣開拓性貢獻的書籍裏,世界*認知心理學傢、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瞭解自己的全新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上腦和下腦是如何共同協作的。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分為上腦和下腦,下腦負責對信息分類整理,上腦負責根據整理過的信息製訂和執行計劃,而根據對上腦或下腦的使用偏好,可以把人的認知模式分為四種:
如果你習慣同時高度使用上腦和下腦,那麼你就是行動者
如果你習慣高度運用下腦,卻不喜歡使用上腦,那麼你就是感知者
如果你習慣高度運用上腦,卻不喜歡使用下腦,那麼你就是刺激者
如果你上腦和下腦都沒有高度使用,那麼你就是適應者
認知模式不但影響你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而且還會影響你和伴侶、朋友及閤作夥伴的關係。一旦瞭解瞭自己的主導認知模式,你將發現提升自我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新辦法。
目錄
導讀
平剋也追星
前言
為什麼需要另一本介紹大腦的書
章
一種新的觀察方法:大腦揭示瞭什麼
大腦暗地裏影響瞭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從早上醒來,一天中體力、社交和情感上的消耗,到睡覺,或做夢。 / 001
第2章
理論根源
認知模式理論基於一條如今被廣泛認可的原理:大腦不同的區域執行不同的專門功能。/ 019
第3章
復式大腦
始於眼睛根部的深裂縫或深裂孔將大腦劃分成較大的上腦和較小的下腦。/ 028
第4章
推理係統
在過去20年裏,神經成像在心理意象的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43
第5章
為什麼左右腦的分法是錯的
我們已經介紹瞭一種將大腦劃分為兩個部分的新方法,然而,左右腦分法存在什麼錯誤?/ 061
第6章
相互作用的係統
如果上腦和下腦係統之間正常的相互作用遭受破壞,人身體機能運作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會産生毀滅性的改變。/ 077
第7章
四種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産生於一個人依賴上腦和下腦係統的程度。/ 088
第8章
認知模式起源:先天vs.後天
我們每個人都傾嚮於依賴一種特定的認知模式,但沒有人總會被睏在一種思維方式中。/ 098
第9章
行動者模式
行動者模式的人在總結之前教訓的同時,他就在計劃、執行、記錄後果並開始下一個步驟。/ 111
0章
感知者模式
感知者模式的人喜歡深入觀察和分析他們周圍的情況,但往往不會實施復雜又詳細的計劃。/ 127
1章
刺激者模式
刺激者模式的人通常會運用上腦係統來擬定和執行計劃,所以總是不能恰當地記錄按照這些計劃行動的後果。/ 138
2章
適應者模式
適應者模式的人很容易適應其他人設定的計劃:他們會是很有價值的閤作夥伴。/ 152
3章
測測你是哪種認知模式
我們在這一章所呈現的測試可以讓你更加確定自己的主導型模式。/ 164
4章
發現佳的閤作夥伴
當我們認識到我們的主導型模式並不適閤某種情況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176
注 釋 / 189
參考文獻 / 197
作者按 / 210
作者簡介 / 214
作者介紹
斯蒂芬 M. 科斯林(Stephen M. Kosslyn)
世界*認知心理學傢。在凱特研究所密涅瓦學校創建之初就擔任院長。他曾是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主任和心理學教授。在此之前,他在哈佛大學從事教學工作超過30年,同時擔任心理係主任和社會科學院院長,他也是麻省綜閤醫院神經科的心理學係副教授。
科斯林教授曾榮獲多項大奬,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博伊德麥剋坎德萊斯青年科學傢奬、美國國傢科學院的研究奬、卡特爾奬、古根漢奬學金、讓-路易斯西尼奧雷奬(法國)。他還是(法國)卡昂大學、巴黎第五大學(索邦)和伯爾尼大學(瑞士)的榮譽博士,並入選實驗心理學傢協會和美國文理學院。
G.韋恩米勒(G. Wayne Miller)
《普羅維登斯》雜誌的特約撰稿人,紀錄片導演,7本非小說類書籍、3本小說和3本短篇小說集的作者。
他多次獲奬,近的奬項是羅德島州國際電影節的2013年羅傑威廉姆斯獨立聲奬,同時也入圍瞭2014年普利策“公共服務奬”。他撰寫和製作的以伊拉剋和阿富汗戰爭老兵為內容的紀錄片《迴傢》,在2012年被提名新英格蘭艾美奬。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潛意識”這個概念感到著迷,覺得它像是大腦深處一個神秘的寶藏,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卻又不為人所知。雖然我還沒有讀過《上腦與下腦:找到你的認知模式》這本書,但從書名我隱約感覺到,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我們錶麵上活躍的思維,更有可能觸及到那些更深層次的、影響我們行為和決策的“模式”。“上腦”與“下腦”的對比,讓我聯想到理性和感性,邏輯與直覺,理性分析與情緒反應之間的復雜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來解讀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是什麼在無形中塑造著我的思維,我的選擇,甚至我的命運。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我深切體會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睏難,很多時候並非是智力問題,而是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工具和理論。《上腦與下腦:找到你的認知模式》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到瞭它可能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學生的學習行為。也許不同學生的大腦在接收、處理和輸齣信息時,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模式”,而我們作為教育者,如果能夠瞭解並識彆這些模式,便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找到最適閤自己的學習路徑。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無疑是教育領域的一大福音,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帶來新的啓發和實踐方嚮。
評分這次偶然在書店一瞥,就被《上腦與下腦:找到你的認知模式》這本書的標題吸引瞭。我平時就對心理學和思維方式方麵的東西很感興趣,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做齣的決定,或者遇到的睏境,根源上都與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有關。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破瞭這一點,讓我立刻産生瞭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翻閱,但僅僅是這個名稱,就足以激發我無限的遐想。它似乎在預示著,我們的大腦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存在著不同的運作模式,而瞭解這些模式,便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甚至去優化自己的思維。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清晰、更高效思考的大門。
評分最近我總是感覺自己在某些方麵陷入瞭瓶頸,尤其是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總覺得力不從心,好像有一層迷霧籠罩在思維之上,讓我無法看清方嚮。我嘗試過各種方法,閱讀瞭不少相關書籍,但總覺得不夠深入,沒有找到那個能夠真正觸及本質的切入點。當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上腦與下腦:找到你的認知模式》這本書的推薦時,我仿佛抓住瞭救命稻草。標題中的“認知模式”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恰好能夠解答我一直以來的睏惑。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幫助我梳理大腦的運作機製,識彆齣那些阻礙我進步的思維定勢,並給齣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調整和優化。如果這本書真的能讓我豁然開朗,那將是我近段時間來最重要的收獲。
評分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這種差異體現在方方麵麵,從人際交往到工作決策,再到麵對生活的態度。而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認為就與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如何形成認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上腦與下腦:找到你的認知模式》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直覺,它或許能為我解釋很多我曾遇到的不解。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輕易地接受新事物,而有些人則固守己見?為什麼在同樣的環境下,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應?這本書似乎在暗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我們的大腦深處,藏在我們與生俱來或後天形成的“認知模式”之中。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去揭示這些奧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