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

【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朱熹
  • 陈亮
  • 王霸义利
  • 德性主义
  • 事功主义
  • 宋明理学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20600
商品编码:294861303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

定价:52.00元

作者: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220600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涉及的*为重要的词。大体而言,儒家内部对“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义的解释,将“道”本身及其实践视为道德理想主义;二是事功主义的解释,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道”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展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上是围绕王霸义利问题而展开的,实质上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和安顿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路径选择。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道学的朱熹和事功之学的杰出代表陈亮之间围绕三代和汉唐的王霸义利的争论,就是两种解释正面交锋的突出事例。本书试图通过对朱陈之争的思想史资源以及历史语境的挖掘,在全面梳理其所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政治思想目前的实质性意义、有限性意义与典范性意义。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关于朱陈之争的研究综述

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视角

2.道德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对立的视角

3.对既有研究文献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章朱陈之争的重要命题溯源

节孔子、孟子的王霸义利观

一、孔子的王霸义利观

二、孟子的王霸义利观

第二节荀子、董仲舒的王霸义利观

一、荀子的王霸义利观

二、董仲舒的王霸义利观

第三节王通、程颢的王霸义利观

一、王通的王霸义利观

二、程颢的王霸义利观

第二章朱陈之争的历史语境

节朱陈之争的宏观历史语境

一、宏观政治语境——君主政体的延续与治乱循环不已

1.君主政体的创建及其延续

2.朝代更替与治乱循环

二、宏观思想语境——儒学的体制化与内卷化

1.儒学的体制化

2.儒学的内卷化

第二节朱陈之争的中观历史语境

一、中观政治语境——强化集权下回向三代的努力与宋室南渡

1.强化集权下回向三代的努力

2.靖康之变与宋室南渡

二、中观思想语境——一儒学复兴下的多元发展与道学独大化

1.儒学复兴下的多元发展

2.道学的独大与正统化

第三节朱陈之争的微观历史语境

一、朱熹的生活与政治处境

二、陈亮的生活与政治处境

第三章朱陈之争的具体内容

节理欲观与义利之辨

一、儒家理欲二元观的传统

二、朱陈不同的理欲观

三、朱陈义利之辨

第二节历史观与王霸之辨

一、儒家双重历史观的传统

二、朱陈不同的历史观

三、朱陈王霸之辨

第三节道统观与道邪之辨

一、儒家建构道统的传统

二、朱陈不同的道统观

三、朱陈道邪之辨

第四章朱陈之争的政治思想史意义

节朱陈之争的实质性意义

一、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之间的对立

1.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的不同假定

2.朱熹的理想主义政治观

3.陈亮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二、德性伦理与事功伦理之间的紧张

1.两种理想类型的伦理观:德性伦理与事功伦理

2.朱熹的德性伦理观

3.陈亮的事功伦理观

第二节朱陈之争的有限性意义

一、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局限

1.德性主义的局限

2.事功主义的局限

二、难以摆脱全能主义知识论的深层结构

1.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全能主义知识论的差异

2.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全能主义知识论的联系

第三节朱陈之争的典范性意义

一、明清之际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之间的冲突

1.儒学重心的转向与空疏之风的加重

2.明清之际经世实学的兴起

二、晚清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之间的紧张

1.理学笼罩下考据学的兴起与学术的空疏化

2.晚清经世实学的兴起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记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罗雪飞,男,1985年12月生,河南淅川人,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学系讲师。2009年在河南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2014年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改革内参·高层报告》《读书》《云南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1篇,另有全国术会议论文3篇。主持2015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商君书》国家建设思想研究”(项目号2015005)。

文摘


序言



【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宋明理学时期,特别是朱熹与陈亮两位集大成者之间围绕“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展开的学术辩论,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古代“王霸义利之争”的深层内涵,以及这场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梳理两位思想家的思想谱系、理论框架、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力求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道德、政治、以及国家治理的根本性命题。 核心论述 一、 德性主义的渊源与朱熹的阐释: 本书首先详细梳理了“德性主义”的思想根源,追溯其在中国哲学中的历史发展脉络。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中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德目的强调,以及孟子“性善论”对德性生成的哲学基础。 随后,本书聚焦于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被视为德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作者将深入剖析朱熹的“理气说”、“心即理”、“格物致知”等核心概念,阐释他如何将宇宙的本体论与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朱熹认为,人性的根本在于“理”,而“理”是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通过“格物致知”,个体可以认识和体悟这些普遍的道德法则,从而实现自身的道德完善。这种完善并非外在的功利考量,而是内在的道德自觉和涵养。 朱熹的德性主义强调“体用不二”,即道德原则的体悟与其实践的统一。然而,他的实践侧重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心性之学的深化,认为道德的完善是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基石。在“王霸义利之争”中,朱熹坚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原则,主张政治治理应当以“仁政”为出发点,以道德教化为手段,强调“义”的至高无上性,认为“利”的追求必须服从于“义”的约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必须舍弃“利”以成“义”。他认为,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最终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安。 二、 事功主义的兴起与陈亮的辩驳: 与朱熹的德性主义相对,本书着重分析了陈亮所代表的“事功主义”。陈亮生活于南宋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他深刻反思了宋代政治积弱的局面,并对过于强调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理学思潮提出了质疑。 陈亮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功利性色彩。他强调“大丈夫当有事功”,认为读书人不能仅仅沉溺于内圣的道德修养,而应将目光投向国家大事,致力于经世致用。他反对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认为“义”与“利”并非不可调和,而是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加以统一。他提出的“气禀性立”的观点,试图打破朱熹“性即理”的藩篱,认为人的禀赋与所处的环境同样对人性有重要影响,而这些禀赋和环境本身就包含了实际的功利因素。 在“王霸义利之争”中,陈亮以其“事功”的立场,对朱熹的“舍利从义”的论调进行了有力辩驳。他认为,国家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都需要切实的功业来支撑。在现实政治中,“利”是不可回避的要素,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将“利”的追求引向服务于国家和民众的“大义”。他强调“经济之学”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际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行动来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实现国家复兴。在他看来,脱离了实际功业的道德说教,如同空中楼阁,无法解决现实的危机。 三、 王霸义利之争的辩证解析: 本书将朱熹与陈亮的辩论置于“王霸义利之争”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的解析。作者指出,这场争论并非简单的道德与功利的取舍,而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道统”与“治统”之间关系的长期博弈。 “王道”的追求,通常与道德的至上性、仁政的理想相联系,强调以德服人,以义为先。而“霸道”的实现,则往往与权谋、实力、以及对物质利益的有效运用相关。在“义利之争”中,朱熹倾向于“王道”的理想,强调道德的引领作用,认为“义”是实现“王道”的根本;而陈亮则更关注“霸道”的现实需求,认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利”的有效运用以及实际功业的建树,是实现国家强大的必要途径。 作者将进一步探讨,这场争论如何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存亡、社会变革时的不同焦虑和应对策略。朱熹的德性主义,是对宋代以来社会危机的一种精神回应,试图通过重建士人的道德主体性来稳固社会秩序。而陈亮的“事功主义”,则是对这种回应的批判与超越,他认为士人应当肩负起经世济民的实际责任,而非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 四、 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本书将重点阐释“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这场辩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深远意义: 1. 思想资源的持续激活: 朱熹的德性主义为后世提供了强大的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的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陈亮的“事功主义”则为中国政治思想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关怀,强调了经世致用、富国强兵的必要性,为后世的改革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治国理念的张力与调和: 这场争论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德治”与“法治”(或曰“事功”)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书中将分析后世的政治实践如何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调和之道,以及这种调和的复杂性。例如,如何将道德教化与实际的经济建设、军事发展相融合,如何使“义”的追求服务于“利”的实现,同时又防止“利”的泛滥对“义”造成侵蚀。 3. 士人角色的再思考: 两位思想家的观点,直接关系到士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是成为道德的楷模、精神的导师,还是成为政治的参与者、现实的改革者?这场争论迫使后世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4.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本书将适时联系当下,探讨这场古老的辩论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意义。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道德的底线?如何在强调国家利益的同时,关注个体价值?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维护世界和平?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这场历史性的思想交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结论 本书旨在通过对朱熹与陈亮之间“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王霸义利之争”的细致梳理,揭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关于道德、政治、以及国家治理的复杂面向。作者认为,这场辩论并非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呈现了两种互补又具有张力的思想路径,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并对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思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维度。通过对这场思想史上的重要辩论的重构,本书力图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思想传统的丰富性与持久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为我揭示朱熹和陈亮在“德性”与“事功”问题上的核心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具体体现在他们对“王霸”和“义利”的理解上。在我看来,“德性主义”和“事功主义”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它们关乎的是一个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如何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朱熹将“德性”置于首位,认为“义”是内生的、绝对的,是实现“王道”的基石,任何对“利”的追求都必须在“义”的框架下进行。反之,陈亮是否会更强调“事功”的重要性,认为“利”的追求并非罪恶,而是在实践中检验“义”的标准,并且“事功”的成就本身就能带来“义”的价值?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思想上的理论辩驳,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来看朱熹和陈亮的思想是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决策,以及这种争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例如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官僚体系、改革思潮以及士人的价值取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光听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厚重且有深度。我素来对宋明理学,特别是朱熹和陈亮这两位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及其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深感兴趣。书名直接点明了“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核心对立,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如何解析朱熹的“德性主义”是如何强调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和理性原则,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不能为“利”所动摇,从而构筑其理想的政治秩序。同时,我也非常想知道,陈亮的“事功主义”究竟是如何被阐释的,他是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功业”的成就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且“利”的获取并非必然导致道德沦丧,而是在现实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霸义利之争”紧密结合起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场争论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精英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国家制度的演变,甚至对后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光是看着就觉得里面必定藏着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和陈亮两位大家争论不休的“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区分深感兴趣。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深入探讨了这场辩论的核心,尤其是“王霸义利之争”这个引人注目的切入点。在中国的政治哲学史上,对“义”与“利”的权衡和取舍,一直是影响深远的议题。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剖析朱熹和陈亮各自的立场,他们是如何理解“德性”与“事功”的,以及这种理解如何最终落脚在对“王道”与“霸道”、“义”与“利”的判断上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这场争论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长远意义的?它是否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某种借鉴,或者留下了某种警示?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并对其进行精辟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深层逻辑的窗户,让我看到这两位思想巨匠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XH】 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朱熹.陈亮 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一眼就击中了我的阅读兴趣点。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绕不开朱熹和陈亮这两座高峰,尤其是他们之间围绕“德性”与“事功”的辩论,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王霸义利之争”。书名中的“抑或”二字,让我感觉作者似乎并不想简单地站队某一方,而是希望呈现一场更为复杂和 nuanced 的思想交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朱熹是如何从“性即理”出发,强调内圣的德性修养,认为“义”是无条件的、先验的,是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而构建其“王道”政治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也迫切想了解陈亮是如何回应的,他是否会强调“事功”在现实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利”并非完全可以与“义”对立,而是在实践中可以相互转化,甚至“事功”本身就是实现“义”的途径?更让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通过对这场争论的解读,来揭示其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否为后世的改革与守成提供了不同的理论依据?是否塑造了不同时期士人的政治选择?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思绪就立刻飘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尤其是朱熹和陈亮两位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书名中的“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人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的根本性辩论。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场哲学思辨与“王霸义利之争”这一历史性的政治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要知道,“王霸”和“义利”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它们深刻地影响着统治者如何治国,士大夫如何处世。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朱熹是如何强调先存“仁义”之道,以德性为根本,进而实现“王道”的?而陈亮又是如何主张“事功”,强调实践、建功立业的重要性,认为“功业”本身就是“义”的体现,并以此来佐证“霸道”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细致地分析他们的论证过程,找出其思想的精髓与逻辑漏洞的。再者,对于“政治思想史意义”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人物介绍和概念辨析,而是能深入挖掘这场争论对后世政治发展、国家治理模式以及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形成的长期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