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
定价:52.00元
作者: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220600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涉及的*为重要的词。大体而言,儒家内部对“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义的解释,将“道”本身及其实践视为道德理想主义;二是事功主义的解释,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道”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展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上是围绕王霸义利问题而展开的,实质上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和安顿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路径选择。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道学的朱熹和事功之学的杰出代表陈亮之间围绕三代和汉唐的王霸义利的争论,就是两种解释正面交锋的突出事例。本书试图通过对朱陈之争的思想史资源以及历史语境的挖掘,在全面梳理其所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政治思想目前的实质性意义、有限性意义与典范性意义。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关于朱陈之争的研究综述
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视角
2.道德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对立的视角
3.对既有研究文献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章朱陈之争的重要命题溯源
节孔子、孟子的王霸义利观
一、孔子的王霸义利观
二、孟子的王霸义利观
第二节荀子、董仲舒的王霸义利观
一、荀子的王霸义利观
二、董仲舒的王霸义利观
第三节王通、程颢的王霸义利观
一、王通的王霸义利观
二、程颢的王霸义利观
第二章朱陈之争的历史语境
节朱陈之争的宏观历史语境
一、宏观政治语境——君主政体的延续与治乱循环不已
1.君主政体的创建及其延续
2.朝代更替与治乱循环
二、宏观思想语境——儒学的体制化与内卷化
1.儒学的体制化
2.儒学的内卷化
第二节朱陈之争的中观历史语境
一、中观政治语境——强化集权下回向三代的努力与宋室南渡
1.强化集权下回向三代的努力
2.靖康之变与宋室南渡
二、中观思想语境——一儒学复兴下的多元发展与道学独大化
1.儒学复兴下的多元发展
2.道学的独大与正统化
第三节朱陈之争的微观历史语境
一、朱熹的生活与政治处境
二、陈亮的生活与政治处境
第三章朱陈之争的具体内容
节理欲观与义利之辨
一、儒家理欲二元观的传统
二、朱陈不同的理欲观
三、朱陈义利之辨
第二节历史观与王霸之辨
一、儒家双重历史观的传统
二、朱陈不同的历史观
三、朱陈王霸之辨
第三节道统观与道邪之辨
一、儒家建构道统的传统
二、朱陈不同的道统观
三、朱陈道邪之辨
第四章朱陈之争的政治思想史意义
节朱陈之争的实质性意义
一、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之间的对立
1.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的不同假定
2.朱熹的理想主义政治观
3.陈亮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二、德性伦理与事功伦理之间的紧张
1.两种理想类型的伦理观:德性伦理与事功伦理
2.朱熹的德性伦理观
3.陈亮的事功伦理观
第二节朱陈之争的有限性意义
一、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局限
1.德性主义的局限
2.事功主义的局限
二、难以摆脱全能主义知识论的深层结构
1.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全能主义知识论的差异
2.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全能主义知识论的联系
第三节朱陈之争的典范性意义
一、明清之际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之间的冲突
1.儒学重心的转向与空疏之风的加重
2.明清之际经世实学的兴起
二、晚清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之间的紧张
1.理学笼罩下考据学的兴起与学术的空疏化
2.晚清经世实学的兴起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记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罗雪飞,男,1985年12月生,河南淅川人,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学系讲师。2009年在河南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2014年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改革内参·高层报告》《读书》《云南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1篇,另有全国术会议论文3篇。主持2015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商君书》国家建设思想研究”(项目号2015005)。
文摘
序言
对于【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为我揭示朱熹和陈亮在“德性”与“事功”问题上的核心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具体体现在他们对“王霸”和“义利”的理解上。在我看来,“德性主义”和“事功主义”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它们关乎的是一个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如何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朱熹将“德性”置于首位,认为“义”是内生的、绝对的,是实现“王道”的基石,任何对“利”的追求都必须在“义”的框架下进行。反之,陈亮是否会更强调“事功”的重要性,认为“利”的追求并非罪恶,而是在实践中检验“义”的标准,并且“事功”的成就本身就能带来“义”的价值?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思想上的理论辩驳,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来看朱熹和陈亮的思想是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决策,以及这种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例如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官僚体系、改革思潮以及士人的价值取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光听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厚重且有深度。我素来对宋明理学,特别是朱熹和陈亮这两位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及其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深感兴趣。书名直接点明了“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核心对立,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如何解析朱熹的“德性主义”是如何强调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和理性原则,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不能为“利”所动摇,从而构筑其理想的政治秩序。同时,我也非常想知道,陈亮的“事功主义”究竟是如何被阐释的,他是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功业”的成就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且“利”的获取并非必然导致道德沦丧,而是在现实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霸义利之争”紧密结合起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场争论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精英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国家制度的演变,甚至对后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光是看着就觉得里面必定藏着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和陈亮两位大家争论不休的“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区分深感兴趣。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深入探讨了这场辩论的核心,尤其是“王霸义利之争”这个引人注目的切入点。在中国的政治哲学史上,对“义”与“利”的权衡和取舍,一直是影响深远的议题。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剖析朱熹和陈亮各自的立场,他们是如何理解“德性”与“事功”的,以及这种理解如何最终落脚在对“王道”与“霸道”、“义”与“利”的判断上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这场争论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长远意义的?它是否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某种借鉴,或者留下了某种警示?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并对其进行精辟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深层逻辑的窗户,让我看到这两位思想巨匠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一眼就击中了我的阅读兴趣点。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绕不开朱熹和陈亮这两座高峰,尤其是他们之间围绕“德性”与“事功”的辩论,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王霸义利之争”。书名中的“抑或”二字,让我感觉作者似乎并不想简单地站队某一方,而是希望呈现一场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思想交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朱熹是如何从“性即理”出发,强调内圣的德性修养,认为“义”是无条件的、先验的,是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而构建其“王道”政治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也迫切想了解陈亮是如何回应的,他是否会强调“事功”在现实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利”并非完全可以与“义”对立,而是在实践中可以相互转化,甚至“事功”本身就是实现“义”的途径?更让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通过对这场争论的解读,来揭示其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否为后世的改革与守成提供了不同的理论依据?是否塑造了不同时期士人的政治选择?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思绪就立刻飘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尤其是朱熹和陈亮两位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书名中的“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人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的根本性辩论。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场哲学思辨与“王霸义利之争”这一历史性的政治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要知道,“王霸”和“义利”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它们深刻地影响着统治者如何治国,士大夫如何处世。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朱熹是如何强调先存“仁义”之道,以德性为根本,进而实现“王道”的?而陈亮又是如何主张“事功”,强调实践、建功立业的重要性,认为“功业”本身就是“义”的体现,并以此来佐证“霸道”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细致地分析他们的论证过程,找出其思想的精髓与逻辑漏洞的。再者,对于“政治思想史意义”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人物介绍和概念辨析,而是能深入挖掘这场争论对后世政治发展、国家治理模式以及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形成的长期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